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當眾孤獨”的三個境界

20

前两天,去一個劇組探班,突然想起了一個戲劇表演學中的術語“當眾孤獨”。,“當眾孤獨”是蘇聯戲劇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演員在表演中所面臨的感受眾人目光壓力、心理上無所依憑的一種處境。,理解這個概念,最為立體的就是影視劇的拍攝現場。我去的那天,正在拍的一場戲是演員聽到遠處有人喊他時,做一個回頭告別的動作。沒有一句台詞,導演要求演員臉上的表情要極度控制又能讓人感受得到。想來很難吧?更難的地方在於,現場極度嘈雜,演員的身邊圍着一堆人,調燈光的、試鏡頭的、化妝的,外圈還有更多的工作人員、群眾演員,遠處還有不少圍觀的群眾。這名演員就安靜地坐在那兒,眼神直直的,不看任何人,彷彿周圍的一切都與他無關。等到導演一喊開機,他一回過頭來,臉上那種複雜的表情,真是把我驚住了。要在心裏醞釀多長的時間,多少次在腦海中循環播放之前的故事,才能讓他的情緒在瞬間就到達頂點!這個不過十幾秒的鏡頭拍了數次,幾乎每一次他的表演水準都很高。真是讓我對好演員特別欽佩。,或許你可以說我少見多怪,他們畢竟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嘛。但如果再去看看被無數人吐槽過演戲爛的那些演員,那些我們看到的演砸了的片斷,已經是導演在多次拍攝之後選出來的效果最好的了,兩相對比,差距該有多大?我想這可能也就是“當眾孤獨”一詞既早已有之又不被更多人知道的原因吧,因為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當眾孤獨”這一概念很有普適性,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當自己成為焦點的時候不慌亂呢?這陣子看奧運會,發現那些頂尖高手都是懂得“當眾孤獨”的人。选手們會被賽場上的很多因素干擾,被閃光燈晃到眼睛的,被觀眾的說話聲影響的,此類現象新聞上都看到過。真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才會贏得勝利。,不受外界嘈雜影響,還只是“當眾孤獨”的第一層境界。不被自己內心的嘈雜所擾,更難。這是第二層境界。有人被捧殺,有人被棒殺,也有人隨波逐流,內心沒了自己。我還記得採訪過一名羽毛球運動員,他說有一次參加國際比賽,殺進了決賽,一直打得很好,只差一分就贏了,而且手裡攥着6個賽點,可這時候,他突然往遠處看了一眼,一下子看到了已經擺好的獎盃。他說自己心裏一下子就亂了,然後就不會打了,這場比賽竟然輸了。所謂平常心,真不是說有就有的。,在此之後,我認為“當眾孤獨”還有第三層境界,那就是在孤獨與熱鬧之間的收放自如。“當眾孤獨”是要保持個體的獨立,但同時,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都是需要與他人接觸的。僅以藝術創作為例,只有少數門類是有可能閉門造車的,一個藝術工作者,要與工作人員接觸,進行團隊合作,更重要的還要深入生活,體驗各行各業、不同人群的生存狀況、所思所想,真正成功的藝術家哪一個不是以紮實的生活積累為基礎的?對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在眾聲喧嘩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品格,這是“當眾孤獨”。在人潮洶湧中感受生活之美,品味世間百態,同時又不忘初心,不隨波逐流,意志堅定,目標堅定,是更難得的“當眾孤獨”。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