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消失的她》:有效的懸疑與冗餘的爽感

20

近期上映的懸疑電影《消失的她》,改編自法國戲劇《為孤獨男人設下的陷阱》(1960),之後幾次被翻拍為電影,如美國電影《失蹤之謎》(1986)和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1990)。,之所以被不斷改編翻拍,因為這個故事是懸疑驚悚電影中一個經典模式的某種變形,即冒名頂替驚悚片。這個故事模板天然就包含了懸疑電影最吸引人的幾類元素:失蹤、冒名頂替、危險的陌生人、偵探、謀殺、復讎等等。《消失的她》將故事背景放在東南亞某島國,這一架空的設定,使主創有足夠的空間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做加法,不僅增加了敘事的複雜性與懸疑感,同時加入了一些驚險刺激的情節,如追車、追殺等。這種刺激感與爽感的加碼,是否帶來了類型敘事的某種升級?,有效的懸疑,《消失的她》的故事內核有着足夠的離奇感與懸疑效果:一個男人聲稱妻子失蹤了,但卻忽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女人自稱他的妻子,奇怪的是,周圍的人也都認定這個女人是他的妻子。消失的女人去了哪兒?陌生的女人有什麼目的?男主角為何會一步步陷入無人相信並充滿危險的境地?這個冒名頂替的故事存在着一種從始至終誘導觀眾處在提心吊膽的緊張情緒中的結構。,故事中,最親密的人忽然變成了陌生人,揭示出一種潛在焦慮,即人對於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其實,所有類型電影都在處理一些威脅社會秩序的形式——暴力或人類的心理問題,懸疑電影處理的問題就是人類的精神狀況——人類生存的一些深層恐懼,並通過敘事文本將這些潛在的焦慮外化與形象化。近年來,引發高度關注的幾則殺妻案,如中國孕婦泰國墜崖案與杭州殺妻案,也為這個故事增加了幾分現實感。《消失的她》之所以吸引人,正在於故事包含了人的多重焦慮,比如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感、對自己身份的焦慮感以及人處在世界中的不安全感與危機感。,《消失的她》在改編過程中有效地複製了這種懸疑感,同時,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強了情節的複雜性、戲劇性的強度、戲劇轉折的次數。對比美國改編版《失蹤之謎》,我們能看到《消失的她》加入了哪些情節來增加故事的複雜性。比如,加入男主角長期服用神經類藥物的設置,使故事有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即這一切都是因為男主角的精神分裂。這也是近年來心智遊戲電影經常使用的一種模式,如《禁閉島》《美麗心靈》等。律師陳麥講述的畸形秀這一詭異恐怖的東南亞都市傳說,使故事多了幾分恐怖滲人的氛圍。蜜月照片與監控視頻中的妻子都變成了陌生的女人,使故事更加疑雲密布。而殺手的跟蹤追殺、證人被滅口,則引入了跨國犯罪集團綁架陰謀的潛在可能性。,敘事層面,《消失的她》的創作者用敘述詭計、視角轉換等複雜的敘事技巧,取代了原故事相對簡單樸素的全知敘事。《失蹤之謎》用全知視角表現一個撒謊的男主角,《消失的她》中,則是通過第一人稱的不可靠敘述,將男主角的謊言變成一個封閉性的敘述詭計,讓觀眾跟隨他的講述陷入謎團叢生、深不見底的迷局中。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男主角受害者的身份。影片還增加了一些情節上的反轉來製造緊張感,比如發現被剪輯替換過的監控視頻、蜜月照攝影師失蹤的線索、找到的證人被殺等,這些情節也將觀眾的心理預期引向犯罪集團綁架替換的陰謀論。,最大的改動則是設置了一齣戲中戲,《失蹤之謎》中,男主面對的迷局其實是警察布局引誘罪犯上鈎,《消失的她》中的迷局則是女主閨蜜精心布局、層層設置的一出好戲。男主角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關鍵人物,妻子、警察、律師、證人、殺手、醫生、小偷、酒吧老闆等等,都是被安排的演員或被收買的路人。這些情節上的改動,無疑是為了增加故事的一波三折,使情節更加錯綜複雜、發展更加緊扣人心。,冗餘的爽感,可以說,這些改編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懸疑感與緊張感,也提升了刺激的強度與反轉的爽感。然而,這些看似加碼的情節設置,究竟是在類型敘事層面上升級了這個故事,還是畫蛇添足、傷害了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與邏輯性?,深入分析片中最核心的情節設置——一出演員眾多、機關重重的復讎大戲,就會發現這些跌宕曲折的情節,看似增加了懸疑感與爽感,卻很容易就淪為廉價、浮夸的戲劇花招,從而變成類型電影敘事的某種陷阱,將原本具有現實質感與社會關注的類型故事,變成一則表面精彩刺激、內核卻懸浮空洞的復讎爽片。,閨蜜自編自導的這出好戲,看似密不透風、天衣無縫,比如替換掉男主手機里的合影、女主的護照、監控視頻,甚至偽造了假妻子身上的傷疤,對男女主角的相處細節也掌握得一清二楚,包括隨後出現的殺手、犯罪集團的窩點、以及證人被殺等安排,都能看出創作者的意圖就是設置一出所有人都是演員的楚門秀,讓男主徹底相信並深陷其中。然而,這些設置其實帶來了很多致命的邏輯漏洞和事實謬誤。,原作故事是舞台戲劇,其成立多少需要依靠戲劇的高度假定性,因此1986年的《失蹤之謎》特意將故事放在一個封閉隔絕的滑雪度假地。為了完成這個局,原作中只有一個真警察、一個假妻子、一個假神父。而能夠成功騙過男主角的關鍵,在於警察確實可以做到很多事讓男主角信以為真。雖然這個局看起來不如《消失的她》里的一出好戲刺激和精彩,但顯然更合理、更真實。,《消失的她》中,警察、妻子、律師、殺手全是扮演的,在當下各種信息都很難被隱藏及作假的網絡時代,這個騙局居然能騙過男主角,確實顯得神通廣大、爽感無限。但這樣的故事顯然犧牲了真實性與邏輯性。互聯網的存在,使這出好戲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陳麥國際金牌律師的身份、假妻子的護照、警察的身份,都不堪一擊。不得不說,這是一出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的“好戲”。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可以因為戲劇假定性而暫時對這些邏輯漏洞視而不見,但故事中精心布局殺妻、陰險狡詐的男主角,卻會如此馬虎地陷入局中,任人擺布,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因為他知道妻子死亡的真相,本來應該更有防備心,但創作者卻將他寫成了一個在迷宮裡任人擺布的工具人。其實,正是因為原作故事的高度離奇與不可思議,所以反而不適合給這個誘捕兇手的陷阱添加過多的細節,因為越多細節並不會顯得越真實,反而越容易露出破綻。,其實,在《消失的她》這個環環相扣的迷局中,創作者只要能夯實其中某一環,比如警察是真警察或閨蜜是真律師,就有可能布置出一個相對不容易被識破的局,建構更加穩固的故事基底。但創作者為了讓這出復讎大戲更有戲劇性、觀感更爽,就將整個故事變成一個沒有現實感和邏輯性的空中樓閣。,兩難的選擇,為了與主宰銀幕的視覺大片抗衡,傳統的電影類型如懸疑片,似乎不得不在故事層面層層加碼,以多線敘事、反轉、敘事詭計這些複雜、燒腦的情節,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於是,追求過度的爽感、無限的反轉,成為當下敘事電影的一種趨勢。,編織更精巧、更多轉折的故事,顯然是類型敘事能力的一種提升,但這種更錯綜複雜、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應該以犧牲邏輯性和現實感為代價。類型電影雖然是一種娛樂形式,但從誕生之初,類型電影就有一個重要的功能——解決問題。類型電影總是以一個戲劇性結局解決它所隱含的現實的文化衝突,也因此,現實感是類型電影敘事不應忽視的堅實基礎。如果過度追求爽感,創作就很容易迷失在無窮的反轉與燒腦的敘述詭計中,使故事成為華而不實、徒有其表的速食品,從而犧牲了現實感與深度。,作為一部類型片,《消失的她》的文本改編確實在營造和推高懸疑感上下足了功夫,作為院線片這或許更能帶來商業上的成功,但過度追求緊張感與刺激感,損傷了故事的邏輯性與影片的現實質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片的藝術性——這其中的度如何把握,確實是擺在院線商業片創作者面前的一個兩難選擇。,作者:劉起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副研究員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