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當年,乾隆帝遇到彭元瑞,有了“氷冷酒”對“丁香花”的傳說

20

清代平民學者解鑒在《益智錄》里記錄了一位花姓美女對出的一個“絕對”,上聯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下聯是:益節藕,一腳、半腳、兩腳。“丁、香、花”三個字的字頭分別與“百、千、萬(萬)”三個字的字頭相同,“益、節、藕”三個字的字腳分別與“一、半、兩”三個字的下半部分相仿。,比解鑒小兩歲的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的敘述略有不同。他說乾隆帝在閑居時召見文學侍從,出了個上聯:“氷冷酒,一點水,兩點水,三點水。”“氷”收錄於《康熙字典》,是“冰”字的俗寫。《四庫全書》館、《清會典》館總裁官彭元瑞應聲對曰:“丁香花,百人頭,千人頭,萬人頭。”陸以湉評價道:“對語不難,難在敏捷,非有夙慧者不能。”言外之意是這種君臣對句沒什麼難度,不過彭元瑞這麼快就對上來了,算是天生的聰慧吧。,解鑒是民,陸以湉是官,乾隆帝故去后這兩個人才出生,很難判斷誰寫的可信。或許“丁香花”“氷冷酒”就是那年月流行的段子,也不排除附庸風雅的乾隆帝事先知道了號稱“絕對”的“丁、香、花”,才湊出了“氷、冷、酒”。,也許是受了這副對聯的影響或暗示,在許多年後的嚴冬,藉著微醺的酒意,我脫口而出:“氷凝淡照點沙寒。”前四個字依次有一個點兒、兩個點兒、三個點兒、四個點兒,后三個字依次有四個點兒、三個點兒、兩個點兒。,“氷”左邊那一點兒是個漢字,在古代與“主”同音同義,後來更多作為讀書時斷句的符號出現,原有的獨立“字格”反而被弱化。“丶”借代為兩點水的現象,時下除了在書法創作中偶見,其他地方很少看到了。,“冫”同樣是漢字,與“冰”同音同義,最早寫作“仌”,像水最初凝成冰的形態。《說文解字》里,“冫”作偏旁的字,原義當然多與冰凍、寒冷有關。曾經有朋友問,那“次”“凈”這類字怎麼說?我回答,“次”在《說文解字》中的確與冰凍、寒冷無關,不過“次”的偏旁原本不是“冫”,而是“二”,“二欠”為“次”。“凈”指清潔無垢,《說文解字》里的原字是“浄”,後人為了書寫方便,才從“氵”變成“冫”的。如果要探究漢字的本來,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妙趣橫生的邏輯,比如“凝”的本義是冰,即水變得堅硬;“凌”指冰出了水面;“冷”便是“寒”,“寒”便是“凍”,而“凍”就是“仌”……我撰聯時通常也會下意識存個小心思,即表達與字形相統一,不僅寫嚴冬,從字形上最好也能看出來——“冰凝”,夠寒冷了吧。,“淡”原本是說味薄,當時我想的是在酒里兌水,味道變寡了。“氵”讀作“水”,字義也與水相同,《說文解字》解釋為“準也”;“準”為平,那水準、水平也就不難理解了。“準”的簡化字是“准”,有時寫作“凖”,其實與冰凍、寒冷八竿子打不着。原字為三點水的字,多與水有關,例如江、河、湖、海、波、濤、洶、涌,乃至滾、沙、漠——“滾”的本義是大水流動,“沙”的本義是水少見沙,指水中細散的小石子,“漠”有清的意思,也指流沙,組成詞就更清晰了——“沙漠”不就是缺水的地方?,水凝結成冰,映照出淡淡的顏色,“照”不正是“明”嗎?下面四個點兒,讀音和字義都是“火”;換言之,凡是有“灬”的字大都可以與“火”搭上關係,比如熱、烈、熟、蒸、煮、煎、烹等。至於“燕”這個字,據說是燕尾的形狀像“火”。而“點”的繁體字,左側是黑,什麼是黑?許慎有言:“火所熏之色。”什麼是“點”?小黑而已……了解幾個點兒,就可能知道上千個字的大致含義,所謂“秀才識字讀半邊”,不無因由。,當年,乾隆帝的運氣好,遇到彭元瑞,有了“氷冷酒”對“丁香花”的傳說;如今,我這一句“氷凝淡照點沙寒”,誰來對呢?雖然比乾隆帝出的上聯多了幾個點兒,但運氣還是差了“一點兒”啊……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