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生薇薇踏入職場后,每滿兩年,內心就會衝出一股改變賽道的力量。每一次努力挑戰自我,彷彿是為了“解鎖”更多挑戰,一刻不停。,“舒適區”,通常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置於職場,這個詞的意義因人而異。有人認為,“舒適區”是歷經千山萬水后的抵達,即終於獲得理想的工作狀態與內心平衡;也有人認為這個詞意味着一種束縛,必須拚命掙脫和離開。,那些走出“舒適區”的青年,後來經歷了什麼?,舒適區並非貶義,而是一種“掌控感”,“自2019年以後,每天都是更好的日子。”29歲生日那天,若思在朋友圈發了這句話。那一年,她辭去了年薪百萬元的工作,開始追隨自己眼中有意義的事。,因為靠譜、敢闖、有活力,年紀輕輕的若思在高手如林的金融行業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工作5年後,這個光彩照人的“舒適區”令她厭倦:越來越重複,沒有挑戰。若思感覺自己的興趣不是每天去計算收益率,也不是計算業績排名比別人領先多少。“我有許多金錢和職位以外的追求。我喜歡設計手工作品,喜歡替朋友答疑解惑,希望兌現一些發光的小夢想”。,與若思不同,薇薇跳出舒適區並非因為重複和厭倦。進入一家文創公司后,她負責渠道傳播,被上司看中潛力,調去市場部負責品牌。在同一公司“轉道”后,兩年來也做得順風順水。,去年,同事們夢寐以求的升職機會觸手可及,薇薇臨時決定接受朋友的邀約,出去創業。,同事都感嘆,薇薇太有勇氣“衝出舒適區”。但薇薇覺得,她從未真正離開過舒適區。“無論是選擇換方向還是嘗試新東西,每一個別人看來很大膽的改變,都是經過我的評估、觀察、總結、學習、請教和準備后,自己能hold住的結果”。,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指出,很多“成功學”勵志文將“舒適區”和“惰性區”“溫水煮青蛙”等消極概念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舒適區”這個詞原本並非貶義,表現為在一種低焦慮和低壓力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掌控感”。,為什麼我們在職場中會感受到“舒適區”的存在?,汪冰表示,舒適區的產生,同“挑戰(或壓力)與能力的對比”有關。當一個人的能力遠遠大於挑戰,就可以在單位時間內通過較少的付出得到較大的回報,這時人心理上會感到很舒適(或掌控感)。不過,職場中的舒適區需要分為兩種:“蜷縮型舒適區”和“舒展型舒適區”。,“蜷縮型舒適區,就像嬰兒在襁褓里一樣,周圍的一切都是低挑戰、熟悉和確定的,但這種情況下你所謂的掌控感其實是虛假的,你不能有效應對變化和控制環境,你的舒適來自於環境的舒適穩定;而舒展型舒適區才是真正的自在,你有信心面對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這裏你可以發展自我、實現自我。你的舒適來自於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不完全依賴於外界。”,汪冰指出,薇薇和若思原先的環境就屬於“舒展型舒適區”,她們都是“會因為壓力而變得興奮的人”,這一類人相對更容易也更願意走出職場舒適區。,挑戰新領域,遭遇“當頭一棒”怎麼辦,闖出舒適區,挑戰新領域,遭遇“當頭一棒”該怎麼辦?,薇薇做過文案工作,參与主辦過各種活動,但從來沒有談商務合作的體驗。加入朋友的創業團隊后,她的職務是商務總監,這意味着一切要從頭開始。,起初她幹勁十足,“從前不會的東西,現在慢慢學就行!”但很快意識到,市場競爭激烈,整個團隊對她的期待也不是“從頭學習”,而是能給團隊迅速帶來收益。,與此同時,薇薇不僅要“立竿見影”取得成績,還得殫精竭慮迎合團隊其他成員的需求。艱難熬了半年後,薇薇感到意難平,最終選擇辭職。,這一段“飛出舒適區”的經歷,結果不佳,但薇薇沒有喪氣,“這半年,就當自己交學費學本事了。”,今年30歲的男生李小車,在國企工作長達10年,自認為已經“摸透行業屬性”,應該“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李小車跳槽去了互聯網公司,立即迎來半年轉正期的嚴峻考驗。,“前同事和朋友們都評價我是很會說話的人、social小天才,現在到了互聯網公司,我反而成了最不會說話的人。”原先一切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為人處世哲學……都在“互聯網大廠”被推翻了。半年轉正期,他過得膽戰心驚。,焦慮過後,李小車心生感悟:很多人自以為的舒適區,可能只是運氣好,未必等同於你已具備了該職業的最高技能和水準。也許你沒有完全挖掘自己的潛能,並發現自己的缺陷。,在汪冰看來,當我們思考職場“舒適感”時,要先考慮自身能力和挑戰的匹配度——究竟是你的能力可以游刃有餘地應對挑戰,還是環境給了你這個錯覺?“以自然界為例,如果我一開始在較小的生態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能佔據這個生態位是因為這裏物種沒有那麼多,生存競爭沒有那麼激烈;但是當我被移植到競爭更激烈或更大的生態系統中時,要成功鎖定一個生態位,所要迎接的挑戰和與之匹配的能力輸出就會很不一樣”。,薇薇與李小車都在走出舒適區后,遭遇不舒適的狀態。但汪冰肯定了他們的积極心態:“如果把‘不舒適’理解為失敗,你就會將這種選擇理解為徹底的挫敗,並且認為這樣的結果只能證明自己錯了,這是‘固定型思維’的人的想法。但是,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不舒適的狀態當作一種練習,把失敗當作一種反饋,從負面的失敗體驗中尋找正面的人生經驗。”,汪冰將這稱為“拉伸區”。“你在做身體拉伸訓練的時候,肯定不太舒服,但是拉伸會提升你的柔韌性,這與我們應對挑戰的過程是一樣的,但是也要保持對身體的覺察(自我覺察),警惕過度拉伸帶來運動損傷。”,重複和瓶頸,你一個也逃不掉,雖然轉正期充斥着未知數,可李小車沒被擊垮,靠自己的韌性和執著成功等到了轉正的那一天。“也許我們離開一個舒適區,是為了尋找另一個舒適區。”他說,即使不離開當前的舒適區,每個人依然可以通過自律和探索,發掘事業新可能。,若思告別“上班時代”后,開啟了在線情感課程的創業征程。,“換一個新的戰場,該經歷的重複和瓶頸,你一個也逃不掉,只不過痛苦換了新的顏色和口味。”若思說,“重啟”事業的前4個月,她整個人處於“如獲新生”“恣意生長”的興奮中。但半年後,一直順風行駛的航船,終於不可避免地要逆風前進了。,一位前輩告訴她,既然這一次“重啟”是以自己為軸心展開的事業版圖,一定不要因為“一地雞毛”和無聊感而輕易推翻。若思自己也發現,這是一個她想深度挖掘和耕耘的“長期舒適區”。,汪冰表示,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流體驗”,意思是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彷彿被徹底卷進去了,全然投入,忘了時間,也忘了自己身處何處。,“心流體驗在什麼時候容易出現?打個比方,假如我們試圖摘下掛在樹枝上的果子,如果隨手就能夠着,我們不會有多激動;蹦幾蹦夠到了,就很有成就感。但如果蹦了半天我們仍夠不到,就會很挫敗。”,“拚命一下能成功”的狀態,吸引我們投入其中。但汪冰指出,這也隨之開啟了新一輪的循環:當你的能力不斷增強,變得和挑戰匹配了,你開始游刃有餘,但是再下一步能力可能會超過崗位的要求或者崗位提供的挑戰,你又會掉入舒適區,掌控感進而可能演變為無聊感。,“從成長的角度,走出舒適區主要與兩件事有關。第一個是補你的短板;第二個是增強你的優勢。第二個遠比第一個重要得多,因為走出舒適區是為了更好地做自己,能定義一個人的是他獨一無二的價值,而不是問題。”汪冰認為,當我們在新疆域探索,遇到負面情緒時,要有基本的自我判斷,以及確認這份工作對於自己的意義。,在汪冰眼中,冒險和舒適區的關係不是對立的。哪怕你做的工作是一成不變的,每天也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做這份工作,或者讓業務水平變得精進。走出舒適區是一種成長,留在舒適區我們也可以冒險,挑戰自我,這就像有人健身的方式是鐵人三項,有人只是下樓散步,找到適合你的成長路徑最重要。,“很多人對舒適區的理解是拿鞭子抽自己,我並不認同。我們確實需要時不時推自己一把,但如果一直都拿鞭子抽着自己往前走,而不是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符合你的優勢、熱情或夢想,那你要去的地方不僅不是舒適區,還可能離你真正想去的越來越遠”。,(應受訪者要求,若思、薇薇與李小車為化名)
01
2022.03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908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