鳳凰聯盟2號站_“我畫的都是吃的東西”

20

近日,由上海中國畫院主辦的“總知春爛漫——紀念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誕辰120周年特展”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舉行。,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在海上畫壇以花鳥畫而聞名,展覽中他們所畫的蔬果、家禽等中國畫歷史上鮮有入畫的題材令人耳目一新。,記者邀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主任、畫家洪健一同觀展,聽他解讀老一輩藝術家是如何將傳統畫技與時代需求相結合,走出一條創新之路的。,花鳥畫界的名旦與武生,走進岳陽路上的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一派春意撲面而來。眼前一幅幅生動雅緻的海派花鳥名作將觀眾帶入鳥語花香的天地。,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三人都生於1903年,又都是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的首批畫師。他們筆下的花鳥各有千秋,以不同的藝術面貌體現了20世紀海派花鳥畫多元並存的格局。張大壯有着“現代惲南田”的美譽,他的繪畫妍麗靈秀,深得惲派沒骨技藝的精髓。來楚生在書法篆刻領域成就斐然,他的畫作頗有金石韻味,是繼吳昌碩后又一位書、畫、印三絕的藝術大家。江寒汀擅長小寫意花鳥,以畫各類禽鳥著稱,對雙鈎填彩、沒骨寫生均有獨到的領悟。,畫家洪健告訴記者,三位藝術家的早期畫風都非常靈秀。張大壯早年所作的沒骨牡丹如惲南田復生。江寒汀有“江虛谷”之稱,他仿晚清畫家虛谷的繪畫幾乎可以亂真。此次展出的來楚生的早年作品《芝蘭圖》則显示出他早年清新雅逸的筆調。,展廳中,三人年輕時來滬求學的經歷也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張大壯與江寒汀都因結緣大收藏家而遍覽名家真跡,從而畫藝大進。張大壯是著名學者章太炎之甥,他1916年從杭州來到上海,19歲時到收藏家龐萊臣家中管理書畫藏品。江寒汀早年師從常熟畫家陶松溪,來滬后得到收藏大家錢鏡塘的賞識。來楚生1921年自蕭山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結識了潘天壽,兩人始終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三人的學藝經歷反映出上個世紀初上海畫壇傳統師授與新興院校教學兼容並蓄的美術教育格局。,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三人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假如將張大壯、江寒汀比作海上畫壇的‘名旦’,那來楚生則好比‘武生’。”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郝范榮說。張大壯取法山水畫技巧來表現花鳥,將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創造性地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江寒汀專攻禽鳥,將各類飛禽攝入筆端,他筆下的靈禽百態,雅俗共賞。來楚生則醉心金石,逐漸形成筆墨生辣、色彩明艷、章法奇崛的繪畫風格。,前無古人,來者難追,步入美術館二樓,眼前的畫風一轉,一幅幅番茄、蠶豆、蘿蔔、帶魚、黑魚……與樓下古樸風雅的花鳥彷彿是兩個天地。,洪健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以上海中國畫院為主要陣地的上海美術界開啟了一段藝術創作內容上的現實主義和技法上的寫實主義嘗試。畫院的一批老畫家走進工廠、農村,參加勞動,體驗生活,嘗試用寫實的畫風來描繪生產建設的新面貌。以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等為代表的畫院花鳥畫組創造性地將農業豐收的成果作為描繪對象,他們運用高超的筆墨技法,通過對果蔬、家禽、漁獲的生動描繪,將海派花鳥畫創作引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張大壯先生畫的這幅帶魚構圖很特別,中國畫歷史上從來沒有畫家像他這樣畫過魚。看上去似乎很簡單,在繪畫技藝上卻頗見功力。”隨着洪健的目光看去,一幅《帶魚豐收》躍入眼帘,銀色的魚鱗色彩十分逼真。創作這幅畫時,張大壯特意從菜市場要來新鮮的魚鱗,晒乾后研磨成粉,和着顏料細細調勻,然後用小筆慢慢塗到魚身上。銀鱗顏料與水墨相溶,使帶魚鮮活逼真,甚至有一股魚腥味撲面而來。這幅畫的筆墨簡練,造型很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尤其是穿插於帶魚中的漁網線條靈動飄逸,洒脫自如,多而不亂,好一幅打魚歸來的鮮活場景。,張大壯曾自我調侃:“我畫的都是吃的東西。”早年深受傳統藝術熏陶的他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變法求新,在晚年創作了一批以創新題材、創新技法作嘗試的佳作。他筆下那些“吃的東西”常常能無骨而立,不用線條就能使畫面生動、耐看。而且他畫的食物特別鮮翠欲滴,這源自他獨有的用墨用色技巧,他時常使用自己親手調和的顏料,因此他畫中的色彩在現有的國畫顏料中往往是無法找到的。,作於1974年的《新豆涌到》也別開生面,張大壯用對角線構圖,以淋漓的沒骨技法描繪出青蠶豆新鮮的色澤和飽滿的水分。畫面中的蠶豆從遠景一直鋪展到近景,彷彿要傾瀉到畫面之外,表現出豐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張大壯晚年的這件代表作問世後備受南北花鳥畫名家讚賞,被譽為“前無古人,來者難追”。,海派味道的蔬果,同樣是畫生活中極其常見的食物,來楚生的風格與張大壯不盡相同。洪健非常喜愛來楚生的《碩果遍地》與《青椒》。看似寥寥幾筆,卻透出一種單純質樸的美。這兩幅畫不禁讓人聯想起南宋畫家牧溪著名的《六柿圖》,以及齊白石筆下的日常風物。與齊白石畫中濃厚的民間趣味相比,來楚生的這幾幅作品無疑更富有海派味道。,同樣令人過目不忘的,是來楚生1961年創作的《碩果滿天黃金遍地》,畫面中一株枇杷縱勢頂天,枝恭弘=叶 恭弘繁茂,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簡簡單單的幾根線條撐滿了整幅畫面。來楚生用筆乾淨利落,墨色氤氳,樹石皆闊筆破墨,有着強烈的金石意味。枇杷黃橙青綠,生熟相兼點綴恭弘=叶 恭弘間,栩栩如生。,1958年,一直以畫禽鳥著稱的江寒汀別出心裁地以蘿蔔為題材創作了一件國畫作品《蘿蔔豐收大有年》。與那個時代常見的表現農業豐收的場景不同,這幅作品造型生動,布局精巧。畫中的紅蘿蔔用沒骨法繪製,敷色明麗爽潔,顏色間的過渡平穩自然,足見江寒汀運筆之老到。白蘿蔔則以沉穩線條的雙鈎畫法成之,剛健硬朗,揮灑來去自如。裝載蘿蔔的竹筐簡潔幹練,表達精準,使得前後景物層次分明,意趣盎然。畫中題跋“生熟堆盤一樣甜,紅紅白白色鮮妍。營養更比山參足,蘿蔔豐收大有年”,江寒汀的書法如同繪畫一樣,一氣呵成,飄逸遒健。,藝術實踐的豐收,在中國畫歷史上,少有人將蔬菜瓜果入畫。蔬果畫雖然描繪的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東西,但寫生的難度其實很大。一張好的蔬果畫不僅要造型逼真,還要寓之文人情思,承載文人墨客素樸高潔、親近自然的鄉野情懷,也寄託他們對田園生活的美好嚮往。如此,畫出的蔬果才會自帶生機。,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三人筆下的蔬果與家禽顯然有別於同時代的許多畫家,他們晚年的這些作品既充滿生活的煙火氣,又不失海派繪畫高雅脫俗的情趣。他們將自己多年來豐厚的藝術積澱與時代的氛圍、需要巧妙結合,何嘗不是自我藝術實踐的豐收?,隨着展覽的動線欣賞完九十餘件繪畫及篆刻作品,三位老藝術家的探索精神令人難忘。“他們當年不約而同地對傳統海派花鳥畫進行了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用自己的巧思與匠心推動了傳統繪畫向現代審美轉變的進程,使海派花鳥畫獲得了全新的生機。”洪健說。,在策展人郝范榮看來,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三位先生雖然已離世多年,但通過他們留下的畫作可以感受到他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傳承與創新始終是海派繪畫的核心。三位先生一生保持着對創新嬗變的熱情,他們筆下的新花鳥畫是中國現代海派繪畫的典型,更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體現。”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