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前段時間刊載了好幾篇與“宣南”有關的文章,讓讀者回憶起“宣南”逝去的歲月時光,尤其是遍布宣南地區大小衚衕的會館。“宣南”如此,與之相對應的崇外地區也曾有過眾多的會館。不同的是,崇外地區的會館以行業、工商會館為主。,交通區位便於行商,據《崇文區地名志》記載,老崇文區有大小154個會館。有些雖稱同鄉會館,其實也是行業或工商業的會館,真正為進京趕考的文人服務的會館並不多,只有薊州試館、遵化試館兩家,且對外稱試館,有別於其他會館。,歷史上,山西商人曾與山東商人主宰北京經濟。曾設在今天廣渠門內大街路南(今安化樓一帶)的潞安會館,就是晉商中經營銅、鐵、錫、炭的商人們集資所建。舊時,五金行業以太上老君為行業神,所以會館內建有祭祀太上老君的老君殿。從史料上看,潞安會館在明代已經出現,而且是從小變大,成為京城大會館之一。會館內1920年的“紀念碑文”雲:“舊有潞郡會館神爐庵一座,院外餘地是潞人墳塋。例如祭祀會議、養命停柩,向為郡人銅、鐵、煙袋三幫經理。”潞安會館內有老君殿和祭祀爐神的祭台,因為五金行業都離不開煉爐,會館內祭祀爐神是理所當然,而會館當年的老地名就稱爐聖庵。,山西臨汾會館是由山西商人所立,山西顏料商人在青雲衚衕還另建有顏料會館。顏料在舊日並非今天的概念,它包括許多建材和生活用品在內,是個大行業。據《北京經濟史資料》稱,“顏料鋪之幌子為花棒,棒長一尺余,普通皆塗紅、黃、黑、綠、藍五色,上面並飾金花,描金道”。這種花棒又稱五花棒,傳說是專打昏君皇帝的,隋煬帝就是被五花棒打死的。後來,五花棒成了顏料店的招幌,是顏料店的標誌,“此種幌子永遠懸挂,並不若其他店幌早掛晚下,意在永鎮君主”。,顏料鋪還賣各式蠟,如“涇陽黃蠟”、“四川白蠟”等。在沒有電燈的歲月里,城鎮住戶照明用蠟居多,而且蠟還是祭祀用品,結婚時稱“洞房花燭夜”,讀書人有“秉燭夜讀”的,燭乃蠟也。,設在崇外東小市的臨襄會館也與晉商有關,它是臨汾襄陵商人所立。,慈溪會館是浙江慈溪的成衣商人所立。成衣鋪是加工、定做和售賣成衣的店鋪,在1923年北京就有成衣鋪84家。山西布商在小江衚衕建了晉翼會館,因是晉商中的布商所建,故又稱“布行會館”。據《中國文物地圖集》介紹,到民國時期,晉翼會館的用途已經不是布商行會,而是供山西翼城在京人士團聚之所,也為該縣臨時赴京持函人士提供免費居住服務。到了2011年時,晉翼會館成為劉老根會館的一部分。,此外,福建紙商在崇外建了延邵會館,而元寧會館則由江蘇綢布商出資而建。,“崇外”行業、工商會館多是有歷史原因的。明代始,因修外城,將大運河截而為二,“積土日高,舟楫不至”,積水潭的碼頭已不能用,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改在了離崇文門不遠的東便門大通橋下。大通橋碼頭除有漕運船隻外,還有不少商船,商人們往往在這裏卸船,除在崇外建倉庫、貨棧外,就是建工商會館,他們住在會館里,以方便買賣。,自明朝以來,崇文門就是很重要的稅關,清末一度由肅親王監管崇文門稅關,他把收上來的稅金都孝敬“老佛爺”,成為慈禧的“胭脂錢”,供她隨意揮霍。據說北京的“官房”,有不少是她用花不完的胭脂錢蓋的,她又從中漁利不少,足見崇文門關稅稅金數量之大。商人們在納稅之後,大多就近住在崇外地區,他們不會住在雞毛小店裡,而是喜歡私密性的住所,最方便的當然是同業同行集資建的會館了。如此一來,崇外地區工商、行業會館多就是很正常的現象了。,此外,崇外地區在歷史上是手工業之鄉,各類產品就成了各路客商的貨源,天南海北的商販在這裏討價還價,商議買賣。客商會就近在崇外建些會館,雖然有些會館名義上是文人試館,但科舉考試三年一次,平日主要還是工商界人士居住,崇外會館中工商會館多也就順理成章。,手工藝發達商業繁榮,崇外地區的工商會館多,與這裏的手工藝發達有很大關係。明清以來,除了有許多小型織布廠、織襪廠、麻繩廠、毛巾廠外,紙絹紙花業、花絲鑲嵌業、景泰藍、象牙雕刻、料器等手工藝製作業都在崇外,尤其花市大街周邊居多,它們在這裏成長、發展,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頁。,在上世紀20年代,《北京實用指南》對崇外地區的手工藝作坊、店鋪有所統計。如翠花局(製造玻璃翡翠)有9家;紙花店有18家,大都在花市上四條。麻繩店13家,麻鋪14家,官麻店4家。崇文門在歷史上是酒類進出口的城門,當年對酒簍的需求很多,在崇外地區買賣酒簍的店鋪就有13家之多。有趣的是買賣扁擔的店鋪也集中在花市一帶,有8家。料器店有6家,京城鏡子鋪全在花市上四條,共計11家。,2008年,東花市街道也對上世紀40年代東花市大街的店鋪、作坊做過統計,並製成《花市店名錄》的牌子。店名錄上記錄了300餘家店鋪,主要是東花市大街,不包括西花市大街和周邊衚衕,其中紙花絨花店有四家,而且絨絹花同業公會也在這條街上,料器、掐絲、鑲嵌、琺琅店(坊)各一家。,花市以花聞名,不過這裏的花不是鮮花,而是絨花、絹花和紙花,這三種花被稱為“京花”。“京花”曾是北京人少不了的飾物,尤其在幾十年前,中老年婦女過年過節頭上都要戴鮮紅的絨花,遠看近看都很喜慶。北方地區鮮花開的時間短,且有季節限制,愛美的人就用絹花裝點環境,將絹花插在花瓶里,使室內充滿春色。至於紙花則以製作花圈為主,各種花有各自的用場。“京花”業曾是很興盛的,據《北平工商概況》稱,老北京“各街市花庄及住家營花者約在一千家以上。”,花市的“京花”作坊一般不做全活,而是分工明確,各司一業。有專做花的,有專做蕊的,有專做恭弘=叶 恭弘的,並有專人或作坊將它們組裝為成品花。京花業零售擺攤的“每日清晨,千面成群,集中在花市,將所造之品,陳列於市”。在零售之外,大點的攤和“花庄”兼營批發,將“京花”銷往全國各地。在“京花”發展中,出現了花行、花庄等大型商戶,專營“京花”的買賣。,做“京花”的技術含量不高,將花朵、花蕊、花枝組裝的,稱為“攢活”,大人小孩都能幹,曾解決了不少人就業。除了用作頭戴飾品和裝飾生活外,“京花”商家還為戲曲藝人提供服務,做“行頭”。京花業曾湧現出“花兒劉”、“花兒龔”、“花兒金”等名手。麻繩是京花匠不可少的材料,所以僅東花市就有麻鋪多家。後來,塑料花登上舞台,絨花、絹花一落千丈,再加上民俗變化,沒多少人戴絨花了。“京花”除製作花圈者有業務外,基本上不存在了,乃至“京藝絹花門市部”也不知去向。,崇外地區在花業之外,還有許多手工藝在北京獨樹一幟,比如花絲鑲嵌就很出名。花絲鑲嵌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它將金、銀等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等技藝造型,並在金、銀絲上鏨出花紋圖案,再鑲嵌上色澤美麗的珠、玉、寶石等。花絲鑲嵌的產品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首飾,一類是陳列擺設,一類是將花絲鑲嵌裝點在一些生活用品上。現今,花絲鑲嵌已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料器也是古老的行業,素有盛名的“葡萄常”家中製作的葡萄料器,亮晶晶、光閃閃的形狀與真葡萄無異。葡萄料器則是原住在花市的“常氏姐妹”傳承,她們是蒙古族人,為了保留這種工藝不外傳,常家姐妹終身不嫁。她們的事迹多見於報端,學者鄧拓曾寫道:“常家兩代守清寒,百年絕藝相傳。葡萄色紫損紅顏,舊夢如煙!”,老北京的料器品種很多,除了葡萄外,還做桃、果、梨、花卉、動物、人物,均可亂真。料器以玻璃為主料,制出來的工藝品色彩艷麗、造型巧妙、形態逼真、玲瓏剔透、晶瑩可愛而受人們的喜愛。料器行1964年曾在龍潭湖畔蓋了大樓,有800餘人從事料器生產。在此之前,料器藝人均以家庭或作坊為單位,分佈在花市大街及周邊小巷內,應該是花市地區老北京料器的發祥地。,景泰藍又稱嵌琺琅,是在銅胎上用很細的銅絲編成各種花紋,然後用琺琅質的色釉主要是藍色,填充在花紋內燒成的器物。景泰藍工藝在我國有六七百年歷史,由於它在明景泰年間得到高度發展,且技術精美,品種繁多,被稱為“景泰藍”。在日寇侵華前,北京的景泰藍製品銷路極好,而且大部分出口到歐美和日本等國,日本人還偷偷仿製。景泰藍作坊在其興盛時有近百家,從業人員有2700多人。崇外的長巷二條的德興成、茶食衚衕的大瑞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23年,京城內“景泰琺琅鋪”有15家,專營景泰藍製品。1950年,在天壇南建了北京琺琅廠,廠旁的道路被命名為“景泰路”。,崇外被稱為手工藝之鄉,是京城許多手工業的發祥地,前些年成立的“百工坊”便印證了崇外手工藝的繁榮昌盛。在1990年前,崇外地區還曾有玻璃器皿廠、料器製品廠、美術紅燈廠、工藝木刻廠、玉器廠、劇裝廠等,眾多的手工藝廠聚集在同一地區內,從側面解釋了崇外地區工商會館的由來。
01
2023.06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485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