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不只是從前人那裡拿,要添點新東西進去

20

《中國奇譚典藏版》套書是由動畫短篇集《中國奇譚》衍生出的漫畫書,由8個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的故事組成:《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林林》《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小滿》《玉兔》《小賣部》《飛鳥與魚》。從北國風光到衚衕巷裡,從未來宇宙到鄉土人間,故事內容涵蓋鄉土眷戀、科技幻想、生命母題和人性思考,在中式想象中“看見”中國文化與哲學。,後人不能就此被框住,讀書周刊:《中國奇譚》的每一集都是各自獨立、各有風格的小短片。作為總導演,您如何把握整體定調?比如,怎樣的故事是“中國奇譚”,怎樣的創意或故事聽下來覺得不是?,陳廖宇(《中國奇譚》總導演):“中國奇譚”四個字其實就是答案。,“中國”是作品的文化屬性,但它不是一個狹隘的概念符號。比如,現在很多人提起中國文化,就會想到民樂、漢服、國畫等,這些當然具有中國文化屬性。但我認為,中國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度,中國的過去、當下乃至未來,都可以去構思和創作。,讀書周刊:《小賣部》的導演顧楊和劉曠此前和您提了好幾個故事,都被您否定了,直到您看到顧楊手繪的衚衕地圖,建議他們以衚衕為背景進行創作。為什麼有這樣的建議?,陳廖宇:他們剛開始提供的故事也很優秀,重點放在創意上。構思動畫,往往會看中一個創意、想法,這當然很有意思。但是作為一部有中國文化屬性的作品,僅僅創意優秀是不夠的。,實際上,你就是中國人,在中國生活,你的生活本身天然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為什麼選擇衚衕里的故事?顧楊和劉曠就生活在衚衕里。我和他們很熟,去他們家裡時,看到桌子上恰好放着一張顧楊畫的衚衕人物圖,就是以自己居住的衚衕為中心,把它畫成一幅漫畫,上面安插着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我一看,覺得有意思,就提出“給我講講”。,顧楊根據地圖繪聲繪色地講了她觀察到的每一個人。比如衚衕里有個大叔,常常在路燈下看書,也不知道看什麼。有一天,顧楊經過,偷偷瞄了一眼,發現原來是一本很厚的英文原版書。聽到一半,我就跟她說,做衚衕里的故事和人吧,不要再使勁想其他創意了。,讀書周刊:衚衕的生活是寫實的,怎麼把它拉到“奇譚”?,陳廖宇:奇譚需要想象力。當時在顧楊家裡還沒有形成故事。但我觀察她,她講起衚衕時眉飛色舞,很有感覺。我就知道行。,問題是如何在衚衕的故事中增加奇譚色彩。不能為增加而增加,硬塞一個不相干的神話進去,只把衚衕當背景而已,那樣不行。,現在這個故事里,有石獅子、黃鼠狼等各類小神仙、小精靈,他們都是衚衕里的居民,其實也是衚衕里形形色色的人的化身,從而建立起楊大爺與衚衕的關係。所有的故事最終都是人的故事,講的都是人性。,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愛,不一定要掛在嘴上,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去描畫,更有說服力。楊大爺與衚衕各類小神仙的神秘之旅,表面看很神奇、充滿幻想,本質上依然是楊大爺對衚衕的愛,對鄰居和場所的依戀。,我們在中國生活,以此出發,表達我們對生活場所的情感,就是屬於中國奇譚的故事。,讀書周刊: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運用水墨畫風,引來良好口碑。許多網友被“這山這水這樹”所擊中,勾起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回憶。但其實後面幾集畫風各自獨立,甚至還有三維立體建模形式的《林林》。可見《中國奇譚》整體畫風並不追求統一,您其實並不糾結於“水墨”這個元素?,陳廖宇:無論是上海美影廠,還是中國,這些都是活概念,不是框死的一個範圍。此時此刻的中國是中國,明天的中國也是中國。,上海美影廠創造的一批優秀動畫片至今讓人印象深刻,前輩積累的文化財富可為後人所用,但後人不能就此被框住,彷彿一定要炫一下中國式線條、水墨,才算中國文化表達。,片名就強調中國文化屬性,但它是開放的、成長的、變化的,不只有過去,更指向當下和未來。我不會因為鍾情水墨而刻意說某一集必須用水墨畫風。,《小妖怪的夏天》故事發生在山林,草木鬱郁蔥蔥,自然風景多,帶有水墨韻味的畫風特別適合表達這樣的環境。,《小賣部》的故事發生在都市,需要展現更多衚衕生活的具體細節。水墨偏向寫意,《小賣部》最終採用的畫風偏向寫實,讓觀眾更有共鳴。但它也是中國故事,同樣表達我們的文化和情懷。關鍵還是形式與故事是否吻合。,影像在藝術體系裡是滯后的,讀書周刊:既然已經有生動的視頻,為什麼還會想到出書呢?,陳廖宇:人對紙質是有一種情結的。從習慣上看,一旦落到紙面,標準更高、更嚴謹。書需要經得起別人反覆揣摩、拿在手裡細細品讀,與流動的視頻感覺不一樣。書的審美來自版面,電影則來自鏡頭。兩者敘事方式其實有所區別,側重點不一樣。,目前8部短片,被濃縮成8本書,我們和編輯一起經過篩選,選出有代表性的畫面,以年輕人能接受的漫畫排版方式進行設計。有些畫面我們有所調整和精益求精,與動畫視頻並不完全一致。,我希望人們可以拿在手裡,隨時隨地翻閱。有家長買回去給孩子當睡前讀物。也有喜歡漫畫的年輕人,買來作為禮物收藏。,中國文化風格的畫面,本身就適合作為平面讀物,每一幀就像一幅畫作,在紙上更能體現出它的藝術美感。,讀書周刊:動畫片開發出版物,歷來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如相關作品的畫集、原作集、設定集等,內容角度可以不同,並且多元。,陳廖宇:目前《中國奇譚典藏版》除了故事,每本書後面幾頁也會簡單講述人物如何設定,如何從草稿開始創作。出版社還出了胡睿導演的個人作品集,也就是純粹的畫集。未來可能不只有畫面呈現的故事,還有講述人物設定的設定集、表達導演創作思路的手記等,進一步深挖“中國奇譚”這個IP。,讀書周刊:如今的典藏版里,還附贈貼紙、書籤、小妖怪紙面具等。也就是說不只有書,已經開發了一些周邊文創產品。看起來,似乎二維動畫更容易形成文化現象。三維動畫似乎不利於後續的二度創作和開發?,楊木(《中國奇譚》分集《林林》的導演):二維手繪可控性更強、風格更多元,確實藝術創作空間更大。而三維動畫受制於軟件技術,目前製作三維動畫的引擎、渲染器等,國產率非常低,而且需要大量程序員編程。,皮克斯的渲染器是他們自己開發的,背後有巨大的產業去支撐。而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最多就是同事寫一個小插件,所以三維創作被技術掣肘。,我做《林林》時,不希望把它做成皮克斯、迪士尼的風格。為揚長避短,我將中國畫中的美學特徵提取並運用到《林林》當中,比如散點透視、低飽和色彩、低反差、留白,強調輪廓而非光影等,這些既帶有中國美學特色,又無需太多程序員就可以達到目的。,不過三維動畫的周邊產品確實不好開發,《林林》在設計平面書籤、海報、展板時,一直被說難度大。就二度創作、周邊產品的開發來說,二維平面形式的動畫確實有優勢,更容易創作衍生文化。,讀書周刊: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對平面藝術,尤其線條、輪廓更為敏感。中國觀眾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和感知到二維動畫的藝術表達?,楊木:確實如此,三維軟件本質上是還原現實的物理場景,就像西方古典繪畫偏向寫實居多,追求真實的質感、真實的透視關係。而中國畫更偏重輪廓、線條,不強調體積、光影、質感等,用的是三元透視法。,《林林》在製作時曾考慮過,全部使用中國畫的三元透視、散點透視。但我發現全景可以,近景不行,因為三維動畫就是真實的攝影,一拍就是真實的透視關係,兩者是矛盾的。,目前,在三維動畫中,想要保留東方美學特有的神韻非常難,很多動畫人都在進行融合探索。,讀書周刊:那就在二維的藝術表達上繼續精耕,不必苛求三維動畫。這樣行嗎?,楊木:說實話,院線電影還是三維動畫有票房號召力。二維動畫,有人覺得不值得來電影院看。,讀書周刊:但各類平台上的動畫爆款,似乎二維動畫居多,不少都屬於傳統文化風格和題材,擁有更多黏性高的粉絲群體。這也是為什麼平面出版物,在動畫粉絲中一直深受歡迎。,楊木:我也希望動畫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而不是只追求特效、三維逼真效果。動畫人需要努力,創作有更多中國獨特風格的作品。這不僅需要動畫的崛起,背後更是整個文化生態。,影像在藝術體系裡是滯后的,它需要文學的支持、美術的支持、音樂的支持等。否則,就很難有好的原創故事、好的畫面呈現和製作。只有當音樂、文學、美術、當代藝術等都一起蓬勃發展,動畫藝術才有更好的未來。,一直從前人那兒拿,只會越用越少,讀書周刊:國產動畫的工業化水平現在怎麼樣?每一集導演帶領自己的團隊,還是說只是導演不同,團隊是一樣的?,陳廖宇:現在市場上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動畫,每一部的任務不一樣。有的要講一個很長的故事,必須追求相對高效率、低成本、能夠每周更新的生產模式,那就很難用特殊手法,進行試驗性表達。,《中國奇譚》幸運的是,可以花兩年時間,雲集11個導演,製作8部短片,每部片子十幾分鐘。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一些成本比較高的特殊手法進行創作。工業化就不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了。,比如《鵝鵝鵝》,鉛筆手繪畫風,好在只有一集短片,如果這個風格要製作幾千分鐘的片子,導演團隊可能畫得手都廢了。,所以,每個作品有它適合的使命。我們體量小,單位時間成本高,可以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多元的、不同於市場其他作品的內容,讓大家打開世界的時候,看到有這樣的動畫,也有那樣的動畫。,讀書周刊:從總導演角度,您如何把控每一部短片的文化品質,但同時又尊重每個導演的個性?,陳廖宇:我和團隊對所有創作質量進行把控,提出意見,但每一集導演有自己的創作空間、熟悉的合作夥伴。如果導演缺哪些資源,我們一起幫助解決。,比如《小賣部》看起來是二維動畫,背後其實涉及三維技術,擅長三維的《林林》導演楊木的團隊幫忙解決了一些問題。我們既獨立,又相互合作。每個月,我還會把導演們聚集在一起,觀看各自的作品進展,互相提意見。,讀書周刊: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意見碰撞?,陳廖宇:《小妖怪的夏天》中,小豬妖被追得躲到石頭底下。《林林》里,小女孩也被追得躲到石頭底下。兩個導演開會時碰到一起,咦,怎麼都躲到石頭底下?本來想,要不誰改一改,但兩個導演聯繫各自上下文,都覺得不用改。我就順其自然了。,有趣的是,網友火眼金睛。小女孩躲到石頭底下時,有彈幕寫道:“小豬妖:這裡有人了。”“小豬妖:這是我的地盤。”網友們的反應很有意思。,創作者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導演們是彼此的第一觀眾,可以相互出主意。,讀書周刊:互看會上有沒有提過一些批評?,陳廖宇:《鵝鵝鵝》的導演此前為短片做過好幾版,甚至想嘗試三維。一個擅長手繪的動畫導演也想要突破。但大家一看他的三維樣片就表示,算了吧。還有人開玩笑說:“你有黑歷史在我們手上,什麼時候把三維播出來給觀眾看看。”這是一群非常可愛的導演。,《鵝鵝鵝》嘗試三維製作時產生的一切問題,在回到二維形式時都迎刃而解。所以我還是強調,形式要與內容匹配。,讀書周刊:《鵝鵝鵝》改編自中國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鵝籠書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此篇故事受到很多文人學者的推崇,魯迅專門為此做過考據。如今“鵝籠書生”已經變成一個成語,意指幻中出幻。人心變幻無常,不可捉摸。導演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重新發現中國志怪之美、中國文化之美。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故事很極致,看不懂。,陳廖宇:我看到有網友形容這一集:不明覺厲(不明白但覺得很厲害)。,其實導演前期做過好幾版,也考慮過觀眾能否看懂、是否討喜等問題。前幾版都不差,但我太了解他,我說:“胡睿,這不是你。”,我的習慣是先確定人,而不是作品。我了解我找的每一位導演。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學識積累、文化結構、性格、趣味、價值觀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改變創作中的很多東西,但很難改變那些由“人”內在的固有特性帶來的對作品的影響,這正是作品中最“真”的部分,也是他人最不可能複製的部分。,正因為我了解胡睿,所以我知道,前幾版雖然不差,但不足以體現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和閃光點,想太多后,他迷失了。被我否定幾次,他最終回到這一版。看起來確實有點晦澀,不是通常的電影敘事,但這才是胡睿,是屬於他的個人風格。《鵝鵝鵝》取自傳統文化,是傳統的,但也是現代的,和當下共鳴的。,胡睿在畫面中的所有造型細節幾乎都有明確的歷史出處和來歷。但他用的是鉛筆素描的方式,畫出水墨畫一般的山水線條。西式素描的技巧,也能表達中國意味的人物和山水。,中國文化元素不用刻意,在我們每一次的真誠表達中,它就會浮現。,讀書周刊:網絡平台上有不少人開始解讀《鵝鵝鵝》。深挖《中國奇譚》背後的原型和創意出處,可以進一步引領大家閱讀經典。,陳廖宇:對我來說,作品好是最重要的,觀眾懂不懂在其次。當一部作品離開作者被公開的時候,它已經和作者沒關係了。,互聯網時代,作者和觀眾可以互動。網上也有人問導演,片子里有幾處是什麼意思。有時候導演們自己會回復。大家彼此構成了作品的存在方式。,讀書周刊:最近大家很喜歡提人工智能,在高科技時代,影視特效等一直在不斷進步,向真實越來越趨近。但平面藝術,尤其是手繪風格的動畫,是否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陳廖宇:動畫的技術和創作觀念發展至今,二維和三維的界限已經被打破。有的動畫片製作流程是三維的,但呈現出來的畫面感受卻是二維的、平面的。所以我們不用糾結技術。,你問到了藝術作品的本體價值。製作動畫一定會面臨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動畫,而不拍成真人電影?如果找幾個真人來演效果一樣,那又何必做成動畫呢?,《鵝鵝鵝》找真人演出可以替代嗎?我認為不能,動畫片呈現的獨特空間關係、畫面、線條、節奏以及文字的配合,最終呈現的意境和韻味,真人表達不出來,實拍表達不出來。這就好比古詩翻譯,“飛流直下三千尺”,如果外文直譯,就是“有一股水流從三千尺高的山上流下來”。三千尺在外國人概念里很實。但中國人理解“三千”這個数字,理解“飛流”“直下”的狀態,是充滿想象力的。憑藉刻在文化基因里的中文解讀,我們才能夠品味出其中無窮的韻味。,同理,動畫藝術具備的審美特殊性不可替代,那就是它獨有的價值。,讀書周刊:您對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對中國故事的理解,一直秉持包容、開放、創新的態度。,陳廖宇:文化自信並不是來自貼標籤,非要找自己獨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或者刻意使用一些符號化的手法,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東西,不只經歷了縱向時間的發展,也是全球橫向空間交融的結果。,說到“中國”這個詞,別總想着拿,你也是它的一部分,如果你做得好,你還往裡面添了一塊磚。一直從前人那兒拿,只會越用越少。,《中國奇譚》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從前人那裡拿,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為後人添了點東西。,書摘,兩年前,陳廖宇導演找到了我,說有一個叫“中國奇譚”的動畫項目,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bilibili合作,要聯合出品一個動畫短片集,問我願不願意加入。作為一個從小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長大的觀眾,能作為主創加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作品創作當中,這簡直是一個無法拒絕的邀請。,《中國奇譚》這個名字很有想象空間,似乎天生適合動畫來表現。最早的時候,我做了四個故事梗概,最終選擇了《小妖怪的夏天》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跟《西遊記》有關,同時又是一個原創故事。如果從師徒四人的視角來講故事,那是主流敘事,似乎不那麼“奇譚”,甚至即使從著名的大妖怪的視角來講,也缺乏志怪的氣質,於是我選擇了無名無姓的底層小妖怪作為主角。但妖怪們究竟是怎樣的妖怪?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為了吃唐僧肉究竟做了多大的努力?妖怪內部是否團結一心?他們都是壞人嗎?似乎很少有人從小妖怪的角度來重新想象西遊記的世界。,故事的主角是一隻小野豬妖。他微不足道,無名無姓,是浪浪山裡的無名小卒,放在龍宮裡屬於蝦兵蟹將一級。有一天,妖怪大王宣布了重磅信息——五天後,唐僧師徒四人要經過此地。吃唐僧肉是所有妖怪的終極目標,大王動員所有妖怪要精心布局,捉拿唐僧。興奮的小妖怪們加入了這場大備戰之中。五天倒計時開始:第一天準備兵器,第二天準備煮唐僧的大鍋,第三天砍柴……從一開始的打雞血狀態,到後來剛做好的設計被上司推翻,被大王和中層妖怪隨意擺布,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小妖怪開始倦怠……,小豬妖就像我們芸芸眾生,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作為創作者,我很感激觀眾喜歡小豬妖,他在故事中的掙扎和期盼得到了觀眾的共鳴。我們的成長可能都會經歷這樣一種過程:開始階段是理想主義者,到後來發現自己並不是英雄,而只是那隻小豬妖——有時候明明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卻總被否定;有時候明明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但我們又不得不去做……理想被慢慢沖淡,甚至忘了來時的路,最終變得和片中的烏鴉怪一樣,卑微順從,得過且過,生活變成了混日子。在這個時候,我特別欣賞像小豬妖一樣的勇者,他們敢於直面生活,不會被生活異化,甚至敢於捨棄一些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做真正的自己。我們大多數人不一定有這樣的勇氣,我欽佩他們。,帶着這些思考,我們進入了長達一年半的“創作世界”。在這一年半里,創作團隊各個部門精誠合作,將小妖怪的世界一點點構建出來。劇中的角色也在動畫師的筆下一點點地活了起來,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同時是幸福的。動畫創作是一個既感性又理性的工作:感性的是,它是藝術的一個種類,可以揮斥方遒,思緒飛揚;理性的是,它又具有工業流程的屬性,一切飛揚的思緒都需要落實到作品上。,為這本書的出版準備資料,也讓我重新梳理和復盤了整個創作過程,已經有點模糊的記憶突然又在整理的過程中清晰起來,當時的創作構思和細節又歷歷在目。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總結得失,歸納經驗,繼往開來,不斷成長。,希望大家喜歡這本冊子。,《小妖怪的夏天》導演 於水,2023年3月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