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築師童寯(1900-1983)特展,展期:2023.3.18-5.21,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從2018年《長夜的獨行者》一書的出版、《東南園墅》新譯作出版,到後來《烽火中的華蓋建築師》和其他相關書籍的出版,圍繞建築師童寯出現了一波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討論。但在大眾範圍內,可能仍如《長夜的獨行者》作者所說:“出了專業的圈子,沒什麼人知道童寯。在專業的圈子里,可能也沒什麼人了解童寯。”,上海久事美術館“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築師童寯(1900-1983)特展”的開幕,向公眾展示作為建築師的童寯先生的繪畫實踐和園林研究。並且通過首次公開的大量珍貴手稿、史料文獻和建築圖紙,讓人們慢慢走近這樣一個曠世奇才,看到他富饒的精神世界。,流動的前半生,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並稱“中國建築四傑”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童寯,似乎其作品並不為公眾所知。但是對這樣一個人,梁思成曾經說:“他在學問上和行政上的能力,都比我高出十倍。”著名建築師陳植也有如此評價:“老童是中國建築界在理論、創作、著述、繪畫方面唯一的傑出全才。”,這次特展並沒有選擇建築設計這個視角,而是從童寯的繪畫和研究兩項,把這個人的才華和內在精神表達出來,好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更為立體完整的視角來認識童寯。,這要回到他的出生和成長背景。童寯出生於1900年奉天省城東郊,在今天瀋陽市郊,滿族人,父親曾任奉天省教育廳廳長,對三個兒子教導有方,這從後來三人成為各自領域的出類拔萃者可以看出。童寯在東北老家讀書時就學習了古文、英文和繪畫,並成為當地第一個考進清華的學員,從此開始了流動中的前半生。,從瀋陽到北京,就讀清華,1925年畢業后公費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學,之後分別在費城和紐約實習工作一年,1930年秋被梁思成召喚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童寯攜家人從瀋陽連夜逃到北京,兩個月後輾轉至上海,與陳植、趙深共同組建華蓋建築事務所,隨後數年之內完成了南京外交部大樓、中山文化教育館、大上海大戲院等重要建築作品。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童寯跟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前往重慶,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抗戰結束。,童寯的前半生不停在不同文化中流動遷徙,培養了自己“世界公民”的精神,並將彼時歐美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帶入中國。從這個意義上,童寯屬於中國第一代與世界接軌的設計師。堅實的中國古典教育和最新的現代思潮都流動在他的身上,形成被後人稱為學貫中西的融匯思辨能力。,“畫畫才是大事”,展覽第一大部分“西行畫錄”位於黃浦江邊的久事美術館中,講述了童寯前半生的一次個人高光時刻:1930年回國前的歐洲壯遊。在4個月的歐洲旅行中,童寯行至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歐洲國家,一邊考察文化藝術、建築風貌,一邊用畫筆、日記和攝影記錄所見景觀。這些準備材料、所繪風景、相機記錄下來的建築照片,成為展覽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童寯的繪畫不遜於職業藝術家,論技巧水平,甚至好於很多畫家。其實繪畫是建築師的基礎功夫,因為建築師的語言就是畫圖,但是有童寯這樣的紮實寫實功力的建築師可能並不多。後來我們知道,繪畫對於童寯來說,遠遠不止是建築的繪圖功能,而是伴隨一生的愛好,是他的文人修養的一部分。他在美國曾經受到水彩畫家道森的指導,回國后曾跟隨名家湯定之學習中國畫,他甚至曾經說:“建築就那麼一點事兒,畫畫才是大事。”,童寯之孫童明,曾經編輯出版過童寯旅歐日記和繪畫著作。他認為除了繪畫技巧外,童寯繪畫的風格變化、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喜愛、與上世紀30年代世界思潮的同步,以及對回國建築設計風格的影響等,都可以在這一趟歐洲壯遊留下來的200多幅作品中追到蹤跡。,從在英國時的畫作開始,可以看出童寯建築師式的嚴謹構圖;到了法國、比利時、荷蘭,就慢慢多了感受性的表達;而正是在德國,他的繪畫的多面性就從色彩和風格上釋放了。在童明看來,德國之行對於童寯很重要——他在德國看到了大量的現代建築,也去参觀了一些展覽,其中包括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現代建築展。,彼時,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師埃里希·門德爾松設計建造的肖肯百貨商店在德國斯圖加特建成,用到了非常現代的玻璃幕牆結構。童寯正好在同年去参觀並且畫了速寫,成為這棟標誌性建築的見證。這也說明童寯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世界上現代建築的最新信息。這些變革性的意義和影響被他帶到後來的國內實踐中。,這些第一次向公眾公開的畫作,還伴隨着旅行準備資料、筆記手稿。讓人十分震驚的,還包括童寯在出行前和旅行中進行的詳實準備——不僅包括各個歐洲國家的外文旅遊介紹書籍,還有他整理出計劃参觀的地名列表的筆記本。筆記本的書寫使用正統的西文手寫體,英語、法語、德語都有涉獵。我後來還從書中得知,童寯為此行專門買了最好的畫紙和顏料,可見他早已明確此次旅行的目的和使命:不僅是開啟自己的學識心智,還要留下一份記錄,可用作後來參考。,隱逸的後半生,從歐洲歸國,童寯於華蓋建築事務所時期參与設計的項目,在上海現存24處,皆在“西行畫錄”展覽結尾處列出,讓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按圖索驥拜訪。我此時還不知道的是,馬上要去的第二展館,其實就包含在這個名單里。,從中山東一路27號沿着北京東路一直往西走,十幾分鐘后,就看到右手一座由紅色磚牆裝飾的建築——這裡是原浙江興業銀行大樓,現在的久事藝術沙龍所在地。這棟建築就是由華蓋建築事務所設計,外觀簡潔,當年是周圍復古風格建築中唯一一棟現代主義建築。,這個名為“東南園墅”的展區里,呈現了氣息非常不同的園林空間形式。由策展人童明設計,將內部空間通過木架與輕透的布料,造出折廊、庭院、門洞,行走在其中,如同進入迷宮般的中式園林,邀請觀眾在其中穿梭往複。展覽的主題是關於童寯撰寫的《江南園林志》和貫穿了他大半生的江南園林研究。,從上海開始執業起,童寯每個周末都拿着照相機跑周邊的園林,用4年時間遍訪了上海、蘇州、無錫、揚州、杭州、常熟等地共計100多個園林。那時,這些園林多為私家產業,而且許多久不打理,已顯頹敗。童寯就在抗戰期間兵荒馬亂的背景下,實地勘測、拍照、畫圖、記錄,於1937年即完成了《江南園林志》一書。,據童明推測,童寯對於園林的接觸,可能是初到上海的某個周末,與老友在城隍廟聚會,無意間走入了旁邊的豫園,從此對園林產生了熱愛。而之所以展開研究,很急迫的原因在於當時的大環境下,園林得不到修葺保護,正處於衰落的狀況。這些慘淡的景象從童寯的攝影記錄中可以看出來。,《江南園林志》的寫作,包括後來以英文成書的《東南園墅》,起因還有另外一層,是為了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園林思想,以修正和補充他們對此一無所知,提到園林即認為源自日本這樣的印象。所以《東南園墅》當時的寫作目標,是成為外國人手裡拿的旅遊手冊——來中國旅行時人手一本的普及讀物。,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中,童寯與事業搭檔約定好,不做那種中式大屋頂的建築,力圖成為“求新派”;在個人研究中,卻每周跑中國傳統園林,寫出了《江南園林志》。這看似十分矛盾,但其實正說明童寯不隨潮流,不拘表面。這不禁讓人想到在“西行畫錄”中,他在遊覽德國羅滕堡時寫下:羅滕堡是我所見最具想象力的城市。它是中世紀和現代社會的一種融合……這是一座小鎮,一半鄉村一半城市。,在1937年《江南園林志》寫作完成之時,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園林。童寯則認為:園林與中國的文化、詩文書畫是整體不可分的一個系統,雖然社會可能擋不住“歐風美雨”,但是對自己文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園林就是文人藝術的結晶之一,其背後是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種理解和實踐,一種深層對話。園林提供一種置身其中的體驗,不是視覺震撼的景觀,而是人造物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而這是童寯所欣賞的。童寯也曾隱約從古羅馬庭園找到共通處,據董豫贛在《東南園墅》序中所述:“正是在回溯古羅馬庭園所處的不分專業的年代時,童寯第一次用中文寫出‘園墅’一詞,並將它用於最後之作《東南園墅》的書名”。,當時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朱啟鈐、劉敦楨讀到《江南園林志》的書稿,要作為專著刊印。但就在排印時,“盧溝橋事變”爆發,書稿被退回,甚至遭到水淹。出版就此中斷,直到1963年才正式出版。,從今天回看《江南園林志》,這是我國現代最早一部運用科學方法論述中國造園理論的專著。今年正好是出版60周年,從當時這個時間點到《東南園墅》的完成,正構成《長夜的獨行者》所描繪的童寯的人生最後二十年。,新中國成立后,童寯選擇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書,一輩子沒有官職。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童寯留在學校里看書、答疑、寫作、帶學生,沒有再做建築設計,也不再畫畫。據《長夜的獨行者》描述,童寯背誦“老三篇”如行雲流水,滔滔不絕;跳忠字舞一板一眼,旁若無人;面對抄家在一旁看書,面不改色讓紅衛兵寫收條。最後這幾十年,他潛心於西方建築史和中國園林研究中,如同隱逸到潔凈不染塵煙的倪瓚的畫中。,展覽串聯童寯人生的重要事件和不同領域,描繪出一個建築師文人的底色,透露出他的出眾的才華。今天的我們從看似兩極的一今一古、一西一東的主題中,思考何為獨立思想,也可藉此回望歷史和那個時代。
13
2023.04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31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