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不挖掘女性潛力,對科學界是種浪費

20

“多樣化對科學來說非常重要,而人口之中一半都是女性,如果不挖掘女性群體的潛力,對科學界來說是一種浪費。”在3日晚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她”論壇上,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梅-布萊特·莫索爾與多位女科學家一起現身說法,鼓勵更多女性進入科學世界,迸發“她”力量。,改變傳統性別認知,堵上“漏水的管道”,至今為止,諾貝爾獎獲得者900多位,其中女性大約60位,佔比7%左右。儘管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規模達4000萬人,佔比達40%,但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領域,女性比例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相比男性,女性在STEM領域就業時往往面試機會更少,啟動資金也不太夠,申請項目的機會比較少,也更難發表論文。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領域,女性工作的認可度不高。,2021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琳妮·馬奎特將STEM領域女性逐漸流失的現象,描述為一根“不斷漏水的管道”。她表示,不僅女性諾獎獲得者比例低,世界各國女性院士比例也偏低。雖說女性在全球科研人員中佔到1/3,但在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這一比例只有22%,美國大學的STEM專業有一半女生畢業就轉行。,這種科研“漏斗現象”在論壇上引發熱議。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說:“總的來說,STEM領域女性依然非常少,儘管現在有所增加,但是數量還是不夠。實際上,現實中的刻板印象是:男性適合STEM,女性不適合。女性也因此更容易焦慮學不好數學。”,2021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琳妮·馬奎特認為,要扭轉這種趨勢,首先要改變大家對性別認知的態度。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阿萊西奧·菲加利建議為女性科研人員提供更加穩定的成長環境,包括放寬女性從事相關工作的年齡限制,鼓勵男性更多參与到家庭責任之中,從而為女性減負等。,女科學家“職場天花板”問題正在改善,論壇上發布的國內首份女性科研人員生態報告《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科研人員畫像》(以下簡稱《報告》)显示,中國女性科研人員比重從2005年的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女性科研人員“職場天花板”問題正在改善,男女職稱晉陞中的差異在逐步縮小。2008年—2017年,中國正高職稱男女數量比由5.47∶1下降至3.92∶1,中級職稱之比從1.94下降至1.57。,就學術影響力而言,性別差異並不顯著,女性的科研產出不亞於男性。以2015年—2019年的學術產出為例,女性科研成果受同行關注的程度與男性大體相同;女性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尤其是神經科學和藥理學領域表現卓越。,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女性在溝通與交流上具有明顯優勢,更善於團隊合作,她們的合作“朋友圈”規模更大。《報告》显示,女性科研人員的論文合作者數量普遍多於男性,同時由女性主導的科研團隊規模也大於男性。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徐楓欣喜地發現,目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女性項目課題負責人約有6000人,女性項目骨幹比例佔到27%。,當下,世界各國都在积極致力於為女性施展才華創造更好的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指出,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得主屠呦呦就是女科學家。在同等教育條件下,女性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現都不比男性差。2004年美國總統科學、數學和工程指導卓越獎得主蘭諾·布魯姆是一位堅決的行動派。在她的推動下,其任教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女生比例已經提升到了50%。長期從事纖維材料研究的朱美芳所帶領的團隊中,女性比例超過四分之一。,作為“她”論壇唯一一位線下男嘉賓,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研究員張亮表示,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不應僅是女性話題。他說:“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討論這個問題,這才是最終目的。”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