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作為唐代皇家寺院,其地宮內供奉的香料緣自本土還是來自何方?長期以來備受關注。不過,因香料難以長期保存,遺址少有實物出土,對其成分、來源的分析工作更是開展較少,相關謎團一直待解。,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故宮博物院與法門寺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完成對唐代皇家寺院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三類香料樣品的綜合分析與研究,初步揭曉唐朝皇家供養舍利香料的成分、來源以及“和香”之謎。,這項香料考古研究重要成果論文,北京時間5月17日凌晨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對於探究唐代皇室和佛教用香,以及古代“和香”技術如何演化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法門寺出土香料為相關考古研究提供實物資料,論文通訊作者、國科大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介紹說,香料廣泛用於宗教、禮儀等精神信仰和醫療健康領域,以及諸多世俗生活之中,自古以來就為世人所重。中國唐代穩定開放的社會環境造就對外交流空前繁榮,大量外來香料經由陸海絲綢之路運抵中國。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香料為研究唐代香文化、香料貿易,以及佛教用香與舍利供養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法門寺位於陝西西部,因供奉佛骨舍利而常受到唐朝皇室禮敬,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法門寺內建四級木塔,於明代改建十三層磚塔。考古人員1987年發現唐代塔基、石室地宮建築,以及佛指骨舍利和大量製作精美的金銀器、漆木器、琉璃器、秘色瓷、絲織品、石刻、香料等珍貴文物。,佛教對香極為推崇,在各類佛事活動與修行儀軌中都離不開香的使用,佛教至唐代發展隆盛,在對舍利的迎逢與供養中,香料更是不可或缺。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唐懿宗舉行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迎佛骨活動,翌年唐僖宗將舍利送還於法門寺地宮,皇室貴族以及佛教僧徒供奉的物品均隨佛骨埋藏於塔下地宮,1987年考古發現的文物中,不乏瑰麗華美的熏香、盛香器具以及珍貴香料。,三份香料樣品均發現於法門寺地宮后室,論文第一作者、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任萌博士說,本次研究中的三份香料樣品均發現於法門寺地宮后室。,樣品一為黃色塊狀,取自“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是唐懿宗供奉的舍利容器“八重寶函”之第七重,“八重寶函”是地宮內最重要的供奉物之一,八個寶函層層相套,最外一層是木製,出土時已殘損。,樣品二呈植物根干狀,取自“智慧輪壼門座盝頂銀函”,函體正面有鏨文,显示其為大興善寺智慧輪於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八月為盛佛真身舍利而造的一組舍利容器(共二重,金函、銀函各一),“智慧輪”為晚唐密教高僧,並參与主持法門寺最後一次迎佛骨活動。,樣品三取自“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盒體狀如海棠,盒內裝有棕褐色粉末,較為鬆散,從其斷面的顯微照片中可以觀察到部分淺黃色顆粒,暗示該樣品可能由多種香料混合而成。,唐懿宗供奉黃色香料為欖香脂屬首次發現,任萌表示,研究團隊通過現代科學儀器對三份香料樣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寶函之第七重內放置的黃色香料為橄欖科橄欖屬植物所產的欖香脂,此類香料為目前中國首次發現。,欖香脂的來源較廣,以生長於菲律賓地區的呂宋橄欖樹所產的馬尼拉欖香脂最為常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的爪哇橄欖樹也可以獲取欖香脂,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有白欖、烏欖等橄欖樹。欖香脂呈不透明的淺黃色,香味濃郁,類似松樹和柑橘,適合在佛教儀式中使用,但唐代古籍中未見有關“欖香”的明確記載,暗示這一時期中國對欖香脂的使用較少。,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欖香呈淺黃色,雜質少,可能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也不排除來自中國福建、台灣、兩廣等南方邊地的可能。樣品一在出土時曾被誤認為是乳香,並在發掘報告有相應記載。,任萌稱,由於樹脂類香料缺乏植物形態特徵,又多產自域外,常常會給考古研究帶來困難。這次研究提供了中國首次發現欖香脂的證據,也是欖香脂在中國用於佛教供養的最早物證,唐懿宗將其置於規格極高的八重寶函內,用於供養佛骨舍利,足見其珍貴。,乳香及其製品最晚在唐代已輸入長安,另兩件香料樣品研究分析結果如何?任萌介紹說,晚唐密教高僧智慧輪供奉的銀函內放置的木質香料為沉香,由於該樣品內部沉積大量樹脂,致使其形態特徵不明顯,難以通過顯微觀察對其進行種屬鑒別。研究團隊利用有機溶劑萃取其內樹脂,在萃取物中檢測到大量沉香結香部分的特徵化學組分——“2-(2-苯乙基)色酮類化合物”。,沉香是瑞香科沉香屬植物,來源既有中國海南、廣東、福建等地的國產沉香(又稱白木香),也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等地的進口沉香。根據《唐六典》等文獻,唐代時國產沉香(白木香)作為土貢已被列入制度,此外,通過朝貢、貿易等方式,亦有大量進口沉香不斷輸入中土。,至於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內放置的香料,研究團隊從中同時檢測出木質素的裂解產物、沉香的特徵標記物以及乳香的特徵標記物,由此可見,樣品三是將沉香木與乳香磨成粉后混合製成,也是目前中國古代“和香”較早的物證。,任萌指出,乳香是橄欖科乳香屬植物所產樹脂,主要分佈於紅海沿岸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以及印度等地。乳香也是佛教中十分常見的供養香料,廣泛用於佛事活動中。關於乳香何時開始傳入中國,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考證,不過,此次樣品三的研究充分表明,乳香及其製品最晚在唐代已輸入長安。,見證唐代絲路暢通香料貿易繁榮佛教發展,楊益民指出,唐朝時期中外交流頻繁,進入中土的香料品種增多,在外來香料大量輸入后,中國出現複雜多樣的“和香”方式,“和香”即為混合多種香葯,以其芳香的特徵做成多種形式、多種用途的加工品,而且許多“和香方”是由佛經中習得。,他表示,唐以前關於“和香”的史料記載寥寥可數,這次法門寺出土香料研究首次揭示唐代“和香”的主要原料,所用沉香與乳香均為佛經中的重要香料,其用途可能為佛教供養中塗香,沉、乳二香的組合也成為後世“和香”的基礎,這對於探究佛教用香,以及古代和香技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香料是絲綢之路上朝貢、商貿以及宗教活動的重要代表,對絲綢之路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香料中研究發現欖香、沉香、乳香以及唐代“和香”製品,“這些香料多產自域外,經陸上或海上絲綢之路運抵古都長安及東都洛陽,並由帝王、高僧等將其獻於地宮,用於供養舍利,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暢通、香料貿易繁榮、佛教發展的歷史見證。”楊益民說。
18
2022.05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295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