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從此慢度日常生活

20

梁曉聲在《人世間》后,再次創作了時間跨度極大的史詩作品《父父子子》。作品以東北高氏、紐約趙氏等四個家族四代人的命運為線索,串聯起20世紀30至80年代的宏闊時空: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到曾經的革命者成為首批“北大荒人”墾荒拓野。更創造性地採用跨國視角,以哈爾濱和紐約為空間坐標,呈現國人和海外同胞異地同心的“雙城記”。小說最後,1984年四家人再團聚,父父子子,繼往開來。展一幅波瀾壯闊時代畫卷,譜一曲悲歡離合命運之歌。這次書鄉約稿陪伴梁曉聲《父父子子》一路走來的姚琛,創作了這篇人物特寫,記錄創作背後的那些感人故事。,“阿牛”突生的創作欲,2021年秋天,梁曉聲老師跟我聊天時說,他在寫一個新小說,並給我講了十來分鐘的大致內容。一出梁老師家門,我就激動地給朋友們打電話說,梁老師有部新作品,故事超好!也很適合影視化,光名字我就很喜歡,叫《父父子子》。,那時,我正在“運作”梁老師剛完成的小說《執否》的影視版權——梁老師小說的影視版權當然不需要人“運作”,是他比較支持我的工作,想着幫我一把,才交由我來打理。他對青年人的生活及工作向來比較關心。,《執否》定稿后,我同步做好了影視項目改編書,送給梁老師看,讓他提意見。我們一如平常地閑談,我隨手翻着書桌上的一本編年志《哈爾濱市大事記》。梁老師說他正在寫一個新的小說,叫《父父子子》,已經寫了80多頁,我非常驚訝。,那時,梁老師正學着使用微信,他的微信名叫“阿牛”。梁老師說,“阿牛”是兒子為他取的網名。有次與梁老師一起出席活動,路上我們隨意聊起了家常,我問到他孫子的近況,他拿出手機給我找,說剛好今天鄧導給他發了好多孫子的照片過來,他邊划拉邊說,嚯,他怎麼給我發了這麼多信息。我湊過去一看,我說梁老師,您這是划拉的自己的朋友圈。得先找到個人微信點進去,從你們的聊天記錄里翻。一開始,他並沒有設置頭像,後來用了一張皮皮(梁老師養的狗)的照片。初次看到我就覺得,用“牛”形容梁老師非常貼切,大概在他兒子眼中的梁老師也是非常勤勞的父親形象。,梁老師說,本來想休息一陣的,在翻看你手頭這本編年志時,突生出來了創作慾望。因為距離完結《執否》也不超過兩個月,他又開始了新的創作,這種創作頻率屬實可以稱得上“阿牛”。,他告訴我,這次的寫作是非常文學化的一次嘗試,可能不適合影改,背景為中國哈爾濱與美國紐約兩地,歷經四代人,跨越五十年。他想以幾對父子的人物命運展現哈爾濱一段舊事及革命圖景。鑒於當前中國在國際上遭遇西方諸國偏見的情況,以家國情懷,試圖促進海內外華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實現情懷上的大團結。他希望這本小說不是簡單的商業故事,而是具有文藝時代使命的作品。,不是簡單的“父與子”,九一八后,哈爾濱民族資本家電召在美留學的獨生子高鵬舉回哈交代後事。高鵬舉和妻子趙淑蘭及子高坤(才一歲)都已加入了美籍,但偌大家業,高鵬舉不得不回去接掌。他愛好音樂,薩克斯吹得不錯;他愛國,自然對所謂“滿洲國”極為反感,但為了明哲保身也不參与政治。然而,這次回國讓他看到了中國的現狀,他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故事開始於1935年,有一位黑人薩克斯手將要死於蘇聯獸醫院。高鵬舉有恩於對方,對方亦是教他薩克斯的老師,他是對方彌留之際的陪伴者……,小說以東北高氏家族幾代人及其親朋之人生命運,串聯起20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50年間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並創造性地將視野擴展至海外華人及世界局勢,於一個個鮮活可感的人物中窺見時代歷史的變遷。,梁老師告訴我,《父父子子》其實並不是簡單地寫一對父子的命運經歷:“若寫一對,也可以叫《父與子》。當然,主要寫一對。父雖為父,同時也是子,子雖為子,後來也成父。”小說中會提及一些音樂,有很多吹薩克斯的場景描寫,是一種情感寄託,也作為一個時空的切換的過度,算是一次新的嘗試。,剛開始聽到小說名,我以為是一出單純的家庭戲,中國式父子關係大多不算親昵,卻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加之我父親在我讀書期間就去世了,所以對《父父子子》這個名字格外有好感。聽完梁老師的講述我才意識到我的格局太小了,當時的直覺告訴我,這個小說會比《人世間》更有看點,人間悲喜、民族大義兼而有之。,我迫不期待地對梁老師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提起海外,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日本一批進步留學青年在為革命奔走,而很少關注同時期美國唐人街的華人的生存狀態。在救亡圖存的危機下,他們有什麼反應?這個切入點非常好,每個人都有父親,書名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很貼題。小說中有多對父子關係——高鵬舉與父親、高鵬舉與兒子、高鵬舉小舅子與岳父、高鵬舉他家的司機孫師傅與孫師傅的兒子……當然這是我後面閱讀原文後才梳理清的,國家與個人某種程度上也是父子般的關係,有很深的寓意。梁老師說,你說的這點有意思,我倒沒想到這層。,500頁全推翻重寫,在向影視公司推薦《執否》這個項目時我也會提一下樑老師手頭正在創作的《父父子子》。梁老師寫到600多頁的時候有公司想看,我就掃描了他的手寫稿發過去,公司看完不久就買下了它的影視改編權。去年初,由梁老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收視火爆,隨之而來的巨大關注一度中斷了這部新小說的創作。梁老師挺焦慮,創作慾望被好幾次打斷,一周都沒能寫出幾頁。,有次我去他家,門是開着的,進去我看他十分憔悴,忙問,梁老師你身體還好吧?他說,小姚你來得正好,快給我按按,這脖子酸得很。我邊給他按邊聊,發現他昨晚竟然寫到了凌晨3點,早上7點爬起來,寫到下午2點,午飯都沒吃……他總說,趁採訪的空當可以多寫一點。我說,不管怎樣您得按時吃飯。他說,有時就想把這個章節都寫完,寫進去就忘記了時間。,今年影視公司讓我把电子版發對方郵箱,我跟梁老師說,剛好我也再看看后六百來頁。梁老師問我,先前看到哪了?我說……高鵬舉在街上遭遇暗殺,他家的一個秘書考上我就讀的母校了……大概600頁處。梁老師笑了:那你基本等於沒看,因為我今年把前面五百來頁全部推翻重新寫了。原來,45萬字的初稿完成后,梁老師又花了四個月時間從頭到尾進行了一遍刪改。那時候他居住的舊樓外面正搭着架子在做翻新,工人白天作業噪音很大,幾次我都要繞着一堆鐵管進梁老師家的單元門。我抱怨這個環境太差。梁老師說,好在只是做修改,影響不大。那時我還以為他只是對作品做一些潤色,沒想到他居然又推翻重新架構了一遍!,梁老師抽着煙笑着說,小姚,原先設定的黑人吹薩克斯,後來了解到哈市那時候還沒有黑人,就換成了猶太人。我問,一個都沒有嗎?他說,查了大量資料,也求證了很多當地人,一個都沒有。,堅持手寫幾十萬字,梁曉聲老師甚至寫下一部反映當下青年生活的小說《執否》,真實再現了從小城出來的80后大學生的一段成長過程。梁老師曾在語言大學教中文,80年代曾有過短暫文學熱,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中文系處境比較尷尬,甚至淪為調劑生最後的“主戰場”。他寫了一個有着文學夢主動報考中文系的男主和一個胸有抱負卻被迫調劑到中文系的女主在城市打拚,經過一番掙扎,最後回到小城的故事。出版社在出版時將小說更名為《中文桃李》,雖然也十分貼切,但我個人更喜歡梁老師的原名《執否》,要不要執着於心中的執念,來自一句佛教用語。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靈魂,他這個標題一語道破我們這種小鎮青年考學出來準備紮根大城市的心境。,熟悉梁老師的人都知道,他並不是一個鼓吹成功學的人,甚至在一次公開採訪時,他曾這樣回答主持人何為成功的提問“我不認為一個人非得成功,好的生活其實應該是穩定而自適的。這個自適就是使自己的心性安穩下來,過適合自己的那一種生活”。梁老師想要通過小說表達一種“生活本身不分高低優劣,無論在哪安心最好”的理念,現在的人把成功太過於單一化了,所以活得很焦慮。,寫《執否》時梁老師已經73歲了,獨居在西三旗的一個老小區,日子安靜簡單,每天寫作,累了的時候會跟皮皮互動一下舒緩舒緩筋骨。,他始終保持手寫,寫《人世間》時採用的格子紙,那時候眼睛沒花鋼筆字還能填進格子,後來換做A4白紙,鋼筆換成鉛筆,字也越來越大,每一個長篇都是厚厚的1000多頁。但見過他手稿的人都會驚訝,他的創作幾乎都是一氣呵成,少有改動。因為長年伏案,梁老師頸椎和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寫作前他都要戴着頸托和護腰,為了盡量讓腰背挺直,他將桌面兩塊鎮尺上碼一部厚字典,再斜架一部硬殼的大開本書在字典上形成一個可以書寫的坡面。對於一個老人,不談醞釀構思,光手工書寫下幾十萬字,就已是一場體力上的較量。,寫完它可能會封筆,梁老師的很多新作,還在手稿階段,我就有幸讀到,成為最早的一批讀者,針對作品以及作品引申的話題我們有過很多次的傾心暢敘。梁老師當然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坦率、親切而溫和,但他又不是一般的老人,時政要聞、新舊電影,甚至網絡熱詞他都知道,沒有什麼話題是他接不住的,隨意親切的談笑中卻又是那麼智慧而風趣。他的睿智以及緊跟時代是完全超出我預料的。儘管如此,要生動寫出大學生的真實處境於他依然充滿挑戰。畢竟很多年輕人稀疏平常的東西,在他這裏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去了解。,勤奮、嚴謹、創作過程中,反覆推敲不斷調整……寫到這裏,想起那天我們從影視公司洽談回來,北京下着大雪,在小區大門口梁老師叫停了車,讓我陪他走走,風雪中他點燃一支煙說:“今天你又陪我完成了一件事。《父父子子》大概是我最後一本長篇小說了,寫完它我可能會封筆,只寫些短篇、散文之類的,畢竟我已經73歲,體力實在跟不上了。這次《父父子子》在敘事上我就採取了不斷切換視角,盡量在不破壞情節的流暢性下壓縮篇幅,有諸多遺憾,但不得不做一些妥協,不然又得百十萬字來書寫,格子爬不動了。”,在梁老師心中已然將《父父子子》作為他告別長篇文學畫下的句號,看得出來他想儘力將這個句號畫得圓滿一些。,作為一個讀者,我當然希望梁老師保持創作貢獻更多的作品,但作為梁老師的朋友,我又希望他不再記錄人間故事,可以安靜地健康地生活。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