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誕辰160周年,全球各地都在上演他的作品。德彪西的音樂何以流傳百年?樂中有畫、樂中有詩,或許是其作品最動人之處。,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1862年8月,德彪西出生在法國一個瓷器商人家庭。曾在海軍服役的父親希望兒子長大能當個海員。可德彪西喜愛彈鋼琴,一心想成為鋼琴家。儘管他考入了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卻屢屢與鋼琴比賽的第一名無緣。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后,德彪西轉而沉浸於音樂創作之中。,學習作曲時,德彪西從不循規蹈矩,各種非傳統的和弦在他心中是“大飽耳福的餐宴”。他時常即興彈奏有新意的和聲,嘗試與傳統背道而馳的作曲方法。1884年,青年音樂家們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頒獎了,獲獎者可以免費前往藝術聖地羅馬,在美第奇別墅中接受著名藝術家的指導。22歲的德彪西以《浪子》一曲斬獲羅馬大獎,從此進入了頂級音樂殿堂。,年輕的德彪西卻沒有把此獎視作榮譽,他甚至在一封信里挖苦評審委員是拿着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作品的機器。在羅馬時,他作品中的個人風格愈發凸顯,可在老師們看來,這些作品“古怪、難以理解、根本無法演奏”。,回到巴黎的德彪西迷上了瓦格納,但很快又成了瓦格納的反對者。他不喜歡柴可夫斯基,貝多芬也令他感到無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來非常流行的奏鳴曲式結構。德彪西喜歡與他的詩人和文學家朋友們在一起。他們的作品啟發了德彪西,德彪西的音樂也反哺給他們靈感。,德彪西曾說:“我要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我希望從朦朧中出發,又回到朦朧中去。”他將好友馬拉美的詩作《牧神午後》譜寫成了著名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馬拉美聽后感嘆道:“德彪西的音樂大大地豐富了和超過了我的詩意。”這部作品在巴黎首演時,有評論家認為:隨着長笛聲的響起,西方音樂從此步入了現代。,捕捉稍縱即逝的印象,儘管德彪西沒有如父親最初所願成為一名海員,但他一生對大海情有獨鍾。《大海》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素有“交響素描”之稱,也就是用交響樂隊來畫畫。,如何用音符畫畫?在第一樂章中,德彪西先用各種樂器的音色“畫”出海上的黎明,隨着管弦樂器、打擊樂器層層疊疊地加入,海面上漸漸恢復明亮。接着,長笛、小號、小提琴等搭配其他伴奏樂器,表現出海在光線下的多種姿態。第二樂章則在聽眾的眼前展現了海浪遊戲的畫面——海浪一會兒淺淺地流動、前進,一會兒又乘風迭高,向前翻滾、疾馳。最後,海面慢慢地恢復平靜。第三樂章是風與海的對話,大鼓和定音鼓描繪出大波濤,接着管弦樂器、打擊樂器以強音勾勒出激烈多變的海浪與潮水。,德彪西的房間里曾經掛着一幅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畫中的大海白浪翻騰。據說,《大海》就是以此為靈感寫成的。有評論家聽了《大海》后說:“在這首曲子里我沒有聽到大海。”德彪西回應道:“我創作的是大海的意象。”,不僅僅是大海的意象,德彪西還在作品中描繪過風的意象、魚的意象……他總是試圖去捕捉稍縱即逝的印象和情緒,音樂中常常具有朦朧、飄逸、空幻和幽靜的氣氛。這些特徵常常會讓人聯想起莫奈等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當聽說有人稱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時,德彪西不以為然,他更喜歡人們稱他為“現代主義藝術家”。“我只是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印象派’這個稱呼並不妥當。”,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德彪西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像畫家的一位。其實,無論德彪西被冠以怎樣的標籤,他都實實在在地給西方音樂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即使是不懂音樂的人,也能聽出印象主義音樂與其他音樂的區別——獨特的意境以及微妙的氣氛,作品中充滿色彩感的和聲遠勝過旋律。,東方人的“無我之境”,德彪西的許多作品一直備受中國聽眾的喜愛。在很多人看來,他的音樂“很中國”。鋼琴家傅聰認為,德彪西的音樂中有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通的部分,他的音樂美學發展到最後越來越抽象,作品中沒有一般作曲家常用的那種長線條、有規律發展的旋律動機,他的旋律動機簡短、零碎,相互呼應,樂曲結構鬆散自由,缺少矛盾衝突的戲劇性動力,呈現出音樂與畫面並置的狀態,形成了特別的結構。他在精神上進入了東方人的“無我之境”。鋼琴家殷承宗曾說,德彪西的音樂與中國古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意境與旋律上皆然。,縱觀西方音樂史,德彪西在法國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與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但是他的藝術理念卻與這幾位作曲家有所不同。這種區別並不是作曲技法上的不同,而是指對本國音樂文化遺產的挖掘與運用有所不同。,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都是民族樂派作曲家,他們都不同程度地通過對本國音樂遺產的挖掘與運用,把本民族的音樂提升到了新的藝術高度和國際認可度。而德彪西並未專註於本國的音樂遺產,其實他並非不喜歡法國的傳統音樂,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法國傳統音樂的元素,但他將眼光和興趣更多地放到本民族之外的音樂文化中去。,鋼琴家盛原認為,德彪西也許是所有法國音樂家中最不“法國”的一位,他的音樂中充滿西班牙元素、波希米亞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臘元素、東方元素……法國傳統風格在他的音樂語彙中只不過是組成他五彩音樂萬花筒中的一片彩紙。,假如你是第一次聽德彪西,假如你是第一次聽德彪西的作品,不要試圖像聽流行音樂一樣哼出他的曲子,不妨放棄對旋律的跟蹤,靜心聆聽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樂評人田藝苗推薦以下幾首短小的作品,會讓你快速捕捉到德彪西的動人之處:,《水中倒影》選自德彪西的《意象集》,作曲家用有聲之音寫出了無聲之寂靜。樂曲開始時,浮動的和弦犹如潺潺流水,中間的旋律喻示着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像一陣柔和的微風。緩慢的主旋律在不斷變幻的和聲襯托中,刻畫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輪廓。德彪西如同印象派畫家那樣層層疊疊細膩地描繪着,而聽眾則如同長時間注視着倒影,感受它在光線中的變化。,《亞麻色頭髮的少女》收錄在《前奏曲集》第一卷,此曲是德彪西在閱讀法國詩人勒孔特·德·里爾的同名詩時得到的靈感。在甜美平靜的旋律中,彷彿能看到少女棕色且光亮如絲般的秀髮。開滿山坡的白色花朵圍繞着美麗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芳香的氣味彷彿透過音符陣陣散開。,《黃昏中的空氣與香味》來自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黃昏的和諧》:“每朵花宛如香爐散放芬芳,聲音與馨香在暮靄中回蕩着,憂鬱的圓舞曲和慵懶的昏眩……”用音樂描繪味道,是德彪西非常擅長的。聆聽這首曲子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詩:“暗香浮動月黃昏。”,《雨中花園》是德彪西鋼琴套曲《版畫集》的第三首,他用獨特的和聲表現了天色由陰鬱轉為光亮的過程,聽眾眼前的畫面會出現豐富的色調變化。在這部作品中,鋼琴似乎在作畫,音階似水,和聲如影,給人一種細雨流光入夢來的感覺。,《塔》是德彪西黃金時期的作品。旋律來自東方的五聲音階,採用甘美蘭音樂的聲部分層。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上,德彪西第一次聽見甘美蘭音樂。此後,這種來自印尼的音樂深深植入了他的腦海。甘美蘭音樂由多種打擊樂與管弦樂合奏,各個樂器會圍繞核心旋律作即興演奏,綿密又爽朗,音色如金色蜜糖。,《月落荒寺》此曲的和聲透明而神秘,充分發揮出鋼琴晶瑩剔透的音色,自然而然地營造出清冷月色灑落空山荒寺的意境,有一種疏淡清雅之美。
02
2022.09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703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