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后,科考取士逐漸成了歷朝歷代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然而,誰能想到,士子中與不中、名次的先後,並不全憑學業成績,考生的姓名有時也會起作用。,唐佚名《玉泉子》載:會昌三年(843年),王起任主考官,考試結束后,他請示宰相、《次柳氏舊聞》作者李德裕,李德裕說,我沒有什麼要求,“如盧肇、丁棱、姚鵠。豈可不與及第邪?”結果,狀元、榜眼、探花就按李德裕所點三人順序出爐。李德裕實在牛,狀元、榜眼、探花一起搞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載:江東有個名叫包誼的士子,得罪了中書舍人劉太真,便被這個專門給皇帝起草文件的人牢牢“惦記”。“……明年太真主文,志在致其永棄,故落雜文……”此科放榜前,主考官劉太真照例帶著錄取名單呈送宰相審定,“宰相以朱呲近大逆,未欲以此姓及第,亟遣易之。”劉太真驚愕萬分,又不記得其他考生姓名,“唯記誼爾”。包誼謝恩時,劉太真告訴他實情。可見,劉太真氣量雖小,人還實誠。,而顏標中狀元完全沾了姓的光。《唐摭言》卷八載,公元854年,禮部侍郎鄭熏任主考官,徐州叛軍作亂未平息,鄭侍郎想借科舉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正巧有個叫顏標的同學也在考試,而鄭侍郎恰是顏真卿的鐵杆粉絲,以為顏標是顏真卿的孫子,就把狀元賞給了他。顏標謝恩時,鄭侍郎問了他家祠堂后,才知眼前的狀元乃寒門出身。,自唐至清,因姓名關係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中的考生層出不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科舉制度已成強弩之末,經袁世凱等人奏請,清廷已同意部分停止科考。這一年,將補行辛丑(1901年)萬壽恩科和壬寅(1902年)正科會試合併舉行。剛好,這年也有鄉試,次年就是慈禧的七十大壽,主持鄉、會、殿試的官員,都非常留意“吉慶之兆”。,頭兩批放到雲貴兩廣主考官員的名字分別是:李哲明、劉彭年、張星吉、吳慶坻、達壽、景方昶、錢能訓、駱成驥,連綴起來,就成了“明年吉慶,壽景能成”。這年殿試,必須取一個名字中有“壽”的士子,以示預祝,於是山東人王壽彭的名字很幸運地做了金殿傳臚第一聲。,古代科考有顏標、王壽彭等因姓名走“狗屎運”的,就有因名大受其害的“倒霉蛋”。順治十二年(1655年)科考,初定太倉人王揆為狀元,可唱名時,順治帝因讀音相同想起《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劇中的王魁是個負心漢,中狀元后拋棄糟糠妻。順治帝脫口說:“是負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的狀元立馬換成他人。同治七年(1868年)科考,擬定江蘇人王國鈞為一甲,可把“王國鈞”連起來讀,就是“亡國君”的諧音。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聽到這個名字,非常生氣,結果王國鈞就被拿掉了。
01
2021.09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391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