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夏季的天氣可以用酷熱形容,但記者在新德里待了許久后才突然發現,居然沒見過周圍的印度人拿着扇子扇風。通過一番探究才了解到,印度的扇子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不少故事。,曾是貴族奢侈品,印度的扇子叫“潘卡”,源自梵文“翅膀”,也有“邊”的意思,所以潘卡不論是從形狀上還是語義上,都可以翻譯成“邊扇”。潘卡有一個斧子把一樣的手柄,扇面也是斧頭形狀的,置於手柄的一側。在印度人的婚禮上,筆者也見到過潘卡。為了怕出汗毀了妝容,接親的馬車上專門安排一個親友坐在新娘身邊,手持潘卡給她扇風。大概是天氣太熱的關係,握着手柄扇風太慢,只見扇扇子的人直接握住扇柄和扇面相接處,把扇面橫過來衝著新娘一陣猛扇。,其實,這種用法正是古時候潘卡的正確扇動方式。後來,筆者也發現用潘卡給別人扇風比給自己扇要來得方便。歷史上,印度的潘卡是王公貴族專享的奢侈品,需要專門的僕人來扇風。早先的潘卡有斧頭形的,也有梯形和長方形的,不像現在的這麼縮微,而是如地毯大小從屋頂懸垂下來。下沿拉出幾條長繩,由幾名僕人拉住繩子的另一頭,前後往複走動,拉動巨大的潘卡送出涼風。如今在印度的一些王宮和古老神廟中,遊客注意觀察的話,還能在宮殿的天花板上發現一些鐵環,這些鐵環就是過去懸挂大型的潘卡用的。這樣一個大潘卡拉動起來,整間屋子都能覺得涼快。,“拉扇子的人”有千年歷史,潘卡已經有千年歷史了,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就有對潘卡的描寫。負責拉扇子的僕人也有個專用的名稱叫“潘卡瓦拉”,意思就是“拉扇子的人”,這份職業在印度同樣有着上千年的歷史,直到近代才被電風扇所取代。相比其他體力勞動,潘卡瓦拉並不需要強壯的體格,所以自古以來這個工作多數由青少年或老年人來承擔。但因為潘卡瓦拉白天晚上都要倒着班隨在主人身邊不停地拉扇子,主人的隱私或者機密都瞞不過他們,所以對於潘卡瓦拉的忠誠度要求遠高於其他僕人。甚至還有不少人家為了保密特意找聾啞人擔任潘卡瓦拉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天氣熱的時候難免衣服穿得少,時刻有潘卡瓦拉待在身邊,家裡的女眷終歸覺着不方便。於是,就有人發明了遙控潘卡,就是在牆上高處與潘卡齊平的地方打一個洞,拉繩從洞里穿出來,這樣潘卡瓦拉就能從屋外拉風扇了。對潘卡瓦拉來說,不用在主人眼皮子底下幹活,也多了一點自由。有比較聰明的潘卡瓦拉,就在白天的時候用手拉潘卡,到了晚上,就頭衝著牆躺下,把繩子頭系在腳上,靠着大腿的擺動來拉動潘卡,省了不少力氣。,後來,還有人發明了專門拉動潘卡的省力滑輪裝置,一個人就能操作過去兩三個人才能拉動的潘卡,節省了雇潘卡瓦拉的勞動力。英國殖民印度時期,那時的英國人畢竟是外來者,更加不適應當地的酷熱,所以潘卡瓦拉一度成了英國殖民者家中最離不開的僕人。後世流傳的英殖民時期的不少小說和書信中,都經常提到潘卡瓦拉。一些作品中還提到了主人跟潘卡瓦拉的矛盾。長時間的机械動作有催眠的作用,所以潘卡瓦拉工作時打瞌睡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夜裡。為此,不時有主人打罵潘卡瓦拉的事發生。,為扇子發行郵票,近代,隨着電風扇以及電力供應的普及,潘卡瓦拉們終於“下崗”了。1974年,為了紀念已經淡出歷史的潘卡瓦拉,印度還拍攝了一部電影《潘卡瓦拉的反抗》以示紀念。如今,地毯般大小的巨型潘卡已經見不到了,但小型化的潘卡依然保留着斧頭般的形狀以及在一側固定的習慣,於是就有了今天印度這種板斧一般的手搖扇。,如今的潘卡,從材質和樣式上更趨多樣化,具有地域特色,在一定意義上變成了傳承當地文化的載體。不少農村婦女在農閑時就手工製作當地特色的潘卡,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比如西孟加拉邦的棕櫚恭弘=叶 恭弘潘卡和合歡草潘卡、比哈爾邦的竹制潘卡、古吉拉特邦的皮製潘卡、新德里的孔雀羽毛潘卡等,都很受歡迎。拉賈斯坦邦的潘卡飾以各種貼花、彩色珠子和玻璃,還有人買了掛在牆上當裝飾品。而北方邦古代宮廷流傳下來的用金銀絲線刺繡的綢緞潘卡更是價格不菲,成為一些富人家中的收藏品。,2017年,印度還發行了16枚一套的紀念郵票,專門展示印度各地的潘卡。一位痴迷此道的印度民間老藝術家,還用自己畢生收藏的數百把潘卡建成一個小型私人博物館,據報道,他還曾應邀到國外舉辦潘卡專題展覽。
24
2022.10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857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