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地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總結經驗教訓,對其中產生負面情緒的環節進行多次加工、修通,從而趨於更加智慧圓融的狀態……,編者按,又是一年清明時。,把緬懷生命的節日,定在一個萬物復蘇的時節,一定有着老祖宗們不可言說的智慧。,而今年的這個春天,人類不僅與疫情繼續纏鬥,更目睹了戰火硝煙,也見證着生命的逝去。,於是,如何面對生死?如何珍重生命?在前所未有的巨變與不可預知中,又要如何編織自己的“意義之網”?這,將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話題。,這個清明,就讓我們一起,坦誠地聊聊,或陷入深思。,壹,各地、各家清明節的習俗不同,儀式氛圍也不同,或哀傷、或平和,或肅穆,或熱鬧……您個人比較認同的紀念方式是?,陳蒙蒙:我認為清明節應該是溫情的,也應該是肅穆的。我最認同的紀念方式依然是掃墓紀念。這樣的祭奠方式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讓我們知道我們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結的;讓我們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恆的。,范桄博:清明其實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我們可以到墳前為先人掃掃墓,和他們“說說話”。或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一聊老人們的故事,回顧一下那時的溫情。或者拿起筆記本,寫一些文字,畫幾張圖畫,都是符合這個節日的行為。,王靜:在我的家鄉河北滄州,每當清明節,遠在外地的兒女孫輩,在可能的情況下會趕回家鄉祭祀祖先。他們拖兒帶女一起回去,先把祖墳修整一番,把被野狗、黃鼠狼等小動物盜的洞填好,然後帶上供品,去祖宗墳前祭祀磕頭,同時念叨念叨這一年裡兒孫們又有了什麼出息,把孩子們的嫁娶、添子生女的好消息報告一番,讓長眠地下的老祖宗放心,同時請祖先保佑孩子們健康順利地成長。,現在自己也是中年人了,人生中的無奈痛楚也經歷了許多,發現這樣的祭祀真的很人性化——就算我在外孤獨一人,無處訴說內心的痛苦,起碼還有祖先不會嫌棄我,希望我活得好的。,貳,聊聊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次送別生命的經歷?,陳蒙蒙: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叔叔的離世。我後悔知道他病重的時候沒有及時回家探望和貼心陪伴;我後悔沒有來得及謝謝他在我的成長路上給我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我後悔沒有來得及告訴他他對我們來講特別重要。,生命無常,我們應該珍視我們與親人之間的每一次聚散離合,把我們對彼此的愛與關心適時去表達,這樣既能告慰遠行的親人,也能讓我們內心的溫情多於遺憾。,范桄博:我的老姥娘(我爸爸的姥娘),離開時已經超過百歲高齡。送別她的人群,一眼都望不到邊,大家表達的情緒,除了哀念,更多的是感恩。在戰爭年代,她協同丈夫掩護革命戰士,和日本侵略者對抗,鬥智斗勇;在和平年代,她養育晚輩,給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提供無私的幫助。她純粹的性格,簡單又不平凡的生命,配得上所有形式的送別。,王靜:婆婆去世時,我在身邊,看到已經被肝癌折磨許久的老人,掙扎一下,突然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再探鼻息,已經仙去了。內心悲痛清楚地知道,我們永遠失去了她。但是仍隱約期待:老人最後那個天真甜美的笑容,是否意味着,她已經見到了自己去世多年的母親?只有回到母親的懷抱,才會有那麼舒心的笑吧?,叄,如果您身邊曾有某個生命的逝去讓您久久無法釋懷,您是如何自我療愈的?,陳蒙蒙:我會放肆地哭泣,讓我的悲傷盡情流淌,而不是故作堅強,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接下來,我會去聽他聽過的歌,去他去過的老房子,走他走過的路。會在晚上點一盞檯燈,給他寫信,告訴他,他對我來說是多麼重要,我依然如此愛他念他。,慢慢地,我會好好地繼續着自己的生活,也會繼續與遠行的他建立聯接。我會用他喜歡方式去做一些事情,或者去做他沒有做完的事,在這些事情的推進過程中,我會發現我與他之間的聯結更為緊密了,同時也建立了新的一個內心平衡模式。,范桄博:奶奶離開的時候,我還是個醫學生,我還嘗試着用一些藥物去幫助她對抗疾病,但是她的病情漫長又嚴重,最終,我都沒能當面和她“道別”。儘管在臨床實踐中,也經歷過一些生離死別,但還是很糾結:為什麼自己這麼無能為力?!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樣,會通過“忙碌、勞累”,來轉移注意力,用體力的消耗來沖淡內心的憂鬱。我想應該是工作中更多的康復病例,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的欣慰和滿足吧。奶奶對我說:你是好樣的,因為醫生是有用的人。我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用,奶奶應該就會越來越幸福吧。,王靜:我11歲的時候,最疼愛我的姥姥去世,時間恰好是我小升初考試那天。考完試回老家,見到的,是冰冷的棺材,我當時就暈厥過去了。後來,媽媽祭祀都帶上我,隨便我怎麼做,會不會哭、是不是磕頭、有沒有念念有詞,都由着我。慢慢地,我終於可以走出沒能送別姥姥的傷痛,學會了安慰自己,懂得了祭奠的重要性。,從心理諮詢的視角來看,面對親人的死亡,假如做到“生死兩安”,就可以使人更容易接受這個喪失的現實了。我小時候跟在媽媽身邊去給姥姥上墳,得以有機會感受現實的情境,充分接納姥姥已經去世的現實,最終帶着她對我的祝福,安心地生活下去。,肆,假如面對孩子,您將如何回答“什麼是死亡?”這樣的問題?,陳蒙蒙:面對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具體的解釋,讓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死亡就是心跳停止、沒有呼吸、不能說話、不能吃飯等等。結合生活中的現象給孩子解釋,比如鮮花凋零了,家裡養過的小動物去世了,讓孩子慢慢了解死亡。此外,還可以陪孩子一起讀生命故事繪本,推薦繪本《活100萬次的貓》《一片恭弘=叶 恭弘子落下來》等,給孩子展示生命的過程,讓孩子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范桄博:我第一次面對親人離去的時候,也還是個孩子。現在已為人父,我想在孩子問我“死亡”時,我會告訴他:死亡,就是以後只能換一種方式再“見面“了,就是在閉上眼睛的時候, “看到”你們在一起的畫面,就像那時養過的小兔兔,就像那時玩過的小汽車,還能想得起來嗎?它們都不見了,但是都陪你一起成長過。,王靜:我會回答孩子:“死亡,就是一個人結束了人生之旅的終點。”有意思的是, 我小兒子小的時候總是憂心死亡,每次他傷感,我都儘力地擁抱他、安慰他。現在他12歲了,遇到這樣的話題,他總是淡然地說:“那件事(的發生)還有幾十年呢。”他好像更懂得享受當下,把現在過得更好一些了。,伍,關於生與死,請推薦一部對您最有啟發的書籍或影視作品,理由是?,陳蒙蒙:推薦閱讀《最好的告別》,這是一本探討生、老、病、死的書。這本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醫生用一系列真實的故事告訴你,人之衰亡如同日出日落,當我們在應用先進的醫學技術手段盡可能延長生命的同時,也為人類製造了一個新的困難:如何死亡。,設想,有一天你走到生命盡頭,你希望做胸外按壓甚至電擊進行心臟復蘇嗎?你願意採取氣管插管和机械通氣這樣的有創治療嗎?如果不能自行進食,你願意通過胃管進食嗎?如果你失去意識和記憶,你還願以机械的物理形態存活嗎?,什麼是“好的死亡”?不管選擇好死還是苟活,只要是發自內心的選擇,都值得尊重與支持。尊重患者的價值觀和精神需要,讓他自己去決策治療的措施,活成他想要的樣子。在這段艱難的時光里,家庭和朋友應給予他足夠的陪伴和支持,讓他帶着愛和尊嚴,優雅而體面地轉身告別。,范桄博:成年以後,讀到的書,是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我很喜歡她的文字,她的表達方式。人生的智慧,不僅僅是歲月的累積,更應當飽含着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楊絳先生是有着大智慧的人,她對於生老病死的感悟,她對生老病死的講述,可以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看到周圍的人,看到整個世界。,王靜:我非常喜歡一個電影《尋夢環遊記》,這是一部生命教育的電影,適合成年人和小朋友觀看。它打動我的原因,是活着的人與已經去世祖先之間的情感聯結。無論在與不在,留下的,是愛,是記得,這就夠了。,陸,或早或晚,人人都將面對疾病、衰老、失能、終點,在您看來,有什麼方式和辦法可以面對“死亡恐懼”?,陳蒙蒙:在安寧療護臨床工作當中,大部分患者都離終點很近,在靠近死亡的過程中,都會過多過少地產生死亡恐懼。在病房中,我們經常通過回憶錄或者尊嚴療法來幫助患者面對死亡恐懼。試着開始一場正式的談話,讓患者描述自己一生中的點點滴滴,重點提煉患者最自豪的事情、最難忘的事情、最有意義的事情及最感動的事情等等,這樣的回憶與記錄可以幫助患者喚起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同。,一旦自己生命價值得到肯定,就可以生髮出一種成就感,這種积極心態對抵禦死亡恐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我們還會引導患者在生命盡頭去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經歷這些過程之後,像是給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雖深情不舍,但無憾此生。,范桄博:未知帶來恐懼。面對“死亡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認識死亡。在一些傳統的或者宗教的觀念里,死亡是面對審判,或是無盡輪迴,或是另類存在……這些理念都在幫助我們認識死亡,但是我們的生死觀很難做到統一,也不存在對錯。,消滅恐懼的方式,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自己對生死的訴求當中,有人希望“走時不要痛苦”,有人希望“走時不留遺憾”,有人希望“走得默默無聞”,有人希望“走得轟轟烈烈”……實現這些“希望”,有理性的哲學,也有感性的意念。但是終究需要我們行動起來,過好這一生,有理有情,面對死亡時,也許就不再恐懼了!,王靜:關於生命最終階段的安寧療護工作,已經在我國醫療行業開展起來,我也有幸學習過相關的知識,曾經暢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到了最後的終點,我一定是帶着安心、滿足閉上眼睛的。,我會在中年期、老年期,一邊接納身體的逐漸衰退、失能,努力適應這個狀態,一邊接受心理諮詢,有意識地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總結經驗教訓,對其中產生負面情緒的環節進行多次加工、修通,從而趨於更加智慧圓融的狀態,是坦然面對夕陽西下的好辦法。,柒,開個腦洞:如果您是自己一生故事的編劇,會如何設計這個故事的終局?,陳蒙蒙:如果我是一生故事的編劇,在生命最後的日子里,願有愛的人相伴,願感情仍舊炙熱溫暖。願自己能夠預知生命的大概時間,努力完成願望清單。願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在鞦韆上輕晃,休息的間隙里,優雅地睡去。,范桄博:我一直幻想有這樣的一種存在,在另一個維度中,有類似於視頻監控的設備,記錄並存儲着我這一生中所有的行為和經歷。這樣,在“故事終點”時,我可以調取這些記錄,用第三人稱視角,回味那些有意義、有意思、有意境的時刻,也許是感動,也許是遺憾,也許是喜悅,也許是悲傷……在一個安靜的角落,對着記錄中的自己,說一聲:謝謝你,讓我這樣生活過。這樣,應該是一個溫暖又體面的告別儀式吧。,王靜:如果可以自己編導自己的故事,真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我要讓我的人生,以幸福圓滿的現實,和自在滿足的內心狀態,心甘情願地離開這個旅遊地。比如,家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愛我的人在我身邊,我看着他們給我寫的信,送給我的禮物,坐在美麗的草地上,曬着溫煦的太陽,有微風吹過,帶走我的靈魂。我,最終會與這個世界道別,那時,請歡送我。,捌,假如今生到此,您認為自己哪三項是最得意、“無愧此生”的?餘生往後,您最想實現的、能體現您人生價值的個人夢想又是哪幾項?,陳蒙蒙:最讓我得意的事情:高考順利進入重點大學;面對一段不合適的長久的親密關係,果斷提出了分手;跟隨內心的導向,選擇了辭職,開啟了一段新的職業生涯。,至於夢想:我願自己能夠保持身體康健、思想不腐,追求身心的統一。我願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愛家人愛朋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願繼續堅定地走在醫學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范桄博:假如今生到此,我想我會得意於出生在自己這樣的家庭中,我的家人們共同營造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而且這份愛還在延續;我想我會得意於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習態度和效果,因為青春理應奮鬥,而我沒有遺落;我想我還會得意於我吃過的苦,犯過的錯,它們或大或小,也和別人的經歷迥然相異,但是都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呀,一天天進步着,所以回首過往,今天的自己,一直都是生命中最好的那一個。,往後餘生,我想我可能還是想過着簡單的生活,收穫簡單的幸福。我會希望自己再增長一些本領,學好照顧父母,讓家人都健康快樂,學好教育子女,孩子能學有所成,學好專業技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學好愛與被愛吧!,王靜:豈止三項,最得意的可能就是:養育孩子、和諧家庭、專業助人的工作。餘生往後,我會致力於延續這些成就,並且在享受生活、滋潤心田的路上,走得更遠,充分加工自己的人生經驗,在自我的整合方面做更多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智慧老太太,越活越有價值!
11
2022.04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141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