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同台競技的綜藝節目《導演請指教》持續引發觀眾的關注與熱議。我個人對於能出現這樣一檔把目光投向影視幕後專業人士的節目是欣喜而歡迎的,這說明我們現在的娛樂節目和觀眾水平都日益提高,可以去關注影視工業的全產業鏈,另外短視頻的興盛讓更多人從觀看者轉為視頻的製作者,對於導演這一專業性崗位的興趣也隨之提升,這亦是我們當下整個社會技術性、實操性轉向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與表現。,從目前播出的幾集節目來看,節目確實很生動而具體地示範、展現了導演這一工種的工作範圍與行業特徵。很多觀眾其實並不清楚“導演是做什麼的”,有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會幹就到劇組裡來當個導演,足見對導演的認知多麼模糊。簡而言之,導演的工作是負責把劇本(文字)轉換為視覺影像(鏡頭),但《導演請指教》中通過對相國強、包貝爾、梁龍、畢志飛等幾位導演的工作實錄,觀眾也了解到在實際操作中導演的工作顯然不止於藝術上的創作,其工作範圍簡直包羅萬象,尤其是在一個小而全的劇組,或者說專業分工不是那麼強的劇組,導演大到找投資、小到換插線板全包。,作為一檔節目當然需要考慮可看性,以從前成功的綜藝節目經驗來看,需要製造一些危機和矛盾才更能吸引觀眾,所以《導演請指教》也如此效仿,概而言之就是沒有困難就創造困難,沒有矛盾就創造矛盾,比如極大壓縮影片的拍攝周期為導演製造困難,比如把明明各持意見的人強行攏在一起,並製造話題讓他們吵起來。,看目前上節目的導演人選,網友的評價是“一鍋亂燉”,推出的16位導演名單中既有得過金像獎的關錦鵬(《阮玲玉》),又有跨界大咖吳鎮宇(《追影》)、包貝爾(《胖子行動隊》《陽光姐妹淘》)、蔡康永(《吃吃的愛》)、韓雪,為了保持高話題度,節目還請了因為《逐夢演藝圈》而成為爭議人物的畢志飛,而真正有實力令人期待的導演新人如王一淳、寧元元等,她們本該是這檔旨在扶持導演新人的主菜,卻淪為點綴的配菜。而且在同場競技的過程中,這些新人們也非常殘酷地受到老將們的降維碾壓,儘管郝蕾對王暘導演說:“這個節目對所有導演的要求都是一致的”,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卻又不盡如此,王暘因為影片不完整受到的批評在吳鎮宇那裡就不成問題,在相國強那裡是問題的問題,可能在包貝爾那裡就不成問題。,這些還都是可以調整、修改的小問題,真正令筆者擔心的是節目設置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從根本上與導演的工作特性相悖。,問題一:,導演由誰來指教?,在節目中是這麼設置的:導演的水平高下由製片人代錶王晶、郝蕾、陳祉希、方勵再加上毒舌演員代表李誠儒來品評,再交給觀眾直觀地投出離席票——“離席票”顧名思義就是看不下去、走人,投票觀眾中又分為二百人大眾觀影組與五十人專業鑒影組。可見,節目是把導演交給製片人和觀眾來指教。而從目前節目播出效果看,架吵得不少,但專業的話沒說上幾句。,導演作為一個專業,很多導演自認為是一門“手藝”,有人如此概括一個稱職的導演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合格的劇作鑒賞和把控能力、電影敘事能力、指導演員的能力、領導才能、溝通才能、強大的心理素質、持久的熱情與恆心以及好身體。,導演工作的專業性與完成度誰最清楚,當然是干導演的人自己最清楚,所以,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的評選中,第一輪投票只有該領域的人自己投,也就是說只有做導演的投票選最佳導演,就是為了避免專業不對口不了解導致亂投票,最終在本工種內部產生入圍名單后,再開放全領域其他工種的投票。儘管如此,在美國電影業界最認可的導演獎其實不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是導演工會獎,這也是最貨真價實的年度最佳導演獎,正因為大家都是干這一行的,所以你幹得好乾得壞大家看得最清楚。,隔行如隔山,哪怕是製片人看導演,也看不清導演這項工作的全貌,甚至因為製片人跟導演之間的工作關係還可能影響對這個導演水平的判斷,比如假使這個導演特別難合作,那麼製片人會不會從自己主觀出發給導演打出低分?至於觀眾,因為專業壁壘所限,更無法從一部整體的影片中拆解出導演的工作內容並給出客觀公允的評價,觀眾實際上判斷的並不是導演,而是影片,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並不是一回事。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甚至都不是在評價一段影片,而是主觀上判斷這個題材、這個表達自己能不能接受,這個故事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是一個與觀眾自我成長背景與審美情趣高度相關的非常主觀性的判斷,與對導演專業水平的理性判斷更相去甚遠。,從播出的節目看,節目組想要的爭論是都有了,對相國強、畢志飛、梁龍、吳鎮宇的影片,製片人與觀眾之間,普通觀眾與專業觀眾的意見都產生了分歧,這很正常,但遺憾的是效果並沒有越辯越明,他們分歧的焦點其實根本不在導演的能力和表現,而集中於自己喜歡不喜歡,一檔旨在推廣幕後專業工作的節目,依然保持網絡口水仗的水平。,問題二:,如何對導演進行比較?,這個問題其實前面已經述及,不是所有工作都適合在舞台上去展現並去比拼高低的,導演這項工作就很難在一個舞台上來進行比拼與較量,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有一個清晰量化的東西來在一個瞬間里分出高下。更何況還存在一個取樣的樣本問題。樣本越大標準越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國際上一些權威電影獎項每次頒發之前都會在坊間引發預測,就是因為其取樣的廣泛性。《導演請指教》節目中一共4名製片人代表,250名觀眾,首先從取樣樣本來說量就不足,而且質量也參差不齊,所以很容易出現評價水平大幅波動與前後評分落差太多、爭議過大的情況。雖然節目組這麼設計也許也是為了節目的效果,但既然是以向大家普及導演這個行業為初衷,最後卻對一個導演好壞的評價標準言之不清、模稜兩可、混亂駁雜,豈不是與節目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另外,節目中展映的影片都是短片,而實際上這些導演之前都是拍攝長片,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短片與長片的導演是很難放在一起比較的,讓一個拍長片的導演去拍短片未必拍得好,同理,拍廣告拍短片的導演轉行拍兩個小時劇情長片翻車的先例比比皆是,否則電影節也不會把長片和短片分開來評比和設獎了。而節目中因為節目時間與經費所限,只能給予參与的導演一點點時間來草草製作短片,這對於喜歡長片敘事節奏的導演就是一種不公平,對於拍攝進度慢的導演更是先天不公。事實上,現在播出的節目中如王暘、吳鎮宇的影片已經出現了“不完整”的問題,或者參与者完全放棄了規則中的體例限制,那麼請問:將一部長篇小說分段刊出就相當於三个中短篇小說嗎?,問題三:,導演和演員、製片人,誰指教誰?,節目中很令觀眾興奮的一個點就是導演、演員、製片人放在一起誰“大”?用張藝謀說過的一句話:“每個行業爬到金字塔尖上的人都是少數,”所以爬到金字塔尖上的人“大”,誰的名字對觀眾對投資的吸引力大,誰的話語權就大,所以在節目中眾演員對畢志飛導演的各種嫌棄是行業現實,很難改變。,但從各國的電影產業慣例而言,美國在上世紀前20年產生了製片人中心制,所以有大製片人的傳統,他們的製片人直接對接投資人、老闆,有些本身就是投資人、老闆,而且深諳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可以完全主控一個項目,導演和演員但凡他看不上的可以隨便炒,比如《亂世佳人》的製片人塞爾茲尼克把導演都給炒了,片場拍戲卻一天沒停過;日本從封建家長制傳統衍生而來的映畫社導演中心制,讓日本電影業保持着“大導演”的傳統;韓國電視劇賣編劇的名字,所以他們有“大編劇”的趨勢。而總體說來,演員由於是直接出現在大銀幕上吸引觀眾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大演員”是所有國家不變的主流。而導演想要得到一些話語權,除了練好專業技能提高專業能力,別無他法。,作者:周舟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1
2021.1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49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