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這屆年輕人,追求“無痕生活”

20

四年的垃圾全裝進一個500ml的迷你玻璃罐,你能做到嗎?近年來,這種以“零浪費”“無痕”為目標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減塑減排、舊物改造、垃圾撿拾、循環利用……從個人到社群、從山野到城市、從消費到生產,環保正以一種更加輕盈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那麼,“無痕”究竟意味着什麼?為何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當“無痕”被商業化,又將走向何處?,生活,真的可以“無痕”嗎,你計算過,自己一天會製造多少垃圾嗎?,在中國,每人每天平均會產生1.1公斤生活垃圾,大部分人扔垃圾是無意識的,不知道垃圾里到底有什麼。,網絡平台豆瓣“無痕生活|可持續·極簡主義”小組有超過3.6萬名成員,他們將“無痕”作為“零浪費”的延伸,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從“有痕”到“無痕”,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垃圾”。開啟“無痕生活”,很多人是從“垃圾日記”開始的。,2021年5月,在加入“無痕生活”小組后一個月,陸路被網友安利了“21天零垃圾生活指南”,隨後寫下了她的第一篇“垃圾日記”:,礦泉水瓶2個、酸奶瓶1個、咖啡杯1個、塑料吸管2根、麵包分裝袋4個、產品包裝袋2個、餐飲打包盒3個、快遞包裝3個……僅一天時間,陸路的干垃圾就裝滿了一个中型垃圾桶,其中塑料製品佔了近九成。,回憶起看過的紀錄片《塑料海洋》《難以忽視的真相》,陸路下決心開始給自己“減排”。,“你知道蜂蠟保鮮布嗎,可以代替塑料盒放食物,很輕,也不佔空間。”陸路被環保社群的群友“種草”,就立刻下了單。“3片保鮮布在35元左右,能重複利用上百次,還有花色可選,用起來心情很好。”,就這樣,經過不斷積累,陸路出門時會常備一個布袋,袋中放着隨行杯、便攜餐盒、紙巾包。在這之後,家中的保鮮膜被保鮮布取代,儲物櫃中開始放上替換裝,還多了針線盒與工具箱。,也有朋友好奇,陸路會不會為了“環保”,乾脆不買東西了?,恰恰相反,陸路告訴記者,自己的購物頻次並沒有下降,該買的還是會買,只不過在購買時,更注重使用率和其環保屬性。“最近,我剛花200塊買了一個陽台堆肥桶,花600塊買了一台迷你縫紉機,我開始關心陽台上的花和衣櫃里的舊衣服。”,如果說,陸路的“無痕”生活更多依託於互聯網的支持,那麼“零活實驗室”的建立則打通了“線上”與“線下”,讓擁有相同理念的人能夠相互支撐。,2019年夏天,在成為“零活實驗室上海站”群友后不久,“95后”女孩深白參加了一次“舊物新生”活動,令她印象深刻。,“這個就送我啦!”“謝謝收留!”日劇一般的對白真實地發生在舊物交換現場。當時大約有30位小夥伴,大家各自有一個小攤位。,在這裏,物品的流動效率遠超想象——全場3/4的物品都有了新去處。“我帶了5—6樣東西,基本都被不同的夥伴相中,我自己也尋到一件喜歡、合身還正好需要的外套。”深白告訴記者。,與個人相比,有了社群的支持,“物盡其用”變得更加容易。,另外,由於觀念相似,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也被放大了——深白在這裏結識了更多的朋友,並開始與朋友們一起拓展“零浪費”的邊界。,在公司,深白與另一位同事共同設立了外賣袋共享區,讓乾淨袋子有再次被使用的機會;在統一安排工作餐時爭取到了自帶餐盒的選項;在節慶日創立二手市集替代傳統的禮物交換……,Vency也是深白在線下認識的朋友,同時她還是“零活實驗室上海站”的群主。“我學的專業就是環境科學,後來陸續參加了舊物新生、零廢棄野餐等活動,感到可以從自身出發,做一些微小的改變。”,在她看來“零垃圾”更多是一種踐行可持續生活的目標,而並非需要刻意達到的結果。“像環保博主Lauren Singer,四年的垃圾全裝進一個500ml的迷你玻璃罐,是很難的,但我們能做到盡量少一點、再少一點。”,2017年,到上海工作后,Vency加入了零垃圾生活社群,到2019年已發展到700多人,截至目前已有約1800人。,在這裏,大家的閑置物品能得到互通,流轉率也很高。“有時候你的垃圾,真的是別人的寶貝。”,群友們時常求助可持續產品相關的問題,例如,要換洗護用品了,有沒有更“環保”的產品推薦;自己要自駕出行,有沒有戶外必需的環保產品等。“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用品,都可以找到更加環保的替代品。”群友土豆說。,有了社群的支持,青年們得以開啟更豐富的嘗試:“舊物改造”“可持續餐桌”“環保觀影/讀書會”“零廢棄婚禮”……每月一次的線下活動,讓更多的人被綠色環保的理念所滋養,生長出低碳、長效、共益的日常生活。,撿垃圾,從山野到城市,2022年11月19日上午7點,小雨,一輛大巴車從上海出發,到達了湖州德清的葛嶺仙境。,下車后,大巴上的三十餘人被分成十幾個兩人小組,依次配有麻布袋子、手套和竹制夾子,一人背袋子,一人拿夾子。,隨後,大家齊聲喊道:“葛嶺仙境的垃圾,我們來啦!”一行人熱情高漲,跟着領隊走山路,一邊徒步,一邊撿拾途中的垃圾。,葛嶺自然環境優美,前半段路程幾乎沒有垃圾,但後半段有幾處垃圾點,由於無人清理,垃圾滿溢,與落恭弘=叶 恭弘泥土混在一處,場面觸目驚心。,“塑料瓶、紙巾包裝袋、吸管……這些都是山裡最常見的垃圾。”參与者三球告訴記者,有些垃圾位置比較刁鑽,需要幾人合力手拉着手去夠;還有些垃圾深入樹叢的枝丫里,只能徒手拆出,到最後,每個麻袋都鼓鼓囊囊,共撿拾了30多公斤的垃圾。,“周末玩手機,不如撿垃圾!”活動結束后,不少參与者都感到快樂,收穫了一種實在的“價值感”。,“00后”可西曾參与過其他公益組織舉辦的凈山行動。他坦言,作為旅行產品的“無痕山野”將戶外徒步與撿垃圾相結合,樂趣更多,心理負擔更小。“這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我和自然的雙向奔赴。”,這次“葛嶺仙境”的活動是遊俠客推出的“無痕山野”系列的第2期。產品經理加西告訴記者,“無痕山野”脫胎於“無痕山林”理念,剛啟動1個多月,共發起了5期“凈山”活動,場場爆滿,參与人數達172人,撿拾垃圾超110.6公斤。,其實,對戶外愛好者們而言,“無痕山林”的傳播度和接受度都很高,簡單來說,就是提醒人們在大自然中活動時,關注並身體力行地保護與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三球告訴記者,早在一年前,他就在玉龍雪山遇到過“無痕山林”的踐行者:“兩個女生手裡拿着編織袋和鉗子,自己紮營自己走,最後把垃圾放到景區的垃圾回收點。”,近年來,隨着戶外運動的興起,很多小眾路線景區管理難以覆蓋。因此,這樣的旅行方式也受到旅行目的地的歡迎。,“我們聯繫到德清當地,說需要對分類撿拾的垃圾進行回收,他們的語氣十分友好,也非常配合地把垃圾車開到我們的集合點,將垃圾完整回收。”,在參加完“無痕山野”后,三球的戶外背包也有了新變化,他開始嘗試用輕質的運動水壺代替瓶裝水;用布料製成的紙巾包代替小包紙巾;用食品盒攜帶午餐……,而在山野之外,城市撿跑團的誕生也讓“撿垃圾”成為許多都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上海,每周三,都會有一群城市慢跑者準時出現街頭,他們同樣拿着編織袋和竹鉗,一邊跑步健身,一邊順手清理沿街垃圾。在國際上,人們把這種由“慢跑”和“拾起”構成的行動稱為“plogging”。,“順手撿跑團”(Trash Running)就是這樣一個立足於“plogging”的公益組織,它於2018年由匈牙利女孩Kate與好友Celina一同創立。跑步時,Kate和Celina被馬路上的垃圾所觸動,她們覺得自己可以稍微主動一點,“积極地去做一個行動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就這樣,“順手撿跑團”成立了,僅僅是在朋友圈發布活動計劃就召集了十幾個人參與。後來,為了提升撿跑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撿跑團的路線有了巧思和變化,慢跑撿拾成為探索城市的一部分,撿跑活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除了每周的固定路線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還有“特別節目”。例如,在國際禁煙日,專門組織撿煙頭的行動;在聖誕節則特意準備大紅色的垃圾收納袋,讓撿跑充滿氛圍感。,走到第五年,“順手撿跑團”已陸續被引入到北京、重慶、青島、長春、武漢等16個城市,有9300多名成員,活躍跑友超4000人。,Iris是上海地區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經典路線之外,撿跑團的領隊們還會設計不同主題的撿跑路線,偶爾跑完,還會有小“彩蛋”,小夥伴們能分享自己的環保心得,甚至是親手準備的綠色食品。“2021年,我們還在愚園路上的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攝影展。”,“我們的創意越多,持續加入或堅持的跑友就越多。”Iris曾關注到一位跑友,“他在撿跑團打卡了400餘次,平均每周兩次,他從一個小白變成了跑步健將,撿跑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對“垃圾”持續的關注,讓更多跑友開始思考“垃圾”的本質。,跑友諾蘭告訴記者:“明明街道很乾凈,每次撿跑還是能收穫一大袋。或許我們留下的痕迹真的太多了,自己與城市的關係,不應只剩下消費。”,誰為“可持續”買單,如果說,個人和團體的力量仍然有限,那麼,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無痕”生活,可行嗎?,在愚園路岐山村的一條小巷子里,藏着一家名為“好瓶HowBottle”的共益品牌。它成立6年,再生了115萬個塑料瓶和261公斤海洋漁網。,2023年1月7日下午兩點,一場名為“年年有餘”的廢棄面料再利用的活動在好瓶工作室展開。,活動中,一位女孩利用再生產品的余布和邊角料,親自動手,製成了一個小貓式樣的手機支架,讓廢棄的“垃圾”重新煥發神采。,正如好瓶產品牆上展示的那些產品,它們是一些由再生面料或廢棄邊角面料製成的背包,觸感柔軟,體感輕盈,還標註着:1個口袋包=5個塑料瓶,1個方塊包=17個塑料瓶等。,原來,經過切片、分揀、清洗、高溫消毒等標準工序后,被回收的廢棄塑料瓶會變成再生顆粒、再生纖維,紡成環保紗線,織成布,最後可以重新做成產品,再回到消費者手中。,在一些網絡平台,這種材質的包袋很受歡迎,網友克里這樣評價:“從消費到生產,再到消費,塑料的價值被最大程度利用。地球少了垃圾,而我獲得了一個新背包,這是一個正循環,也是一次雙贏。”,好瓶很重視這樣的用戶反饋,官方賬號時常會親自下場回復消費者。因為對於一個共益企業而言,商業與社群是相互支撐的。,類似“年年有餘”的活動,好瓶幾乎每周都辦。通過活動改變人們對“再生面料”的認知理念,同時好瓶也收穫了一批具有品牌信賴度的用戶,而這些用戶反過來成為消費者,讓可持續的商業價值被更多人看到。,好瓶的運營負責人喬伊斯告訴記者,2019年到現在,其社群容量增長了數倍,這期間,人們的消費認知和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記者在愚園路上遇到一位背着好瓶方塊小包的女士,她正在用自己的隨行杯買咖啡:“曾經,在快時尚、快消費的影響下,我習慣了速買速丟。而現在,我更願意把錢花在那些更環保、能陪我更久的事物上。”,目前,一些市場上的商業調查報告显示,90%的受訪者願意為產品的可持續特點而支付溢價。而未來三年,40%的受訪者有意願增加可持續產品的支出。,不過,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新型的消費主義,是一種無用的“自我感動”。,“通過讓消費者購買更多環保物品來保護環境,聽起來就是一個悖論。”曾參与過“凈灘”行動的大三學生可林對類似的環保類產品依然保持懷疑,“當可持續理念逐漸商業化,它們還能保持那份初心嗎?”,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消費者對可持續商品的認知依然有限,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可持續”本質有所質疑。,好瓶的產品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儘管從2020年開始,國內的可持續品牌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但可持續產業仍在起步階段,行業人才十分有限,從打通供應鏈到創新產品設計,再到宣傳可持續生活方式,商業與公益的平衡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好瓶從2016年走到2023年,走過疫情,還好好活着,或許這就是一種信心,一種可能。”喬伊斯說。,(文中中文名字均為化名),專家把脈,換個角度,讓“可持續”自然發生,記者:近年來,“零廢棄”“無痕”等可持續生活方式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可持續生活究竟意味着什麼?為何會受到追捧?,陳海雲(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今天,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性重要議題,其思想內涵一直在豐富和更新。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從“淺綠”在走向“深綠”,並開始從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治理等不同的維度綜合思考。總體上來講,可持續生活方式是一種大家期待或為之努力的理想狀態,例如資源節約、循環低碳、綠色生態、環境友好等。,其實,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包含“物質足跡的減少”的具體目標,這與“零浪費”“無痕”等概念是十分接近的。,目前,“零垃圾”“無痕生活”等理念的流行,離不開國家對“雙碳”目標、“垃圾分類”的科普與推廣。由此,環保從一個相對遙遠、沉重的話題變成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發展目標和日常生活。,過去,我們常看到“救救地球”這樣的海報和環境報道,儘管這對傳播可持續理念有一定的效果,但年輕人容易出現“同情疲勞”,並對環境問題產生無力感。,而現在,許多個人、團體、品牌能夠從年輕人日常的生活出發,將環保議題轉換到多元生活場景,並融入運動、社交、潮流等元素,年輕人往往不自覺地就開始了自己的可持續生活。再加上自我層面、人際關係層面,以及社區/社會層面的持續影響,人們在選擇可持續生活方式上也多了可持續的內在驅動力。,記者:目前,我國在可持續生活的推廣上是否依然存在問題或難點?,陳海雲:當前,以高碳為主的生活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和便利的社會服務,人們短時期內難以擺脫對高碳經濟所提供的物質的依賴。這也讓很多人存在認知和行為間的張力,要想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依然有一段路要走。,對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而言,這不僅需要對大眾觀念進行持續有效的引導,也要從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層面有相應的、前置性的制度安排。,記者:“可持續生活”理念在年輕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它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會給生產端帶來哪些挑戰?,陳海雲: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已經是一種國際共識。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可持續消費追求的是消費提質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對落實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意義重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平台開始加碼可持續的消費實踐。不少消費平台陸續推出“綠色會場”“青綠計劃”,一些消費品牌也開始帶頭將環保理念與消費場景進行融合。可持續消費伴隨着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讓一些可持續品牌有機會嶄露頭角,擁有更多的機會走入大眾視野。而消費和可持續的消費行為能進一步促進企業、社會在消費、生產、能源結構上的轉型和優化,促進價值鏈各個環節整體福利的提升。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