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在被遺忘的界畫中,品味那時繁華

20

10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史上規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國”與觀眾見面。展覽彙集了全國22家文博單位的400餘件(組)藏品,其中一級文物達88件(組),充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此次展覽中亮相的仇英《清明上河圖》與徐揚《姑蘇繁華圖》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兩幅傳世名畫同時亮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之妙——兩者不僅都帶有界畫的色彩,而且畫的竟是同一座城市。,被文人視為末流卻突破審美的範疇,對現代人來說,界畫是個陌生的名詞。,界畫最早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或類似於建築工程圖紙的樣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畫家在作畫時一般需要用界尺引筆以使所畫之線橫平豎直,“界畫”因此而得名。,界畫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曾經是中國繪畫藝術中一座輝煌的宮殿。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齊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圖之”的記載。漢代則有《漢麟閣圖》《甘泉宮圖》。南北朝時,很多畫家參与到佛教建築的設計繪畫之中。當時的陸探微和顧愷之都是界畫高手,他們逐漸提高並豐富了界畫的技法。唐代“畫聖”吳道子能“不假界筆直尺”,徒手就可以畫出界畫。在這些大畫家的推動下,界畫的藝術性逐步加強,逐漸脫離了建築工程圖紙的原始形態,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晚唐到宋元年間,是中國界畫發展的黃金時期。界畫進一步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和山水畫點綴的尷尬地位,成了中國畫的一個獨立門類。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明確了“界畫”一詞。《古今畫鑒》中寫道:“畫有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自宋代起,中國繪畫科目中打頭的山水畫與打底的界畫之間關聯逐漸緊密。山水藉助界畫而完善,界畫則依附山水畫而發展,兩者相互結合,產生了一批獨特的作品。許多畫家以畫山水或人物著稱,但同時界畫也畫得很好,比如“南宋四大家”中的馬遠和劉松年,元代畫家李容瑾、夏永等。,由於界畫描繪的對象大部分是建築、車、船、橋樑,甚至是一些机械裝置,使得界畫的繪畫方式與科學技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界畫也是中國科技發展的見證。據《宣和畫譜》記載,晚唐界畫名家尹繼昭曾說“隱算學家乘除法於其間”,意思就是畫界畫是需要有數學基礎的。而元代有不少畫家同時也是科學家,他們以科學的精謹來對待藝術,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比如,畫家任仁發是水利專家,畫家何澄是建築專家,畫家王履是醫學專家。,界畫講求工整寫實、造型準確。雖然完成一幅優秀的界畫十分考驗畫家的繪畫功力甚至科學素養,這一科卻一度不為文人所重視,擅長界畫的畫家顯得不登大雅之堂。在經歷了黃金時期的發展后,界畫逐漸式微。但無可否認的是,歷史上那些經典的界畫作品形象且科學地記錄了古代的建築、橋樑、舟車,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意義突破了審美的範疇。,《清明上河圖》仇英的“逆襲”,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社會風俗畫。事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屬於界畫的範疇。張擇端在這幅巨作中精細地描繪了北宋汴京城的建築、舟車及城市生活百態,為後人研究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建築等提供了非常翔實而生動的資料。,《清明上河圖》問世后深受歷代皇室、官員與老百姓的喜愛,仿摹者不絕。據書畫鑒定專家單國霖研究,《清明上河圖》現存的各種摹本、異體本和新創本共有117本之多,流傳於世界各地,其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遠,在中國繪畫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實屬罕見。,《清明上河圖》的仿摹者雖多,但藝術水平參差不齊,其中畫技最精湛的要數明代大畫家仇英。然而,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的知名度遠遜於張擇端版。其實,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也有許多版本,其中,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版本簡稱為“石渠本”。,據記載,仇英於明嘉靖年間的1542年開始動筆,歷時近3年完成了這一浩瀚工程。在《清明上河圖》中,他以工筆重彩精心描繪了明代蘇州地區的上百個場景和一千多個形態各異的人物。它們既相對獨立,又整體融合,可謂一卷百幅,氣勢如虹。,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是對張擇端同名畫作的簡單重複,他並未在畫中自題“清明上河圖”或“摹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字樣,可見他的本意並非照仿或照摹張擇端的作品。儘管在畫作的總體構圖布局上,仇英沿襲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結構,即從郊外到虹橋、城門、城內大街,再到城外的順序,但仇英所畫的是明代中期的蘇州,而張擇端所繪的是北宋神宗、哲宗朝汴京的市井風貌。兩幅作品的社會背景、內容及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也不盡相同。據考證,仇英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事物與景象幾乎都有歷史依據可循,並非憑空虛構,而是真實地再現了明代中期蘇州地區的“人間煙火”。,事實上,仇英在界畫領域有着很高的造詣,他能將界畫很自然地與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在《清明上河圖》中,他畫了多組宮廷樓宇,線條流暢明快,工整細密且華麗端莊,有一種古雅厚實的風趣。,在文人畫盛行的年代,漆工出身的仇英憑着自己全面的繪畫技巧與精湛的畫工,在藝術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筆,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並稱為“明四家”。但他去世后沒有墓志銘,也無人為他寫傳,後人對他的人生經歷知之甚少。,《姑蘇繁華圖》城市進化的寫照,此次亮相遼博“和合中國”特展的還有一幅描繪蘇州繁華之景的著名作品,那就是清代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清前期,蘇州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乾隆二十七年,即徐揚的《姑蘇繁華圖》誕生后三年,曾有人讚歎:“蘇州為東南一大都會,商賈輻輳,百貨駢闐。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徐揚是地道的蘇州人,他擅長畫人物、界畫、花鳥。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蘇州,徐揚進獻畫冊,受到乾隆的賞識,被任命為畫院供奉。從此,他來到京城,開啟了宮廷畫家的生涯。,《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全長12.25米,比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還要長,耗費了徐揚24年心血。在沒有照相機的18世紀,他通過這幅作品,真實記錄了姑蘇的盛世繁華。,據傳,徐揚年輕時曾參与繪製蘇州地圖,他熟悉故鄉的大街小巷、民情風俗,對所描畫的場景瞭然於心。在《姑蘇繁華圖》中,他採用散點透視方法,以流動的視角串聯起畫面,以青綠山水為主調,將兼工帶寫、界畫技法、西洋透視法三者結合運用,突出人物刻畫,以精湛的寫實技巧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清代蘇州的人文風物。畫面從蘇州西南部的靈岩山起,向東經木瀆鎮,越橫山,過石湖,上方山,再掠過太湖北岸,直穿獅山、何山之間,進入巍巍蘇州城。再從葑門、盤門到胥門、閶門出城,一路沿着山塘河向西北,最終抵達虎丘山。全畫有各色人物12000餘人,各色房屋建築約2140餘棟,各種橋樑50餘座,各種客貨船隻400餘只,各種商號招牌200餘塊,涵蓋了珠寶、鞋帽、涼席、樂器、盆景和絲綢等50多個手工行業。畫筆所至,連綿數十里內的湖光山色、水鄉田園、村鎮城池、社會風情躍然紙上。,除了充分展示了蘇州的喧闐市肆,《姑蘇繁華圖》還將代表蘇州文化的科舉教育、戲曲絲竹、婚禮習俗、園林藝術等豐富內容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圖中很多場景成為後人研究江南文化的寶貴資料。,《姑蘇繁華圖》問世后一直藏於清宮。清亡后,被溥儀偷運出宮。抗戰勝利后,《姑蘇繁華圖》流落民間,1948年,由東北博物館即今天的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如果將此圖與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對比起來看,可見不同時代的畫家以各自不同的手法與視角分別表現了明、清時期的蘇州勝景與人文風情,一座城市的進化史赫然呈現於眼前。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