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慈禧的那輛車是不是“奔馳二代”?

20

中國第一代汽車媒體人姜海程的家中,有一個“寶藏之地”——一個小型的“汽車博物館”。在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空間里,大大小小陳列了200多種原版汽車模型:奔馳、大眾、斯巴魯、富康、保時捷、福特、林肯、北京現代……他的收藏幾乎囊括了現代汽車工業興起以來全世界所有的汽車品牌,許多車迷朋友們都曾慕名來参觀拜訪過,姜海程對自己的收藏引以為傲,在北京汽車圈絕對是“獨一份兒”。,今年1月中旬,記者在姜海程位於昌平的家中見到了他。老爺子今年已經八十歲高齡,但精神很好,在講述他與汽車的故事時,依舊言語清晰、擲地有聲。言談話語中,明顯可以感受到這位中國第一代汽車媒體記者對汽車文化的摯愛與追求,以及對汽車歷史的嚴謹態度。在他的帶領和講解下,這座藏在他家中的小型“汽車博物館”變得生動、豐富起來。,這些年,姜海程一直致力於汽車文化推廣和汽車歷史研究。2021年底,八十多歲的他還有個心愿沒有完成——在各界的幫助和努力下,能在2022年舉辦一場“汽車傳入中國”百年溯源的紀念展。,之所以對汽車的感情這麼深,用姜海程自己的話來說,“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中國汽車從無到有的變化,也親歷了許多中國汽車產業由小到大的重要時刻。”,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私人“汽車博物館”,“汽車博物館”就設在姜海程家中的書房裡。走進這個略顯樸素的空間,視線首先會被房間左側佔了一面牆的玻璃書櫃所吸引——這裏大大小小擺放了總共200多種汽車模型。細細一看,奔馳、大眾、斯巴魯、富康、保時捷、福特、林肯、北京現代等車型都陳列其中,幾乎囊括了現代汽車工業興起以來全世界所有的汽車品牌,其中不乏甲殼蟲、加長林肯等一些品牌的歷代經典車型,這些原版官方模型如今在市面上都很難見到,在這裏卻被保存得完好如新。,每一個汽車模型的來歷,姜海程都可以細細說上一番。有的是姜海程在做汽車記者時參加各個品牌的新車下線儀式時收藏的紀念品,有的則是業內好友相贈,比如北京現代索納塔從第一代到第十代的汽車模型,每次有新車型下線,就會由北京現代公關部的工作人員專門快遞寄到姜海程家裡。,姜海程還保留着許多他曾經參加過的各品牌新車下線儀式時的記者證和工作證,比如上海通用汽車首輛別克轎車下線、中華轎車首輛下線等時刻,姜海程都在場。,除此之外,房間里還擺放着許多照片,紀錄著姜海程幾十年與汽車工業結緣的點滴。在一些合照中,不難發現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中國汽車產業傳奇人物張興業、張小虞、福特汽車第四代掌門人比爾·福特、徐和誼等人的身影,他們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時代的參与者。,書櫃右側的窗台上,陳列着幾個手工模型,是姜海程自己歸納製作的“簡易”車史:4000年前夏代的造車鼻祖、發明了兩輪驅動馬車的奚仲;1790年法國人希夫拉克伯爵發明的原始自行車(於1868年11月同治七年進入中國);1886年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發明的汽車(於1902年傳入中國);最後是現代燃油車。,在房間右邊的雙人床上,幾乎有一半的空間被不計其數的報紙資料佔據。這是姜海程數十年來收集的汽車媒體刊物,他把它們整整齊齊地分門別類疊放在這裏,厚度有半米多高。這些刊物絕大部分都是和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報道,有《北京青年報》《新京報》《北京晚報》《參考消息》《中國汽車報》《京華時報》……只要是有過汽車版或專刊的媒體,都被姜海程細心地保存了下來。最早的報紙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甚至晚清時代的報紙複印件都有。有的是同行、老朋友或晚輩寄給他的,有的則是他自己去報刊亭買下來的,這個收藏習慣他還保留至今。,隨着時間的推移,疊在下面的報紙已經顯得有些泛黃,但對姜海程來說,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想知道哪年在汽車領域發生了什麼大事,翻一翻過去對應時間的報紙,就能清晰地還原當時的情景。,在床尾的另一面牆上,則是設置了一個通天到頂的書架,滿滿噹噹地放下了各類汽車雜誌和汽車博覽會的現場手冊。最早的雜誌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90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國際汽車與工藝設備展覽會。,北京這麼重要的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姜海程最早並不是從事汽車行業的,開始他在北京天文館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些年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利用工作之餘研究汽車,姜海程還記得他看的第一個汽車展就是在北京天文館對面的北京展覽館。,那些年的信息不發達,汽車也少,去展覽館看汽車成為他最大的興趣。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城裡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汽車,姜海程對汽車的喜愛也就越來越濃厚,於是,他在近五十歲的年紀做了一個決定——離開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北京天文館,做了汽車媒體記者。,姜海程第一篇關於汽車的文章發表在1992年的《世界信息報》上,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他撰寫了一篇關於中國轎車市場發展趨勢的文章,獲得了不小的社會關注。“那個時候汽車還不像現在這麼普遍、滿街跑,但是已經預示着汽車的發展趨勢,要進入我們中國普通人的家庭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超前性的眼光,姜海程開始接連撰寫汽車領域相關文章。,從九十年代初進入汽車媒體行業,姜海程的筆杆子涉及了汽車知識、汽車生活、汽車產業等各個領域,並先後給《汽車世界》《中國汽車畫報》《時代汽車》等撰稿。值得一提的是,後來他任職《購物導報》之後,與主編聊天時一拍即合,在《購物導報》開設了汽車版,算得上國內媒體開設汽車專版最早的一批媒體人。,述說著自己對於汽車的情懷,姜海程拿出了一張特殊的照片。那是2002年12月22日他參加北京現代首輛轎車下線儀式時拍攝的,照片中他與北京現代的第一輛轎車合影,還在這輛轎車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張照片被他珍藏了起來,擺在書架顯眼的位置。,“第一輛北京現代轎車的下線結束了北京不生產轎車的歷史。之所以對這張照片情有獨鍾,是因為它標志著北京汽車行業的‘從無到有’。”姜海程告訴記者,他曾經站在北京西直門的立交橋上,數着十分鐘內經過多少輛汽車,那時候數過的汽車大部分是天津產的夏利,那時他就心裏感慨“北京這麼大的城市,連買汽車都得到天津去”。,於是,從得到消息,到北京現代在先農壇對面的一個大樓里設立籌備處,再到後來在順義建成流水線工廠,姜海程一直都在關注,也全程參与了報道。如今北京的汽車工業蓬勃發展,也讓姜海程感到十分欣慰。“北京現代成立十年的時候我也去了,今年2022年成立二十周年我還要去!”姜海程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因為有了多年汽車媒體從業經驗的積累,從2000年開始,姜海程將目光轉移到了汽車歷史研究上來,開始了屬於一個人的汽車考證之路。,“慈禧御用汽車”與“傳入中國首車”的多年考證研究,在頤和園裡停放着一輛汽車,據說是袁世凱送給慈禧六十大壽的賀禮。關於這輛車有很多傳說,比如這是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汽車,是袁世凱作為祝壽貢品獻給慈禧太后的,該車是奔馳汽車的第二代產品……“根據我的考證,這一切都不屬實。”姜海程表示。,2001年,姜海程去頤和園参觀時發現,在這輛“老爺車”上並沒有見到奔馳的車標,反而在一隻鐵質腳踏板上看見一個印有“DURYEA”(圖利亞)的標識,這顯然不是奔馳汽車的相關字樣。那麼,這輛車生產於何時?何時傳入中國?圍繞這輛車,姜海程提出了諸多疑問。為此,他找到了“車輛為奔馳二代車”這個說法的源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汽車史》的編者王華鵬。,王華鵬曾是交通部科學院汽車研究室主任,他告訴姜海程,那個說法是他在1979年考察該車后出於猜測而說的。後來王華鵬赴德参觀了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沒有發現與慈禧御用汽車類似款式和型號的汽車。此時,姜海程基本得出了一個結論,慈禧太后的老爺車並非奔馳汽車,而是圖利亞汽車。於是,他將這些疑惑和考證后的發現撰寫成文章,發表在了《中國汽車報》上,文章名為《慈禧御用汽車留下的“謎”》。,沒過幾年,慈禧太后御用汽車是奔馳品牌的說法又開始流行,姜海程再次開始了他的考證之路。2005年,姜海程得知美國福特博物館有圖利亞汽車的材料,就和福特汽車駐中國的首席代表聯繫,希望找到慈禧御用汽車的相關資料。不久,他收到了回復:圖利亞公司於1896年組裝了13輛與慈禧太后御用汽車款式相同的汽車,慈禧太后使用的車是那13輛車中唯一的倖存者。,基於這些資料,姜海程覺得慈禧御用汽車為圖利亞品牌有了定論。隨着品牌的確定,慈禧御用汽車來頤和園的時間也有了結論。1897年,面臨着維新勢力的威脅,慈禧太后無心舉辦生日慶典。而且以當時的貿易環境,1896年在美國生產出來的汽車,也不會這麼迅速就傳到中國。史料記載,庚子事變后的1902年,慈禧太后重建了頤和園,並在頤和園舉辦了六十八歲大壽盛典。此時,袁世凱才有機會呈上這輛汽車。,姜海程進一步發現,第一輛進入中國大地的也並非這台車,而是比這輛車還要早幾個月、在上海登記上牌的一輛美國生產的奧斯莫比爾汽車,所有者為匈牙利的商人李恩時。“這輛車是從香港到上海之後上的馬車牌照,是有歷史記錄以來中國進口的第一台車,登記日期為1902年1月30日,是當時的工部局給予頒發的,每月需交付一定的費用才可上路,算是最早的養路費。”這是姜海程努力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而得出的結論。,這個過程十分繁瑣複雜,他數次前去國家圖書館翻閱資料,參考了清朝的報紙、中國交通史、中國海關史、清代道路交通、上海公路運輸史等史料,又向多位業內專家取證,最終才確定了這個結論。他的相關研究文章也先後刊登在了《北京晚報》和《汽車之友》《汽車縱橫》上。,姜海程還提到了一個小插曲:他曾致函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先生,希望他們能幫忙找到慈禧太后與汽車合影的老照片。兩位先生盡最大努力也沒能找到相關圖片,便特意給姜海程回函表達歉意,他們的幫助與支持也讓姜海程感到無比溫暖。,2017年5月,姜海程將代表着自己研究成果的中國第一輛汽車紀念郵封及紀念章,捐贈給了北京汽車博物館,用於博物館展示使用。為此,北京汽車博物館還為姜海程頒發了捐贈證書以表感謝。,正本溯源,只為形成完整的歷史鏈條,姜海程說,自己目前還有兩個心愿沒有實現,第一個是想在昌平區建成一座汽車文化公園,復原這輛第一台進入中國的奧斯莫比爾汽車,進行展示;第二個心愿就是能在2022年舉辦“汽車傳入中國”溯源紀念展覽。姜海程覺得,這對他個人甚至對中國汽車源頭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義。,在2018年1月,來自頤和園管理處、高校與汽車界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北京汽車博物館,共同開展了一場關於“溯源——汽車進入中國百年”的交流研討會。作為“中國汽車歷史源頭”研究者,在這次研討會中姜海程將多年的研究成果與在座專家進行分享,並進行了題為“慈禧太后御用汽車是不是傳入中國的第一輛汽車”的演講。座談會最後,北京汽車博物館相關領導還特意表達了對姜海程老師數十年如一日探究精神的欽佩與敬意。,四年過去了,姜海程還在堅持着,一個看似簡單的話題,卻凝聚了他多年的努力。對於這些年有些近乎固執的奔走,姜海程坦言,說風涼話的人不是沒有,但他都忍了下來,“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姜海程說。,之所以這麼堅定地要“正本溯源”,是姜海程想要表達一個態度。他覺得中國應該有更成熟的汽車發展歷史和汽車文化研究機構,形成完整的歷史鏈條。另外,雖然汽車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舶來品”,但中國人對於汽車工業的研發也是不甘落後。1958年,隨着第一輛東風牌轎車的出現,我國正式擁有了自主製造的轎車,而東風牌轎車也開創了中國轎車工業的新路程。最近幾十年間,中國汽車工業更是已經完成了多次轉型升級,有了巨大的發展變化。,姜海程的家裡牆上掛着一幅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年事已高,但姜海程沒有放棄對新鮮事物的學習,他提到,他設在家中的汽車模型博物館中,關於人類汽車發展史那一部分,要補上新能源車模型,甚至是無人駕駛汽車模型等,這樣才能算完整。,每一個前來博物館参觀的人,姜海程都會帶着他們從門口開始講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門口兩側貼着的一副自己書寫的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也許就是姜海程對自己的要求和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