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凌煙閣,唐朝歷史的縮影

20

唐太宗在貞觀年間所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等人的名字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的民間傳說也為世人津津樂道。然而,縱觀大唐近三百年歷史,圖像位於凌煙閣的功勛貴臣總數實達百位以上。在表彰功臣之外,“每個皇帝使用凌煙閣也都有自己的用意”。“入閣”人物的身份與形象則同樣耐人尋味,既有文武雙全的儒將、瑕不掩瑜的諫臣、延續國祚的功臣,還有名不副實的權貴、攪亂朝局的宦官,乃至“壯志未酬”的帝王……,由陝西師範大學唐文明研究院於賡哲教授撰寫的《凌煙閣:大唐風雲人物啟示錄》以唐初太宗頒布《圖功臣像於凌煙閣詔》的初衷為引子,將二十四位唐代頗具代表性的圖閣人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來,為讀者串起了一部近三百年的王朝盛衰史。細覽全書,我們能從書中看到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歷史視角?掩卷而思,作者又是如何啟發讀者用多種方式去理解一段歷史的?,猶置於歷史洪流的“觸感”,不同於傳統模式下的宏大敘事,《凌煙閣:大唐風雲人物啟示錄》(以下簡稱《凌煙閣》)以極為走心的技法為我們解讀了一段群星閃耀的唐朝歷史。同時,全書中也充盈着作者帶給我們的啟示,讓我們生髮出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歷史觸感”。,如何看待置身於歷史變局中的功臣個體?真性情的尉遲敬德、穩紮穩打的柴紹、性格內向的李靖等,這些人物性格迥異,殊途之下的個體命運多具傳奇色彩。然而,身處變局之中的他們,不少都曾改換門庭。與後世對“貳臣”的低寬容度相較,這些圖閣的唐初風雲人物如魏徵、秦瓊等人的履歷卻因其所處時代的特殊性而更多贏得了歷史美譽。在寫到屈突通投降李淵時,作者指出他“實際上內心充滿了負罪感”。然而,從死心塌地效忠一方到投誠李唐勢力,諸多如屈突通般的初唐功勛的這種轉變往往歸結於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個體的命運抉擇和後世對這些抉擇所作的評價最終都將成為時代洪流中的註腳。,時代精英何以影響歷史進程?第一批凌煙閣功臣勛舊,首推唐初政治核心力量關隴集團中的代表性人物長孫無忌。陳寅恪先生認為武則天被立后是中國中古史的轉折點。作者將長孫無忌從某種意義上視作“中國的最後一個貴族”。武氏被立為後和長孫無忌的倒台意味着我國古代貴族政治開始讓位於無限膨脹的皇權。,中唐動蕩時期,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率軍東征西討,從而力挽狂瀾、安定天下,成了延續唐朝國祚的平叛英雄;張巡、許遠、南霽雲等人艱難守城,“遮蔽江淮”,成就了他們“守一城,捍天下”卻最終壯烈殉國的身後美名。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既歸屬於當時的精英群體,又是朝廷的中流砥柱,當遭逢皇權動搖時,這一群體的際遇與抉擇便成了影響歷史進程的要素。,“功臣”含義的演變何以體現王朝盛衰?作者將唐太宗“圖像凌煙閣”的目的歸結為三種:一是表彰功臣,獎掖後進;二是英雄遲暮,追念已逝年華;三是加強宣傳攻勢,宣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群星璀璨的貞觀政局,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功勛群體如何在初創時期為李唐政權穩固根基。其後,代、德兩朝圖像凌煙閣的動機卻不盡相同,除了表彰平叛、定難功臣之外,又添了幾分籠絡人心的意圖,安史降將和宦官的加入,更是將凌煙閣變成了朝廷向各方勢力妥協的工具。因此,安史之亂后的中唐之世,讓我們了解到平叛功臣如何在“帝業艱辛”之際應對君臣之間不斷變化的微妙關係。而魚朝恩、程元振等人圖形於閣,則意味着凌煙閣“功臣”內涵已然變味,由此釋放出王朝走下坡路的信號。至於昭宗時期,孫德昭、董從實、孫成誨等人物的“功臣”名號,更是脫離了創業初期必須符合“國之大義”的入選標準,淪為昭宗本人劫后衝動之舉的後世笑談。,注重多線敘事的立體感,全書選取的二十四位“功臣”既個性鮮明,又具有代表性。傳世文獻對諸人形象的塑造會存在史家偏好,而民間文學和故事演繹中的角色人設又因在演變過程中加入了時代元素而極有可能與原型真實漸行漸遠。對此,作者為接近真相鋪設了多重敘述路徑,在辯證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讓我們體會到了脫虛向實的立體感。,本書注重碑誌史料與傳統文獻的互證與辨析。唐代上層人物頗重生前身後名,既有唐太宗為掩飾玄武門事變真相而修改史書,又有魏徵自錄諫言欲托史官載於史冊以圖青史留名。因此,對神道碑、記功碑以及墓誌等的書寫頗為看重,尤其是志銘中會對志主及其先人的功績多有誇飾。不過,學界也普遍認同,通過對碑誌史料與傳統文獻的互證與辨析,能在更大程度上還原史實。只是,要打破普及讀物的傳統書寫模式,將史源不同的諸多信息理順併合理化呈現,又要兼具趣味性和啟發性,實屬不易。《凌煙閣》一書或許可以稱得上游刃有餘地完成了這份挑戰。比如,作者在寫到屈突通如何在投誠之後展現出自己對唐廷的忠誠時,是通過其本人墓誌中所載二子在洛陽而仍願前往討伐割據此地的王世充作為印證的。為了體現屈突通的廉潔,作者又以《新唐書》本傳中描述屈突通家兩個兒子共騎一馬參加選官一事來舉證。,近年出土唐代墓誌數量之多,豐富了我們對唐朝的了解。作者在寫到尉遲敬德時,就提到了墓誌中記述的本人名、字與史書記載的差異。而在唐儉策反尉遲敬德一事的描述中,又援引了《唐儉墓誌》中更為詳細的記述,使得讀者心中的尉遲敬德與唐儉等人的形象增添了更多血肉。但對於秦瓊後代秦懷道墓誌中涉及秦瓊“擒尉遲敬德”的描述,作者又辨析道:“尉遲敬德最終的投降是唐軍整體壓力所致,不經秦瓊之手”,之所以秦懷道墓誌中這樣記述,則估計是“參考了家傳,這可能是誇張了”。,盪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此外,史實與民間文學的形象有反差,觀念也存在演變。太宗朝二十四功臣中,有頗多人物存在民間形象與史實的偏差。《隋唐演義》《說唐》《虯髯客傳》中秦瓊、程咬金、李世民、李靖等人的傳奇形象深入人心。若以正史記載來單線勾勒人物形象確實稍顯單薄,但若如作者搬出民間文學中對程咬金出身、武功、名字的標誌性描述與史書對照着看,就會發現虛實之間的程咬金形象差異之大。如此,民間文學中那個“莽漢”程咬金,在作者的一番“抽絲剝繭”后成了真相中的“複雜”程知節。又如,李靖作為文武雙全的儒將,在民間逐漸被神化,最終和《封神演義》《西遊記》中哪吒的父親托塔天王李靖有了聯繫。儘管李靖的名字是藉著托塔天王的名號廣為人知,但讀者又何嘗不是藉著這個名號而或多或少激發出了還原一個真實李靖的閱讀熱情?再如戲劇《打金枝》,當中的人物原型是郭子儀一家,《資治通鑒》等史書中的記載確為戲劇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史實依據,但對角色的不同演繹和戲劇本身的發展則更加突顯出了歷史觀念的演變和文化的傳承。,作者特別關注人物的立體形象與人文關懷。凌煙閣圖像人物中最特別的存在當數唐德宗。唐德宗李適名列凌煙閣時的身份是太子,其在當政后又增補了二十七位前朝和當朝人物。在敘述這位唐朝天子的事迹時,作者偏離了傳統史學研究“一本正經”的路子,從樁樁件件引發德宗心態變化和性格轉變的史事入手,點明了其在與回紇登里可汗會面時所經歷的屈辱給他內心造成的極大創傷。後來,為了重振大唐雄風,躊躇滿志的德宗又在削藩的挫敗中變得消極。有感於帝業艱辛的德宗“多麼希望有更多忠心耿耿的能臣為他所用,所以說凌煙閣寄託着這位皇帝對未來的期望”。在作者的筆下,德宗李適不再如高高在上的君王一般“帝心如淵”,而是一副“血肉之軀”。對這一章節的閱讀,讓我們得以在歷史洪流中與這位命途多舛的帝王共情,在無可奈何中感嘆唐朝盛世不再的落寞與不甘。,綜覽各章,本書的評書式講述風格讓讀者的觀感漸入佳境,作者用生動流暢的筆調書寫出一闋“盪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增添了閱讀興趣之餘,又使讀者不自覺捲入歷史風雲的迴響曲中。細品全書,作者對史料的看重又為讀者樹立了盡可能還原真實歷史的榜樣,讓其又不失為一部劍走偏鋒的研究性著作。正如作者所言,“凌煙閣的歷史就是唐朝近三百年歷史的縮影,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記憶與財富”,有關它的歷史值得我們更為細緻地品味。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