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不刷題的吳姥姥”:妙趣橫生地科普《三體》里的物理知識

20

“如果以後《三體》拍真人版了,姥姥可以去演恭弘=叶 恭弘文潔嗎?”這是網友以前給當紅科普博主——“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的留言。當73歲的吳於人在視頻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三體》里涉及的物理現象——強相互作用時,粉絲認為她就是心目中《三體》里的人物恭弘=叶 恭弘文潔。,吳於人退休前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因她的科普短視頻中有“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使“激光核聚變”“渦電流”“菲涅爾透鏡”這些生澀的術語變得妙趣橫生,引發全網數百萬粉絲的關注,成為一名特立獨行的網紅。,日前,記者對話吳於人,對她進行了採訪。,在交談中記者獲悉,帶領大家一起“玩”懂科學,探索迷人的物理之惑,只是吳於人的一個小目標,她還有一個宏大的願景:通過科普,開拓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希望未來,孩子們能夠更好地把國家的科學基礎支撐起來,把國家建設好,為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擁有數百萬粉絲 仍謙稱做得不夠好,2007年,吳於人在同濟大學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導和資助下創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開始了她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降維”科普。她親自擔任站長,同濟物理系的研究生關大勇任副站長。,2020年,“不刷題俱樂部”製作了一系列科普實驗視頻,併發布到網絡平台,吸引了許多用戶前來“圍觀”。,2021年11月19日,“不刷題的吳姥姥”在社交平台表示,願意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與大家分享物理的有趣之處。不到六個月,全網粉絲突破500萬,其後保持每月50萬-80萬的漲粉速度。,如今,“不刷題俱樂部”以關大勇為首的團隊,為吳於人和眾多專家“護航”,在網絡上傳授新知。,其實,吳於人從事與科普相關的工作已經有五十多年,始終堅守着一位物理老師的初心。,回望這一路走來,吳於人依然那麼純粹:“我並不是剛開始搞科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教過農村的孩子,又逐漸從小學一年級教到高中。恢復高考以後,我又接受大學教育,後來在大學里教書,一直跟學生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堅持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不是為了拿到工資或者得到表揚。”吳於人稱自己善於自我反思,善於找到自己的缺點發現別人的優點,所以在整個科普過程中很開心。,雖已年過七旬,但吳於人感覺還要不斷學習。“物理和醫學、天文、化學、生物都有關係,要學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所以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我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對所做的還是不滿意,覺得有遺憾。一方面好像是我在給別人作科普,但實際上自己也在不斷提升。如果不提升,就沒資格去和大家交流。”,不用刷題完成任務 要動腦筋分析問題,在小朋友眼中,萬能的吳於人也有答不出問題的時候嗎?吳於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說:“孩子們經常會有一些跨學科問題,我能力有限,回答不出來。對此,我也很遺憾,很後悔自己當初還是不夠努力。”,吳於人經常會向身邊其他老師強調,搞科普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分析問題,以及從什麼角度解決。,比如學生問樹恭弘=叶 恭弘為什麼是綠的?她就會引導學生想,樹恭弘=叶 恭弘在進行光合作用,到底需要綠光還是不需要綠光?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並且她還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追問下去——樹恭弘=叶 恭弘的形狀為什麼有的是針狀、有的是片狀?有的像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它為什麼長成這樣?吳於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去觀察分析樹恭弘=叶 恭弘周圍的環境、溫度、濕度、水等條件。,“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有沒有答案不重要,我們教的不僅僅是知識,關鍵是研究的方法。以後他學習起來,自然而然就會動腦筋了。不是滿足於用刷題完成老師交待的任務,要習慣動腦筋分析問題,這樣以後就算老師沒提要求,他們也會去學好。對考試不怕,對未來也不怕,前途肯定很好。在學習過程中,物理實際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反映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搞物理的人喜歡去發散思維,像八爪魚一樣,哪個行業都要涉及。現在有社會物理學、經濟物理學、生物物理學等等,說明什麼?說明如果你物理基礎打好了,將來干什麼都不會難。”,不刷題不代表學習減量 兒子讀書時曾是班級特例,“不刷題”這個概念受到很多網友追捧。但也有家長提出,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回到家,還是經常要催孩子快把作業做了,快把題做了。”對此,吳於人分享心得:“作業,家長真的不要管。”,吳於人當大學老師時,曾在教室門口遇到一位家長,因為孩子經常打遊戲,這位家長不得不辭了工作在附近租房子,一下課就把孩子帶走。,吳於人說:“管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麼意思?要讓他小時候就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她以自己的兒子為例說,“有一次,因為我沒在兒子的作業本上簽字,老師就用圓珠筆在他頭上拍了一下,結果無意中把兒子眼皮上弄出一條血痕。”事後,吳於人與老師溝通,她認為兒子的學習很有自覺性,“為什麼我一定要簽字?”第二天,老師就在班級上宣布,吳於人的兒子和班長兩個學生的作業“免檢”。但老師同時也告誡孩子:“如果你們以後不自覺,將失去這個權利。”,吳於人稱從沒給兒子補過課,“從小培養孩子動腦筋,他根本就不需要我去幫助。好多人都覺得物理很難,但初中剛開始學物理時,真的不難。不過,如果你初中就開始去刷題應付考試,把公式背得滾瓜爛熟,但不知道公式是怎麼來的,到高中時就會變得艱難了。”,吳於人感慨:“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考試照樣考得好,他知道以後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他知道怎麼發展自己的優勢,怎麼智慧地對待自己的短板。成為一種智慧型的人,這才是全面發展。這樣的人,他不怕一時的困難,也不怕挑戰。”,吳於人認為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減負這件事,“很多人以為減負就是讓孩子輕鬆,其實,減負是讓孩子覺得學習沒那麼大負擔,並不是真正地減少學習量和研究量。”她希望孩子能享受研究、享受學習,有終身學習的願望。,讓物理很好玩只是其一 在過程中實現自我思考,吳於人將物理變得如此“好玩”,也與小時候受父親的影響有關。她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他經常帶孩子們觀察有趣的生活現象:比如,為什麼煮餃子時餃子會慢慢浮起來?為什麼濕手絹貼在玻璃上不會掉下來?,“我小時候也玩過一些好玩的遊戲,父親到底怎麼樣教我的,我很多都忘掉了。但是,開開心心玩的感覺依然還有。”,吳於人在教書的過程中也將“好玩”貫穿其中,特別是在同濟大學。“同濟的老師玩物理還是挺有傳統的,很多人都會玩一些好玩的東西,如果誰看到一個玩具里有物理原理,就會拿到教研室討論。同濟的前輩對我有很好的影響。”,很多人看了吳於人的視頻覺得物理好玩。不久前有小孩子問了吳於人鏡面反射的問題,吳於人給孩子提供了幾個條件讓他做實驗。孩子後來把做實驗的視頻發給了吳於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實現了自我思考以及研究與探索,這正是吳於人科普視頻的初衷。,業餘時間逛小商品市場 掃把當道具講宇宙射線,吳於人的科普視頻有一個獨特之處,即用最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講解物理學原理,比如用羽毛球拍講正負电子對撞機,用一口鍋講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而講散裂中子源拿着的是字紙簍,講宇宙射線時舉起的是掃把。,吳於人說:“生活當中有很多現象跟物理相關,比如宇宙射線像一把掃帚,別的科學家也會這麼說,但他不會直接拿掃把到教室里去。為什麼要拿出來?因為這畢竟是科普課堂,我吸引大家眼球的目的,也是為了科普。”,業餘時間,吳於人特別喜歡逛一些小市場,尋找可以在物理實驗中用得着的小玩具和小道具。,當下,讓吳於人欣慰的是,很多年輕科學工作者也參与到科普活動中來,她覺得非常好。,不過,吳於人覺得自己還要繼續努力。“尤其被報道出來以後,我覺得對社會上的科學普及推動是個很好的現象。我可能扔了一小塊石頭到水面,現在激起了浪花,我覺得挺好。”,吳於人得意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少,而是看到社會上對科普的重視程度。近幾年,中國的科學研究發展非常快,儘管和國際上的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但發展速度令人振奮。,新的一年,吳於人希望除了科普短視頻,也能推出系統的課程,同時推出線下課程,“做實驗要是不在現場的話,總歸有點遺憾。畢竟一兩分鐘要說清一個問題很難,我希望慢慢往一些課程上轉,讓大家真的學好物理。如果讓大家都知道物理可以這樣學,物理這麼有趣,物理這麼偉大,物理對自己的人生這麼有用,我就覺得挺好了。”吳於人說。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