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20

春水初生,萬物復蘇。前門三里河畔,一派生機盎然。沿三里河河道一路漫步,縷縷戲音傳入耳中,顏料會館正在上演的戲曲演出,讓古色古香的街區頓時“生動”起來。,從2021年起,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讓更多文藝精品走進群眾生活,繁榮興盛首都文化。“會館有戲”品牌以歷史悠久的會館為載體,匯聚北京優質演出資源,着力探索傳統戲曲的時尚表達,一場場“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精彩演出讓古老會館再現勃勃生機。,“會館有戲”四種成型運營模式,湖廣會館:經典大戲模式,高大寬敞的戲樓空間完整且功能完備,有整本演齣戲曲的豐富經驗,適宜上演題材宏大、觀眾上座率高的傳世經典劇目。,正乙祠:駐場演出模式,由專業院團北方崑曲劇院駐場運營,基於特色劇種、經典劇目打造戲曲產業鏈條,增強對崑曲愛好者圈層的黏性。,顏料會館:多形態演出模式,除傳統曲藝、折子戲外,還引入相聲、脫口秀、沉浸式話劇等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並輔以新京菜特色餐飲,提供多元文化體驗。,福州新館:定製劇目模式,結合歷史事件,定製“會館版”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讓禁煙歷史大戲在文物空間內沉浸式上演,形成獨特的場景化定製模式。,體驗幾百年前的遊子“舊時尚”,在環境清幽的老城區,坐落於東城區青雲衚衕的顏料會館既具古樸韻味又充滿朝氣。從外觀看,這是一幢青磚二層建築,朱紅色的窗欞透着古樸,而當鑼鼓點響起,這座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頓時迸發出朝氣與活力。,去年起,新興相聲團體“大逗相聲”常在此舉辦演出。近日,中國評劇院演出的《折子戲》經典唱段專場上演,這也是北京演藝集團2023年重啟顏料會館新一輪“會館有戲”常態化演出后的首場演出。此後一個月,課本劇《課本中的北京》、中國雜技團雜技魔術專場、北京曲劇名家名段演唱會、京味鼓曲專場等將輪番登場。,實際上,在這座古建築中品戲,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史料記載,顏料會館始建於明代中恭弘=叶 恭弘,由山西顏料、桐油商人集資所建,時人常在此雅集聽戲。將這項傳統再度激活的,是北京一系列活化利用文物建築的創新政策。,讓首都市民走進會館戲樓,體驗一種全新的演出形式——那是幾百年前落腳京城的外鄉遊子品味家鄉戲的“舊時尚”。《北京會館檔案資料》記載,北京各處會館中有17所建有大小不等的戲樓。,而今,演出內容發生了變化,演出場地仍分量十足。戲樓歷史從100多年到400餘年不等,其中,湖廣會館和安徽會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會館以這種方式集體亮相,這在會館核心功能廢止后的近百年來尚屬首次。,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發布《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同年9月,“會館有戲”系列演出之“遇見湖廣”在湖廣會館舊址戲樓拉開帷幕,“會館有戲”品牌全面啟動。隨後,顏料會館、臨汾會館、台灣會館、福州新館、正乙祠(銀號會館)等加入其中,先行先試,引進文藝院團演出,一批量身定製的演出在不同會館上演,百年戲台再現光影。,打造古戲樓界的“國家大劇院”,北枕國家大劇院,東望前門大街,西鄰宣武門天主堂,南接琉璃廠文化街,正乙祠戲樓所處的前門西河沿算得上佔盡了地利。這裏曾是京城早期的“金融街”,銀號、錢莊雲集。銀號會館舊址中藏着一座二層戲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室內劇場,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自去年4月修繕一新后重張,正乙祠再度恢復了往日繁華。從開幕駐場戲《天官賜福》到《牆頭馬上》《憐香伴》,再到與梅蘭芳紀念館、報國寺聯動創排的《遇見梅蘭芳》之《遊園尋梅》、沉浸式曲劇《茶館》,“會館有戲”讓這座有300餘年歷史的戲樓重煥風采,成為市民品鑒好戲的新平台。,正乙祠古戲樓的煥活重生,也得益於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創新舉措。正乙祠曾於2018年底關門謝客,此後,市文化和旅遊局經深入調研后決定,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崑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北方崑曲劇院自1957年成立以來,60多年來始終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演齣劇場。如今,劇院有了一個可供自己支配的演出平台。古建與專業院團達成雙贏,可謂“珠聯璧合”。,文藝院團的入駐提供了可持續的內容。開幕駐場戲《天官賜福》就是為戲樓量身定製的作品。它既沿襲了崑曲藝術的美學韻味,又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的古風古韻進行了創作改編,巧妙運用煙霧、多媒體等舞台手段,帶來極具歷史厚重感的觀演體驗。,正乙祠戲樓總經理張鵬希望,未來人們來此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戲樓,還能從中體驗到更多多元文化與新潮流的碰撞,正乙祠能成為古戲樓界的“國家大劇院”。張鵬認為,正乙祠一定要與優秀藝術家合作,創造藝術精品,讓觀眾走進來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這裏獨有的文化氣息。,每一處會館都有拿手好戲,前門東區是北京會館最為集中之地。距離顏料會館不遠的臨汾會館,展現出與前者不一樣的風格。作為本市首家會館文化陳列館,臨汾會館演出空間較小,因而,引進來的是猴戲、變臉、滑稽戲等“小而精”的表演。在活化利用中突出個性,實行一館一策,推出自家的拿手好戲,這成為全市會館舊址探索發展的共識。,位於騾馬市大街51號的福州新館,是林則徐與福建籍在京官員籌建的同鄉會館。結合禁毒教育基地功能,福州新館與北京市曲劇團合作,於2021年底推出“會館版”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邀請觀眾在林則徐當年倡建並生活於此的會館庭院三處空間內,跟隨劇情發展移步換景,體驗沉浸式演出。,“會館有戲”的首發地湖廣會館是全國會館文化運營的成功代表。自1996年修繕一新后,這裏一直是京劇表演的重要場所,名聲在外。近年來,沉浸式演出“遇見湖廣”創新上演。演出將會館分為兩個區域,門廊與文昌閣院子為“沉浸區”,“演出區”古戲樓則備足好戲,北京5家文藝院團的演員帶來崑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經典唱段。,“敦親睦之誼,敘桑梓之樂”,會館是北京城市發展和古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如今,各家會館不斷錘鍊拿手好戲,便利京城市民沉浸式品味名角、名劇、名段味道,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館的生動局面全面形成。 ,現場,在四百多歲古建築里,看錶演太過癮,還沒到傍晚,顏料會館就已迎來一撥特意前來打卡的市民。與此同時,北京曲劇團的演員們也已來到會館,開始為晚上的演出做準備。這不是曲劇團第一次來演出了,但這裏古色古香的環境仍然讓演員們感到興奮。“劇院里演員和觀眾距離很遠,而會館的空間則大大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和觀眾的交流更直接了。”在曲劇團演員隊隊長趙浩博看來,“在古建築里唱北京獨有的地方戲,別有一番韻味和契合度。”,當晚的演出精選了20多個北京曲劇最具特色的經典唱段。觀眾李女士帶着孩子特意從香山趕來:“這是我們第三次來顏料會館看演出了,這裡有歷史也有文化。孩子說,在400多歲的古建築里看錶演太過癮!就是手速得快,每次公眾號一發布搶票信息,五分鐘內就搶完了。” ,專家訪談,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原生“有戲”大有可為,記者:在您看來,北京的會館引入戲曲等演出有何優勢?將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張佰明:在明清時期,會館就兼具演劇功能,因此會館天然具備“有戲”的功能和基因。如今的“會館有戲”,正是對會館演劇功能的現代復歸,有助於激活北京演出團體的存量演藝資源,補充多元戲劇演藝空間,是繁榮北京戲劇產業的又一創新嘗試,更是擦亮“大戲看北京”特色文化名片的自然延伸。,記者:您對“會館有戲”品牌在內容挖掘上的探索有什麼建議?,張佰明:會館在漫長的變遷中沉澱了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內容,北京東西城的會館各具特色。未來如能結合歷史人物和事件,創排富含原生內容的特色劇目,將為首都文化增添別樣光彩,比如可在楊椒山祠重現清末各地舉子“公車上書”的歷史光影,在紹興會館展示魯迅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的求索歷程,在陽平會館再現山西梆子精品演出盛景等。此外,還可進一步規劃“前門東—大柵欄—琉璃廠—宣西—法源寺”一線多點串聯而成的“會館文化帶”,匯聚更多文化精品演出,帶動老城文化消費升級。,記者: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會館的地方基因?,張佰明: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基因構成了會館獨具特色的文化標籤,讓會館原發地再度參与到北京會館的運營中,將地方戲曲元素植入其中,用鄉情吸引在京遊子親近會館,將為“會館有戲”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我了解到,東城區已出台相關政策,陸續開啟了與十個會館原發地政府的合作洽談,引導各地將特色飲食、地方戲曲、文創產品等輸入京城。北京市如能在未來出台統一政策,將能更有力地推動更多會館原發地省市積极參与到會館文化空間的原生化利用中來,還可利用鄉情吸引在京遊子親近會館,為“會館有戲”拓展新發展空間,合力建設成為集萃中華優秀文化的“百花園”。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