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本刊物陪伴人們走過青春,日本的《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就是這樣一本洋溢着年輕氣息、傳遞幸福感的雜誌,自1946年創刊以來不斷為讀者提供美好溫馨的生活範本,銷量一度突破百萬冊,其締造者即是被譽為“天才媒體人”的花森安治,他以匠人之心參与雜誌全流程製作,《生活手帖》的橫空出世一改日本戰後的頹勢,“花森式”的生活美學應運而生。2021年是花森安治誕辰110周年,《生活手帖》歷經風雨七十餘載仍然風靡街市,始終走在藝術的潮頭。,編輯的高光時刻不過一句“與有榮焉”,這話用在花森身上太合適不過了,這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一手包攬撰稿、設計和廣告插畫,跨界報紙、雜誌和電台等多個領域,後半生30年都投身於此,直至人生的最後一刻。《生活手帖》是他的職業手賬,也是他人生的全部,如他所說,“我希望自己當編輯一生,直到臨死都能堅持採訪、拍攝、寫稿,並讓校對的紅筆弄髒我的手,因為我希望自己始終站在編輯的第一線。”花森確是在雜誌如日中天之時心力交瘁離開人世,他帶着對雜誌的敬畏之心,以自身對生活的熱忱影響大眾,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引領普通人回歸包羅萬象的美好生活。,壯志未酬的文藝青年,和大多數青年一樣,花森安治在事業未安定下來之前度過了很長一段迷茫期,好在他手握一把好牌,寫稿、繪畫、設計樣樣精通,只是時機未到。這些技藝的培養有賴於兒時父母對他潛移默化的培養,雖然家宅一度遭遇火災,全部財產化為灰燼。父親股市敗北,傾家蕩產,當老師的母親不得不晝夜打零工貼補家用,即便如此艱難,他們也沒有在子女教育上縮緊一分一毫。還是小學生的花森儼然影劇院的常客,他的繪畫啟蒙也是從銀幕的構圖和色彩開始的,台詞情節也能倒背如流。後來在編輯部工作,一和同事聊起電影,花森就不能自已,甚至把正事忘得一干二凈。,花森超強的記憶力和敏銳的觀察力令同學和夥伴們震驚,也讓老師難以置信。他畫自行車的美術作業曾被老師懷疑由大人代筆完成,不得不現場作畫自證清白。小小年紀的他頗有野心,不滿足於紙上靜態描摹,在即將升入中學之際寫了一部200多個分鏡頭的劇本,並用膠片相機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那時的他就顯現出“斜杠青年”的一面。作為家裡六個孩子中的長子,花森從小倔強任性又調皮多動,總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也為他日後追逐夢想拼搏,成為“工作狂”埋下了伏筆。,然而即便如此才華橫溢,花森還是在應試教育上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鐵盧。他復讀一年後才勉強考上了高中,但積勞成疾的母親又撒手人寰。接二連三的打擊並沒有擊垮內心強大的花森,畫畫成了最好的安慰,在考上東京帝國大學之前,他就已經舉辦過個人畫展了。電影世界賦予花森安治兩個分身,一個諳熟繪畫技藝,一個善於文字敘事,正是這兩支筆支撐着他未來的職業生涯。主攻美術史的他加入了《帝國大學新聞》做編輯,又在廣告公司擔任製作,這期間與和服批發店老闆的女兒相戀結婚,同時激發了他對日本女士服飾的興趣,畢業論文“衣妝美學”也正是由此展開的。,大學畢業后他應徵入伍,女兒出生后,原本以為一家三口能過上悠閑日子,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結核擾亂了生活的節奏。這段在療養院意外收穫的清靜時光讓平時忙碌不堪的花森有機會反思和回憶,對於藝術創作積累了不少素材。大病初愈的他應邀為劇團寫劇本,為報紙畫插畫,花森只能接受這些與藝術和寫作相關的工作,一家三口勉強度日。而立之年的他為在茫茫人海中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而絕望,他光芒四射的才華鮮少能派上用場,只有奇裝異服令他脫穎而出。年輕時的他厭惡理髮,頭髮長了就藏到帽子里。在大多數人印象里,花森獨具個性,捲髮裙裝就是他的標配,從不會被時尚潮流左右而改變自己的造型。,沒有任何東西值得犧牲生活,戰後的日本民眾普遍情緒低落,缺衣少食卻又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花森安治通過朋友結識了編輯大橋鎮子,在交流中得知她十歲時父親過世,母親變賣家什養活三個女兒。她想力所能及出版一本女性雜誌,鼓勵大眾關注婦女生活,這喚起了花森對於母親的懷念。在這場戰爭中,女性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擔起了超越她們承受能力的重任,“如果女性都能幸福,如果人人都擁有溫暖的家庭,戰爭也就不會發生了”。珍惜日常,就是抵抗戰爭,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創業,大橋家的另外兩個姐妹也前來幫忙。,他們在銀座開設了衣裳研究所,也就是生活手帖社的前身,以實用主義為切入點發行雜誌Style Book,首期以“即便沒有一塊新布料,你可能變得更美”為廣告詞鼓勵女性。先是推出了“直線剪裁”,這種傳統和服縫紉技法可以利用手邊現有的殘存布料製作西式服裝,在物料匱乏的時代只要有現成紙樣,稍有基礎的人就能做出像樣的衣服。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手工自製的時裝樣本成了火爆的暢銷書。花森憑藉“為婦女家庭雜誌開拓新形式而作出的努力”獲得日本文學振興會頒發的“菊池寬”獎,也憑藉“為日本消費者,特別是主婦們被壓制的利益、權利與幸福,提供了不凡支持”,獲得“拉蒙·麥格賽賽獎”並將獎金贈予菲律賓消費者運動。,“生活高於一切,生活先於一切。沒有任何東西,值得我們犧牲生活去守護、去戰鬥,沒有。”在花森看來,生活才是生存的最高儀式。作為研究所的主力,花森先後出版了幾本簡單易學的生活類書籍,《自己也能動手做的飾品》《全家人的內衣》《服飾讀本》《生活的眼鏡》等頗受家庭主婦的青睞,他的反戰精神也是時尚口號,奢侈就是敵人,追求品質生活才是真正的時尚。,在花森看來,品質生活絕不是瘋狂購物的戰利品堆積起來的,作為生活雜誌主編,他倡導理性消費,物盡其用。從兒時起,對手工匠人的崇拜由來已久,“任何時代,美好之物都與金錢和閑暇無關。創造出最美之物的,總是那些經過打磨的感知力,着眼於日常生活的目光以及不懈努力的雙手。”因此,在生活中他也身體力行DIY,利用廢棄材料做書桌,甚至女兒的木屐也是他親手包辦。,從不登廣告為何還能暢銷70年?,當時的日本一面受到西方前衛抽象拼貼藝術影響的同時,一面還保留着日本傳統之美,《生活手帖》的封面與內文設計即是暗合著雙重審美趨勢而展開的。同事眼中的花森工作極其投入,檯面整齊有秩序,每到畫封面時就閉門謝客專心琢磨。“與生活結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他的口頭禪就是創作靈感的本源,選取身邊唾手可得的日常之物,特別是烙印着生活底色、凝聚手工匠人的物件更是他的心頭好。,作為花森的下屬壓力巨大,每期出刊層層把關,稿子動輒就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滿篇修改符讓小編們無地自容。私下的花森沒有工作時那般嚴苛,樂觀健談,一有空就和同事一起外出採訪,組織攝影活動,也正是這種扁平化的管理,雜誌培養了一批願意效勞的“死忠粉”。在他們看來,生活手帖研究室更像是前輩與新人傳授知識和經驗的家庭式工坊,其樂融融,當然大家長花森也時不時嚴厲呵斥,大發獨裁者式的毒舌和咆哮。,在編輯部全員的努力下,1953年,《婦人生活》正式更名為《生活手帖》,一年四期季刊,次年新欄目商品測評上線,現在看來像是媒體帶貨的雛形。這本常年沒有廣告資助的雜誌,全靠銷量維持,在互聯網电子化普及的今天簡直不可能實現。,媒體招攬商業投資換來名利雙贏,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內文去商業化的思路讓花森在拒絕植入廣告上始終保持着保守主義者的強硬態度,他無法容忍因外力的介入而扭曲了雜誌風格,堅守言論公正和版面清爽,“翻雜誌的時候忽然跳出廣告,感覺就像有人穿着鞋子踩上你家的榻榻米”,這檔細化欄目因其客觀視角的使用感受吸引了不少讀者。比如最初的襪子測評,編輯部從市場購來二十多種各種面料款式的襪子,歷時幾個月的時間讓測試者逐一試穿,經過反覆使用、磨損和洗滌后,得出結論供大眾參考。如此真人實驗現身說法,生活研究室的稱號也並非浪得虛名,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大到相機、電飯煲這樣的家用電器,小到火柴、鉛筆、膠棒等都曾入選雜誌的測試對象。四年後,這本關注度極高的雜誌銷量突破50萬冊,之後又長期保持着百萬級的銷量,這在期刊界並不多見,全都得益於貼合大眾審美設計和親民的內容。,另一檔欄目招牌料理也展現出了編輯部人員一專多能的才華,請專業廚師做家常料理,將分解步驟以圖文的方式呈現食譜,與此同時,請來一名不在場的編輯依照這張食譜製作,在各位品嘗后如果與專業廚師做出的口味相當就拍板確定。這種打版菜譜的方式借鑒了測評的步驟,加之手藝傳承,“料理教師”這份實用的活教材,不亞於電視教廚。
05
2021.11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305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