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只講臨摹、拒絕創作 這樣的當代書法走不遠

20

當下藝術界的整體繁榮表現非凡,反觀置身其中的書法創作,在批評質疑聲中似乎有些困窘。十餘年來即便被認為代表最高水準的全國書展幾乎淪為仿作水準,滿眼古代樣式或名家時風,難以窺見書者個性創造和展露才華。姑且沿用社會評論統稱此創作現象為“高級臨摹”。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國家級或省部級書法展覽,從藝術創作要求和學術研究意義上看,實際上還處於借古典的幌子進行模式化仿抄的作業層次。但藉此躋身專業化、權威性的藝術展並以此為能事者,竟能被奉為標杆,類似的突出問題在其他藝術領域看來都是不可理喻的。,書法家張公者直言:“書法界拒絕創新,書法家就如複印機”。長期以來,書法界也正在形成與時代發展若即若離、自娛自樂般特殊的名利場。這令業內不得不正視書法創作陷入困境的本質問題。,當代書法創新,需要經過書法史和藝術史雙重檢驗,傳統書法兼顧“美”之美感與“善”之實用。而作為當代高規格專業藝術場域中的書法作品純粹是一種藝術創造的成果,基本脫離了傳統書寫的實用功能。換句話說,當代書法創作既不同於“偽古典”的臨摹,也不同於“托古諷今”似的文藝評論功能,而是從書法本體升華的“推陳出新”。,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生成狀態與書家成長因子都發生了巨變,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變與恆之間,我們應當堅守顛撲不破的哲理。古代書家以學養書,注重積學淵源,當代書法主體倡導藝文通修、技進於道;古代書家日課臨摹、日常書寫與文翰創作不離須臾,而當代書家面臨語境缺失的困惑,竭力將大量的臨摹功課與預設的創作通過“臨創轉換”的形式表現起來。“臨創轉換”作為高校書法專業技法教學的一門課程,體現學與用階段性的實踐能力,包括背臨範本、集字創作、模仿借鑒、經典改造等風格樣式和技法強化的訓練模塊。在各類書法展中長期用“臨創轉換”取代真正的創作,造成了今天的書法要不要創新,書法家還能不能創作的嚴峻問題。全國各類書法展充斥着程式化、功利性的浮華面目。,“創新”並非簡單任性,只有成功地在先輩和當下風格的基礎上向前勇敢邁出一大步或可能稱得上創新。按邱振中教授對“傑作”的苛刻要求,即當代書法作品要經過書法史和藝術史的雙重檢驗,當然,這裏所指的不僅是學術意義,還有難以逾越的時空蘊涵。,書法創作古已有之,而作為藝術類型的書法創作,或許應該歸為一百多年前西風東漸的一種路徑吧。所以,我們今天談論的書法創作,實際上指向的是一種現當代的藝術風格。這是與傳統相接,從書法本體的歷史延伸發展的狀態,是書法家自覺主動創造的觀念與形式。書法創作的成果即作品,現代建築形態的美術展館等即是書法展示的空間場域。傳統書法創作的觀念與形式是“書以載道”“暢懷寄情”;當代書法的藝術觀念秉承經典,注重審美思維和豐富的視覺表現形式,立足於漢字和書寫性,運用有利於呈現藝術風格美的個性技法,勇於探索書與畫的界域,以及中西藝術融通的各種可能性。,事實上,對於書法創作的藝術形式已經呈現多元態勢和品評標準,對於書法生態自身發展而言,自覺創作的書法家或理論家很容易就發現“書法界拒絕創作”的怪相,從學理上分析,其實就是書法審美觀使然。對熱衷於展覽體的書家來說,自以為已經傾力形式美了,而對於深入傳統、革故鼎新、敢為人先的書法藝術家而言,那些都是集字臨仿,並非時代風格意義上的創作。分歧的源頭即審美認識不同。當下書法“做作”“裝飾”,往往借古典書法與當代書法進行一番比較,闡明古典美、自然美的學理和要求。討論當代書法風格化創作容易流入古代話語的慣性思維和方法,這就造成了“今不逮古”觀點的泛濫。致力於書法的當代闡釋命題,需要為審美欣賞和研究創造構建一個貫通古今、時空前瞻的當代書學體系。,以展覽促創作,賦予書法藝術時代審美之維,清代劉熙載所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乃通人之學,今天的全民書法與古代仕官文人書法有所不同。關注中國書法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書法家、書法作品對世態際遇與存在價值的生命體驗、終極關懷,乃至家國情懷真情實意的表達,是感天動地、激發傑作的不竭之源。書法創造反映了人的主體才情,體現了人的文化價值和屬性,書法自身不可能“拒絕”創作,唯有創造才是書法生生不息的終極目標。改革評審和展覽機制是推動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一條有效路徑。,當代書法展覽類型豐富,權威性“國展”、學術性“提名展”、交流性“邀請展”“聯展”、紀念性“回顧展”“誕辰展”、研究型“個展”、探索性的“藝術展”,又分門別類的有“專項書體展”“大學生展”和一些競技性的展賽、運用多媒體風行的“網絡展”等等,繽紛炫目。其標準可依展覽層級、性質和類型有所側重,對作品創作質量的要求應是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藝術規律。不過審視當下的書法展覽,我們應該警惕這些展覽之間的無差別化。例如,從去年舉辦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九屆書壇新人新作展”“全國第三屆大學生書法篆刻作品展”的書法入展作品來看,三展在整體觀感上幾無區別,確實如社會所言“千人一面”。就全國書展範疇中談書法創作的話題,首先想到的是“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國新人新作展”。如果說“新人展”主要以新人新作為特性,臨仿成為其特點,那麼“青年展”理應展示青年書家群體鮮活的創新性了吧,能夠突出反映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探索前沿狀態,從而具有突出的學術研究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對全國書法展的入展作品進行類分,包括作者、書體、內容、形式、屬地、入展數量等數據統計分析,研究表明其同質化傾向明顯。所有作者投稿的目的都是“投其所好”為了入選,換位思考,無論評委有沒有水準,面對這樣的作品,好比“看菜吃飯”,儘管評審程序合理,但結果可想而知。我們不能說沒有有創作價值的作品投稿,但是很遺憾,在“展覽體”籠罩的氛圍下,那些也會淪為落選的境遇。評委和知情書家都明白,只有按規定動作的作品才具有入選幾率,導致了在評審中沒有具有爭議的優秀作品。這已經成為入展的規律,諳熟的規矩和公開的秘密。而創作缺失的書法和書法展,不可能淬鍊出色的書法家,也不可能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拒絕創作的當代書法走不遠,有抱負的書法家和有擔當的書法教育工作者都要警惕書法創作中“懶藝”化的流毒。書法展和書法教育的作用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造就時代亟需的、優秀的書法家,不斷推出高層次的書法藝術人才。在書法展的舞台上,或可能“一作成名”,但在書法教育的歷程中,必須“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來”,書法創新畢竟是一條寂寞的大道。當下高等書法學科的迅猛發展踐行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使命,相比之下,書法創新領域暴露出頹靡不振的狀態也不應忽視。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在矛盾變化統一規律中,同樣要求我們站在高教藝術的場域反思進取、總結經驗,探索書法創作的未來,賦予書法創作時代審美之維。,作者:唐楷之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