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了《北京歡迎你》《因為愛情》《歸去來》《等你愛我》等經典歌曲的音樂人小柯,最近推出了一部音樂劇《西大鐘下》,而這部劇在國內首創的“先看劇、后買票”的新鮮玩法也引發了超高的關注度。,正值小柯劇場成立十周年之際,《西大鐘下》於12月4日首演,觀眾看完之後覺得劇值多少錢就付多少錢。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小柯說,這種新模式的嘗試與《西大鐘下》的主題也十分契合——關於理想和現實的碰撞。,做法,選座后零元付費,觀演后自願付款,據小柯介紹,《西大鐘下》採取的“先看劇、后買票”模式,觀眾可以先通過劇場的小程序選座,票價最低100元、最高699元,區別在於位置不同,選好之後零元付費,觀演結束之後根據自己的體驗感自願付款。,這種模式在國內的商演市場可謂首創。小柯說他決定做這樣的嘗試,源自他曾經受邀去看戲,發現有些戲的品質實際上與宣傳有很大的出入,“你買錯一件東西,頂多浪費點錢;但觀演上當,不僅僅是浪費錢,還浪費時間。”在小柯看來,現在很多演出忽略了製作而只依靠營銷宣傳去吸引觀眾,甚至完全在“忽悠”,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在我個人的價值觀里,在做音樂的時候,我一直遵循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概念,就是寫好作品比炒作要重要得多。”早在2019年,小柯就萌生了“先看劇、后買票”的想法,但苦於一直沒有機會。如今,正值小柯劇場成立十周年,這個想法終於可以如願實現,而且時機剛剛好,“趕上劇場成立10周年,哪怕是沒做起來或者失敗了,也算是10年對觀眾的一個回饋。”,小柯說,這種新模式的嘗試,與《西大鐘下》這部劇的主題也十分契合——關於理想和現實的碰撞,“就是說戲里戲外我們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戲中藉助於搖滾樂這個載體,大家覺得我在現實中做這件事也很搖滾。”,在設想之初,小柯也徵求了不少業內人士的意見。贊同者認為此舉另闢蹊徑,勢必會有很高的話題度和關注度;反對者認為這是在拿不可捉摸的人性做賭注。還有人特意給他發信息說:如果真這麼做了,你一定會失望、傷心,還不如免費演出,至少能收穫流量。但最終小柯還是決定去嘗試,“首先我們相信作品的品質,其次是相信觀眾。我相信在當下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還是很誠信善良的。我覺得那些愛佔便宜的人,首先他也不會來,對吧?能夠走進劇場看音樂劇的人,首先他是有一定素質的。”,效果,看完演出的人至少都付費了,實際上,從12月4日首演到12月8日的票房效果來看,幾乎場場爆滿,觀眾到場觀演后的付費率百分之百。除去訂票后未到場的情況,一張票最低付費100元,這也是正常售賣的門票最低價。最高票價699元是第一排的價位,目前還無法得知坐第一排的觀眾是否都按這個價格付費——因為購票實名制,但微信付款並非實名,無法一一對應;另外有觀眾付費遠遠超過699元,到底是付了一張票還是幾張票的錢,還不得而知。,而12月9日和10日兩場的票房則高出了以往。總之,截至目前,朋友提醒他“可能會傷心”的情況還未出現,演出的票房與正常售票的情況並無太大的差別,這令小柯倍感欣慰,“覺得特開心。我一直倡導理智消費,實際上看完演出的人至少都付費了。”,《西大鐘下》的演出將持續到明年1月20日左右。最終的票房情況小柯也早有心理準備,“要傷心也是在後邊,前面應該不太會。跟談戀愛一樣,前面都是比較熱烈的,到後期才會傷心。我覺得萬事都有一個過程。”,對於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有人訂票不來、有人惡意搞破壞等狀況,小柯介紹都有應對的措施。與此同時,他承認這件事有一點冒險意味,但在他看來,這一冒險也算值得,畢竟當初做小柯劇場的初衷並不指着劇場賺錢,如果有盈利,全部再投入,用來改善劇場的各種硬件設施。,劇本,回憶當年“走穴”時光和青蔥歲月,《西大鐘下》這個戲的名字和立意在小柯的腦海里已經很多年。年輕時組樂隊的時候,小柯跟很多歌手有合作,大家在一起就聊起上世紀80年代走穴的故事,那種走南闖北的顛沛,給小柯帶來很多無法言喻的快樂,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柯說,當時走穴的隊伍出發集合地往往就是在北京火車站西大鐘下,所以,“西大鐘下”這幾個字在他心裏烙下深深的印記,“那會我只會寫歌,但是西大鐘這個名字沒法寫成歌,解釋起來太費力;也可以寫成小說,但我不會。”如今以音樂劇的形式把這些故事講出來,再合適不過。,劇中的故事有的是小柯聽來的,有的是他親身經歷的——比如當時樂手的地位是很高的,有的歌手成名以後變得目中無人,樂手看不慣,就會在演出的時候使絆子,比如將節奏打亂,讓歌手無法正常演唱;再比如歌手本來已經唱完一首歌,但樂隊馬上重新奏起,這樣歌手就得再唱一遍。如此反覆循環,同一首歌,歌手可能要連着唱很多遍。類似的故事,小柯都寫進了《西大鐘下》。,但這並不是《西大鐘下》的主題。80年代的流行音樂,充滿激情、理想和浪漫,是一整代人的青春,也是小柯的青春。在《西大鐘下》中,小柯虛構了這樣一個人物:一位普通的吉他手瘋狂地愛上了搖滾樂,在追夢的路上歷經艱辛、經歷了離奇遭遇甚至九死一生,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下,身邊的愛人和兄弟陸續離他而去,最後他回到西大鐘下,想用歌聲挽回大家的理想和熱情,但隨着鐘聲敲響,大家還是各奔東西,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小柯說,劇中主人公的形象,正是他們這代人的一個濃縮——他痞、他壞,他喜歡詩歌、喜歡搖滾樂,擰巴、任性,也一往無前……,劇場,音樂用來謀生,劇場屬於理想,《西大鐘下》的創作始於去年疫情期間,到完成、反覆修改成熟剛好趕上小柯50歲生日。小柯說,這也算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小柯說感覺自己最大的變化就是音樂創作變得更加務實,知道自己要寫什麼。,“二三十歲的時候,你往往不知道要寫什麼,非常隨性,對自己寫出來的歌一點預判都沒有;現在會預判得準確一點,能知道我這歌寫出來是什麼樣子,也知道表達的情感濃度有多深,包括別人聽完之後會有什麼感覺。”,小柯坦言,音樂創作很難準確判斷好壞,成功與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反而當下編劇的工作讓他感覺更得心應手、更有把握。个中原因,小柯覺得可能寫歌相對簡單,劇本相對複雜,把控好細節就會漸入佳境。“就像越複雜的機器,你對它的控制越準確,火車肯定跑得快,因為它複雜。如果是一輛摩托車,它很簡單,但我不知道它快不快。歌相對簡單,一揮而就,好不好很難說;但是戲相對複雜,有故事、有結構、有音樂、有演員、有排練、有觀眾等等,你只要把控好每個細節就可以。當然也僅限於在我們(小柯劇場)這裏。”,2012年小柯創建了小柯劇場,開始了他的第二職業——編劇生涯,至今在這裏已經演出過多部小柯創作的音樂劇,包括《穩穩的幸福》《因為愛情》《等你愛我》等。其實早在2007年,小柯就涉足了音樂劇領域。當時,他曾試圖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專業編劇跟自己合作,但是沒成功,“搞音樂劇是一件偏理想化的事情,很難找到真正願意靜下心來搞創作的專業編劇。而且我又覺得光會音樂也不成,就開始研究寫劇本。”2007年的第一部戲大家給的反饋是:歌特好,故事就不做評價了。小柯只當這是在誇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怎麼寫劇本,而且後面的劇乾脆不配樂。完成了兩部話劇之後,小柯對自己的編劇能力越發自信,2013年重新開始寫音樂劇,直到現在。,小柯表示,如果說音樂用來謀生,劇場就是他的理想、一個舒適的港灣。他形容劇場就是他的高爾夫球場,“比如你們每天早上起來去打高爾夫球,我每天晚上在這裏打高爾夫球。你們是去別人的球場打,我是在我自己的球場打,特開心。”,心態,年過五十向孩子學習多問為什麼,50歲的小柯依然努力讓自己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這兩年來,他錄了很多短視頻。這其中,有他演唱經典歌曲的視頻,也有他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脫口秀”。在某短視頻平台,他的粉絲量已接近160萬。其實這是疫情期間小柯閑下來無意間做的一件事,沒想到有那麼多人在關注。在這裡能最直觀地看到大家的各種評論、對於他音樂的直接反饋和態度,這是小柯最在意的。其中也有人留言希望小柯多創作新的作品,不要吃老本。,對此,小柯坦言,能吃老本是一種本事,然而創新也是有新陳代謝的,“總有一個過程,就是早晚有一天你什麼都幹不了,這是肯定的。無非就是你能夠延長多久而已。我當然也希望能延長,首先需要身體好、有精力,這是最基本的,然後你要保持一份好奇心,當然,保持強烈的表達欲也很重要。”,在小柯看來,人到50歲,該有的經歷都有,過盡千帆,越過山丘,很難再像年少時那樣可以喋喋不休,“年少的時候為什麼喋喋不休地說?因為你什麼都不懂,你老問為什麼,就寫了10萬首歌。年老之後你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你不願意問了,不願意想了。”,這樣的變化,在小柯看來,是成熟的標誌,但於事業而言,卻是一大麻煩,迫切需要去打破,“有時候要多跟我兒子學習,學問十萬個為什麼。”,為華語歌壇創作了無數經典曲目,包括《因為愛情》《最熟悉的陌生人》等,小柯在歌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這從來不是他所看重的,甚至他害怕被定義、被推上風口浪尖,“做一個平頭老百姓最好。”,這十年來,小柯盡量減少拋頭露面的機會,大部分時間在創作,其次是待在劇場,過得很安靜也很真實。最近他參与了綜藝節目《時光音樂會》《最美中軸線》,回到家就開始反省為什麼要這麼高調。細細想來,參与這兩個節目的過程,也是他找回“問為什麼”的過程,說明自己還是對一些事有好奇心的,“我想看看現在的真人秀到底是怎麼拍的?我對技術好奇,對內容也喜歡,比如中軸線是寫北京的,時光音樂會我對歌手感興趣,我也想看看現在做音樂節目是什麼樣的。”
14
2021.1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50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