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隨梁思成林徽因,到恭王府再探“建築意”

20

《平郊建築雜錄》是梁思成、林徽因(時名徽音)1932年11月發表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四期的一篇文章。林梁二位先生在文中提出了一個極富意味的概念——“建築意”,用來形容中國建築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木質結構建築營造具有完整嚴格的技藝要求。回望歷史,從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掘的具備木架、榫卯結構的干欄式建築,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考工記》,北宋喻皓《木經》、李誡《營造法式》,再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其中都體現出古人對於建築營建工作的記述和規範。,而由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踏遍城寰與青山發現的唐代大佛光寺、應縣木塔、獨樂寺、永樂宮、南禪寺……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顆顆建築明珠,或精緻小巧,或氣勢恢宏,無一不體現着中國古代匠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上乘工藝和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1930年,時任代理國務總理的朱啟鈐先生在營造學社成立會議上發表《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標志著他籌劃了5年之久、研究我國建築文化遺產最早的學術團體的正式誕生,也由此開創了文獻發掘與遺迹考察、中國建築史學研究和理論體系搭建相結合的學術事業。在1946年解體之前,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在異常險惡的外部條件和時代背景下,以驚人的效率,持續、大規模地在炮火硝煙中記錄測繪尚且留存但危在旦夕的古建築。,1937年5月,由梁思成、林徽因帶領的營造學社成員連續4天走進恭王府,對其府邸東、中、西三路主建築進行實地測繪,並拍攝了多張室內外照片。一個多月後的7月7日,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梁林夫婦被迫南下,這批資料連同中國營造學社的其他珍貴資料一起被裝進特製的木箱,鎖進了英屬銀行——天津麥加利銀行的地下保險櫃。不幸的是,1939年夏秋之際,天津發生特大洪水,八成地區陷入一片汪洋。梁林夫婦得知后痛惜無比,眼看多年的心血在天災人禍中付諸東流。,當時已67歲的朱啟鈐社長來不及悲傷,他組織一部分留守北平的學社社員,前往天津對這批珍貴資料進行搶救。他們小心翼翼地將被浸泡過的膠片一張張攤放、晾乾,能用的底片立即翻拍沖印,不能用的就用過去洗印過的照片重新翻拍;測繪的圖紙逐頁被揭開晾乾,重新裱在坐標紙上……雖經極力搶救,但很多資料由於被雨水浸泡太久,已經無法挽回。,被幸運搶救的圖紙後來由清華大學保存。而1937年初夏測繪恭王府後所留下的這些實地測繪畫圖及室內外照片,成為後來恭王府開展古建築修繕和室內復原工作最直觀、最準確,也最重要的依據。,據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的統計,在1937年南遷之前,營造學社成員調查了全國137個縣市,1823座各類古建殿堂房舍,詳細測繪建築206組,繪製測繪圖稿1898張。南遷后的工作資料散失嚴重,無從估計。即便如此,營造學社在成立的16年間,其成員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仍作出了重大貢獻,很多數據至今仍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為建立中國自己的建築學科奠定了基礎。,上世紀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在古建築研究與保護工作中,着手中國古建築模型與建築彩畫範本的製作保存工作,為此專門成立模型室,請路鑒堂、劉敏、郭旺等著名模型製作匠師,用老楠木製作了若干中國古建築模型,最終成品與清代“樣式雷”在大興土木之前的“扎小樣”類似,但外觀更加細緻考究。很多建築模型的前部完整表現建築真實狀態和細節,後部為了展示內部空間而不做全屋頂,室內梁架構造一目瞭然,且模型構件均可拆卸拼裝,體現了彼時精湛的工藝,也得以作為保存古建築的副本和研究古建築的實物資料。,梁思成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書中寫道,“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築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記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即將於6月25日落幕的“大匠之手澤 年代之磋磨——中國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展”,位於恭王府的核心展區——嘉樂堂,以1937年以梁思成、林徽因為代表的中國營造學社來恭王府進行調研測繪為起點,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相關學術成果梳理的視覺呈現。,展覽分為“大匠之心”“映照之韻”“結構之趣”等3個板塊,通過建築模型和老油畫,對營造學社成員考察過的大佛光寺、獨樂寺觀音閣、永樂宮重陽殿、善化寺普賢閣(本展覽展出其二層明間補間斗拱模型),並對上世紀50年代尚未被大火吞噬的西安門,彼時的智化寺、北海白塔、景山富覽亭、端門等北京建築進行重現;還通過為此展覽拍攝製作的教學片、紀錄片,為觀眾深入解讀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和古建築的內部重要結構——斗拱、屋頂和梁架及其歷史演變過程。,這次展出的23件老楠木建築模型,不僅對經歷代風霜的古建築而言是記錄和見證,還體現了昔日的學者、匠人對中國建築的研究、表達和學術積累。現在看來,他們費盡心力做的測量繪圖、影像記錄、模型製作,就是留住岌岌可危古建築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努力進行那個時代的“数字化”。,展覽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的23件傳統建築模型精品以及相關文獻、圖像資料進行靜態展覽,以多媒體和現場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呈現作為動態展示,以名為《平行時空:溝通儒匠》的沉浸式話劇表演作為活態展演,體現中國營造學社“溝通儒匠”、致敬傳統的中心思想。,2021年9月,官式建築營造技藝(恭王府)被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一代又一代的建築學者和匠師的共同努力之下,古老的技藝在歷史的塵埃中重放光芒。此後,恭王府博物館在眾多榮譽與頭銜之外,還作為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向人們娓娓講述全國各地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及其傳承譜系、工藝過程,展現古老技藝的活態傳承。,時光荏苒,古建幾度沉浮,而營造技藝永恆。我們作為一名博物館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的從業者,將繼續汲取前人之精神,珍視並實踐保護、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與義務。,作者:張汀 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員,“大匠之手澤 年代之磋磨——中國傳統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展”執行策展人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