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李元華:我才74歲,還有動力為藝術工作

20

由延安魯藝集體創作的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其主人公喜兒的扮演者,七十多年來已傳承四代。其中第二代喜兒的扮演者李元華,是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表演藝術家。1977年她從上海趕往北京,從著名表演藝術家郭蘭英手中,接過了喜兒的角色,自此踏入民族歌劇領域。如今,李元華已74歲了,她的臉上還總洋溢着紅潤的光輝,依舊為傳承民族藝術、紅色經典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十天不到登台唱《白毛女》,1977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決定復排經典民族歌劇《白毛女》,當時的郭蘭英已近50歲,並沒有新的喜兒接班,於是,大家想到了在上海從事京劇表演的李元華。,李元華從小學習崑曲、京劇,曾表演傳統京劇,也曾在現代戲《龍江頌》中飾演阿蓮。“接到這個任務我很興奮,我本身喜歡唱歌,也學過聲樂,對《白毛女》也很喜歡。”李元華記得清清楚楚,1977年1月17日,她從上海來到了北京。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從她到北京報到至登台正式演出,只有不到十天的時間。,在此之前,李元華看過田華主演的電影《白毛女》和芭蕾舞版的《白毛女》,但她從未演過歌劇。入門第一部劇就是《白毛女》,第一個角色,就是喜兒,她的起點相當高。“好在有郭蘭英老師的錄音,我抱著錄音機從早聽到晚。”李元華說,那幾天確實有“突擊作戰”的感覺,“我非常有幸,一走進歌劇行列,就有最好的老藝術家帶着我,包容我,給我藝術上、生活上的各種關愛。”,李元華記得,當時她剛到中國歌劇舞劇院時沒有地方住,團里宿舍有限,只有團長有兩個房間,李元華來了,團長就把一個房間安排給她。李元華總說,那時候的自己就像是在吃“百家飯”,“一會這位藝術家來看我,問我有沒有吃的,又一會另一位藝術家來找我,給我帶什麼東西。”當時在《白毛女》歌劇中飾演張二嬸、王大嬸的演員,在生活中也對李元華關愛有加,“後來我都不覺得她們是劇中的角色了,我覺得她們就是我的嬸嬸,生活中都很關心我。”,讓李元華記憶最深刻的是藝術家郭蘭英。“我一到劇院,郭蘭英老師就來看我了。她過來拉住我的手說:‘我在銀幕上一看到你,就覺得你是大演員料。’”當時排練時間緊、壓力大,郭蘭英的這句話一直鼓勵着李元華。與此同時,同劇組裡其他藝術家以及在延安時期出演、參與制作《白毛女》的前輩們都來幫助李元華,有人輔導她發聲,有人提點一句表演細節,“短短的時間里能把《白毛女》排出來,不是我個人的努力,我是在老一代藝術家的幫助下完成的,是他們包容了我,托住了我,推出了《白毛女》。”,郭蘭英手把手指導排練,到現在,李元華家裡還珍藏着一張照片,那是《白毛女》成功演出后,王昆、郭蘭英這兩位新中國成立前喜兒的飾演者,一左一右地站在李元華身邊,留下的珍貴合影。,對李元華來說,出演喜兒也是她自己的蛻變。“剛接觸喜兒的時候,尤其是看了郭蘭英老師的表演,我覺得我沒有她的火候,達不到她的濃度。”李元華是在南方城市裡長大的姑娘,又是學青衣出身,出演角色時身上總帶有一點“文氣”,“城市裡的姑娘,哭是不願意讓別人看到的,甚至都不願意出聲,但喜兒是農村裡長大的孩子,情感是解放的,要哭就放得開啊。”因此剛學演喜兒時,特別是在“恨是高山”等段落,李元華覺得自己已經很感動了,甚至把腦子都唱暈了,觀眾還覺得不夠強烈。,“演戲要有體驗,塑造角色要有生活,《白毛女》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創作它的人,就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了解經受苦難的姐妹們。”李元華說,郭蘭英就有在舊社會中受苦的經歷,所以每次看她演喜兒,都覺得她就是那個時代的女孩。為了把喜兒塑造好,郭蘭英給李元華講《白毛女》歌劇的發展過程,講喜兒的故事和藝術的加工,“蘭英老師其實不是一個很善於講的人,但她有極強的表演天賦,她總是把悲做到極致,把憤做到極致,因為她發自內心地理解。”,李元華記得,郭蘭英總是先排一次讓她看,然後她再有樣學樣。“當時哪有現在的排練場,就是大飯廳,地上也不像現在一樣還鋪地毯,就是水泥地。”李元華感慨道,“那批參加過延安時期演出的藝術家都五六十歲了,但所有排練都帶着真情實感,沒有說排練就是‘過’一遍的,說跪就跪。”李元華說,正是在榜樣力量的引導下,她進入了喜兒的狀態。,說到跨界唱歌劇,李元華很高興自己有京劇的底子。“民族歌劇借鑒了大量傳統戲曲的特點和優點,《白毛女》表演動作帶有舞蹈性,唱腔是民族民間的,又有板腔體的特點,可歌可舞。”劇中那些鑼鼓場面,讓演了18年京劇的她有天然的親近感,“《白毛女》讓我覺得,從京劇跨界到歌劇跨度並不遠。”,在李元華看來,以《白毛女》為代表的民族歌劇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李元華曾學過一點意大利美聲的發聲法,在處理喜兒的部分唱段時也會借鑒一些西洋發聲法。“當時一位老藝術家就提出意見:你的聲音已經到了‘洋’的邊緣,不適合用這樣的聲音塑造喜兒。”李元華聽了這句話,仔細想了想,“老藝術家的出發點是,聲音要為塑造人物服務。我演的是17歲的喜兒,聲音嬌嫩清脆,另外也要用符合中國語言特點的聲音來演唱。”,這麼一想,李元華覺得確實不適合用拿着“范兒”的美聲來表現喜兒。“我不是說西洋發聲法不好,現在有很多歌唱家把這種發聲法掌握得很好,但唱了半天,中國人聽不出來在唱什麼,就是因為不符合中國人的語言和審美。”李元華說,這一理念對她的藝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退而不休”推廣民族藝術,當今很多年輕觀眾認識李元華,並不是因為歌劇《白毛女》,而是通過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在第三季節目中,李元華登台演唱了毛澤東詩詞《卜算子·詠梅》,音樂風格一半是京劇,一半是現代流行音樂,李元華切換自如,很多彈幕都說:“老藝術家都是寶藏嗎?!”,其實,李元華對詩詞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甚至早於她參演《白毛女》的時間。“那是1975年到1976年間,也就是在毛主席晚年,主席一生酷愛傳統詩詞,我被當時的文化部調過來,演唱古詩詞並錄音給他聽。”當時,李元華大概演唱了數百首詩詞。,“那一段時間給我很多思考,中華傳統詩詞為什麼能穿越時空,到今天都讓人熱愛?它的美在哪裡?”多年之後,李元華感悟到,中國詩詞代表着傳統的審美,“不僅是文字的魅力,還傳承着偉大的精神,作詞人的家國情懷和堅毅品質,還折射出中國的美學觀念和哲學思想。”她又一次想到了《白毛女》等經典民族歌劇,“你看《白毛女》的布景非常簡單,藍天是大幕,群山是背景,大廣場就是舞台,這些一點都沒影響觀眾的理解。”,李元華髮自內心地覺得,中國傳統美學太了不起了,要把它繼承發展下去。上世紀80年代以後,流行音樂的熱潮給傳統舞台藝術帶來衝擊,但李元華還堅持宣傳民族歌劇,宣傳的經費要麼是她自掏腰包,要麼是她到處“化緣”。後來,她用了四年時間策劃、主持、錄製了電視系列片《中國歌劇欣賞》,讓電視觀眾可以從中看到歌劇藝術的魅力。,如今的李元華74歲,用她自己的話說是“退而不休”,能登台演出就登台,不能登台就在幕後當策劃、導演,多年來從不間斷。今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上演的“傳承紅色基因慶祝建黨百年”開國元勛詩詞朗誦音樂會,就由李元華策劃。她把開國元勛的詩詞配上音樂,或朗誦或歌唱,把傳統詩詞和紅色基因傳遞給年青的一代。,“我才74歲呀,我還不老呀,心態最重要。心態怎麼調整?工作呀,不停地為老百姓做事,激活自己的藝術生命。”李元華真誠地說:“也許我的聲音不如年輕時候漂亮了,但我經驗豐富了,思想成熟了,為藝術工作的動力也就更足了!”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