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雲劇場”如何成為常態化的藝術陪伴

20

兩年多來,反覆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演藝行業帶來很大衝擊。演出場所限流、關閉,演出暫停、取消,經常讓行業從業者猝不及防。因為演出大大減少,不少基層文藝院團演職員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創作。,壓力之下,行業主體紛紛紓困自救,其中在線上開闢“第二劇場”進行“雲演出”成為主要選擇。經過兩年多的探索,開闢“第二劇場”的演藝機構越來越多,參加“雲演出”的演員也越來越多。,從線下到線上,不僅僅是演出空間的轉換,更是藝術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創作要素的重新組合。此外,線上演出如何轉化為具體票房,版權如何保護,這些現實問題也都有待破解。,從無奈選擇到主動探索,兩年多來,從戲曲到歌劇,從相聲、小品到晚會、演唱會,大量演出從線下轉到線上。最初,業界推出線上演出,基本是把線下演出的視頻直接放到網上,傳播效果非常一般,這其實是應急狀態下的無奈選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雲端”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新空間。對演藝機構而言,線上演出不再是偶爾為之的權宜之計,而成為演出的常態化選擇。如何藉助技術手段,在線上創造出新的演出形式、新的營銷模式、新的觀演關係,不僅決定着線上演出的可持續性,也影響着后疫情時代演藝行業的轉型升級。,為了讓線上演出擺脫線下演出替代品的角色,進而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演出形態,演藝機構、傳播平台、技術公司等都在進行积極探索。,比如,國家京劇院聯合中國移動咪咕公司,以“科技+藝術”的方式,連續兩年推出經典京劇《龍鳳呈祥》雲演播,融入“雲包廂”“雲吶喊”等多種實時互動模式,並推出“雲上戲迷節”,打造出基於最新数字技術的“数字劇院”。國家話劇院、中國聯通、華為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攜手打造我國首個院場一體化的“5G智慧劇場”,觀眾足不出戶即可進入“5G智慧劇場”多角度觀看演出,並且可以從旁觀者變成參与者。國家大劇院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推出100多場線上演出,全網在線點擊量達30億次,並且從選題、拍攝、錄製、製作到播出推廣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值得一提的是,在開闢“第二劇場”方面,积極進行探索的不僅有國有院團,還有商業化平台。近日,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戲”計劃,面向全國戲麴院團、專業戲曲演員發起招募,計劃2022年至少幫助10家院團、1000位專業戲曲演員打造“第二劇場”。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藝壇新秀、梨園名家以及知名文藝院團在新媒體平台上進行戲曲直播。《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显示,我國348個戲曲劇種中,已有231個劇種在抖音平台上開通直播。過去一年,抖音戲曲直播超過80萬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場均觀眾3200人次。,尋找藝術與技術融合的最佳支點,不管是線下演出,還是線上演出,抑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演出,都離不開內容,並且優質內容永遠是演出成功的關鍵。因此,不管用什麼方式開闢線上“第二劇場”,都要堅持“內容為王”。,內容是根本,技術是支撐。5G、4K、8K、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XR(擴展現實)、MEC(邊緣計算)、FTTR(光纖到室)、智慧專線、高新視頻、切片技術……打開支撐線上演出的技術清單,各種新技術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對觀眾來說,這些新技術將帶來完全不同於實體劇場的觀賞體驗。新技術支撐下的線上演出,能突破線下演出的空間限制、時間限制,降低觀眾進入實體劇場的門檻,有利於將有觀賞需求的潛在觀眾群體轉化為龐大的線上觀眾群體。,對演藝機構來說,新技術將劇場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不僅僅是場景的轉換,更是內容生產的方式、要素和價值的重新排序,將形成新供給,刺激新需求。總之,從線下來到線上,不是將数字技術與演藝內容的簡單拼接,而是要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前提下,創造“1+1大於2”的全新觀賞體驗,尋找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最佳支點。,在開闢“第二劇場”的過程中,平台最容易被人忽視。目前,“第二劇場”依託的平台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建平台,比如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和國家話劇院“5G智慧劇場”;另一種是第三方平台,比如國家京劇院《龍鳳呈祥》線上演播依託的是中國移動咪咕平台,一些劇院和戲劇名家進行網絡直播依託的是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不同的平台各有優劣。自建平台資金技術投入大,但擁有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線上演出特點隨意進行“二次創作”,尤其是國家話劇院“5G智慧劇場”這種平台,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手段。使用第三方平台,優點是免費,但線上演出形態會受到平台技術條件的限制。另外,依託第三方平台,演出收益勢必要與平台分享,作品版權也可能存在潛在糾紛。,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作為一種新事物,“第二劇場”建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大多線上演出都是免費的,但免費演出顯然不可持續。國家京劇院《龍鳳呈祥》已連續兩年嘗試線上付費直播。抖音直播也計劃為有需要且具有專業表演能力的演員和院團開通付費演出。從長期看,付費觀看線上演出是趨勢。可是,由於觀眾尚未形成付費觀看的習慣,付費模式全面展開可能還需時日。,高質量的線上演出,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演員個人進行網絡直播,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但大型歌舞、交響樂、晚會等進行直播演出,首先需要一個實體劇場,並且要配備燈光、音響、攝像機等,這比線下演出要求更高。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文藝院團沒有自己的劇場,租劇場直播又很難擔負高昂的場租。,複合型人才缺乏是更大的挑戰。線上直播也好,開闢“第二劇場”也罷,本質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需要既懂藝術又懂技術還懂設備的複合型人才。遺憾的是,目前這種人才少之又少。如何破解人才難題?今年3月,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的建議值得借鑒:,第一,在高等藝術院校設立数字演藝相關學科。從数字化產業發展角度出發,設立数字攝影、数字管理、数字影像藝術等前沿專業,培養具有過硬政治素質和紮實数字演藝理論實踐基礎,掌握網絡新媒體理論,擁有廣闊網絡傳播國際視野的一專多能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第二,搭建数字演藝人才聯合培養架構。依託高等藝術院校優質課程、國家文藝院團平台資源,高校和院團可以成立数字演藝學科團隊,聯合申報課題;共同推進数字演藝專業研究,研發数字演藝產品;實施專業學位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計劃,打造数字演藝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作者:方力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書記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