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我們為什麼會“買買買”?

20

春節假期花完了年終獎,好不容易攢了點錢,“6·18”又來了。過幾個月又是“雙十一”和“雙旦”,中間還有各種節假日和紀念日,似乎花錢永遠有理由。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買買買”的衝動?我們如何擺脫“工作-購買-工作-購買”的循環,從而追尋一種更加幸福的生活?,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德國心理學家延斯·弗斯特的著作《買與不買的心理學》,這本書以“擁有”和“成為”兩個關鍵詞為焦點,拆解了購買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什麼是“好的生活”,以及如何實現“好的生活”。“買,或不買,這是現代人的哈姆雷特之問”,我們如何在依違兩端之中尋求自洽?弗斯特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啟發性的思考路徑。,“擁有”何物,是一個確切、清晰、具象的概念。例如當我参觀過朋友的新家之後,準備自己也換個大房子,當我想到這件事的時候,新房子的一磚一瓦彷彿已經在腦海里清晰呈現出來了,也許做夢都能笑醒(如果暫時忽略房貸的話)。,“成為”何人,則是一個縹緲、模糊、抽象的概念。小時候老師問我們的理想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要當科學家、宇航員……其實我們對他們的生活基本沒有概念;即便長大以後,我們對於沒有從事過的職業其實也是一知半解。,“成為”可以包含“擁有”,例如擁有豪宅豪車意味着你是一個有錢人。但“成為”也可以不包含“擁有”,例如擁有一座圖書館也不代表你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其實,“擁有”並無原罪,佔有慾是深深刻在我們基因裏面的。我家的狗在得到一塊大骨頭之後總是先把它叼回窩裡再慢慢享用,在這一原始衝動上,我們與其他動物並沒什麼區別。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學會秋收冬藏,他們可能熬不到來年春天,我們的父母大多也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時代。不過,我們既然生而為人,總要與動物有所區分,“成為”的重要性就在於此。,“擁有”不僅能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還能帶來情緒改善。有人說網購之所以停不下來,就是因為下單時和拆快遞時都會感到快樂,相當於用一份錢買到了兩份快感。每當經濟危機到來之時,作為非必需品的口紅卻逆勢暢銷,也體現了“擁有”在艱難歲月里撫慰人心的作用。隔三差五犒勞一下自己,用一點小錢換來一點“小確幸”,對於“社畜”們而言其實是挺划算的。不過,“擁有”帶來的快感是很短暫的,事後甚至經常會感到後悔,而且擁有的越多,邊際收益往往會遞減。,“擁有”的真正問題在於,佔有慾的無限擴張侵佔了原本應該屬於“成為”的空間,也就是忘記了“初心”。例如,擁有冠軍獎盃和成為運動健將都是好事,但如果把獎盃和它所帶來的榮華富貴看得太重,就會扭曲“存在”的意義,興奮劑、假球、黑哨之類的問題便接踵而至了。,據說“聖雄甘地只擁有五樣東西”,這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幾乎不可能,就連我們常說的“斷舍離”也並非那麼容易做到,不過弗斯特還是提出了很多防止佔有慾過度擴張的方法,例如分享、交換、出借、捐贈,等等。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充分享受那些廉價甚至免費的東西。例如我們身邊的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大多是免費的,體育場所、文化產品(如話劇)大多都有政府補貼。在上海,哪怕是一個街道的圖書室,都擁有遠比自家書房大得多的空間和多得多的藏書,還提供免費的空調、無線網和飲用水;大多數博物館的藏品數量都遠大於我們一生所能購得的極限(當然那些對我們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物品除外)。,很多人認為,“擁有”主要是管理學家所說的“保健因素”,即可以減少不滿的因素;而“存在”主要是一種“激勵因素”,即可以增加滿意度的因素。而弗斯特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由於“擁有”更加具象、更容易實現,因此能給人更強的動力,這是“買買買”的最初動機,更多的動機則可能包含了貪婪、嫉妒、享樂主義、控制、安全、刺激……弗斯特總結了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看起來並沒有太多新意。,弗斯特的結論是不是看起來發人深省的同時又令人絕望?但是樂觀地來看,這也意味着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自由選擇,“兩扇門都對我敞開着,我可以自行決定去往哪扇門”,何況二者並非總是二選一的關係。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認為“擁有”與“成為”是完全對立的,要求人們放棄以佔有為主的生活方式。而弗斯特則認為二者有時是衝突的,但也並非完全相互排斥。例如擁有大量財富和成為一名企業家,二者是可以共存的。,就像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指出的,一切意義依賴於個人選擇,幸福無法追尋,但它可以隨之而來。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則認為,人們可以追尋快樂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三者依次遞進,總有一款適合你。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