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中國歷史的體溫》:用開闊之地承載歷史的重量

20

春天是讀書天,風從陽台拐個彎吹進室內,與身體髮膚接觸的瞬間,涼中帶暖,且攜帶了春草與春樹的氣味,令人心曠神怡,要不“春風拂面”這4個字,怎會常被用來形容愉悅與舒服?,讀的是散文家穆濤先生所著《中國歷史的體溫》。內容風格明顯是“大散文”,但字里行間時而蹦出一兩句“俏皮話”,又在提示讀者,這是拐過彎的表達方式,如春風過陽台,消弱了速度,增加了溫度與氣味,在保證文本的嚴肅與學術價值不受損的同時,可以提高閱讀的趣味性。,這幾年讀歷史書,對“歷史的溫度”這一說法頗有共鳴,歷史如果是條長河的話,那麼用溫度作為度量衡,便會發現有的階段沸若岩漿,有的階段冷若冰霜,總之讓人感覺到舒適溫度的階段,不多且不長。《中國歷史的體溫》找到了評價中國歷史的關鍵詞——“體溫”,這是一個非常妥帖的角度,人類標準體溫約為37℃,某一段歷史如果能夠保持這一觸感溫度,想必也是現代人最想穿越回去的時代了吧。,《中國歷史的體溫》主要篇章以《漢書》《史記》為參考對象,對漢代的人與事進行了一番打量。閱讀這本書,對3個人有了更深的印象。其一是董仲舒,漢武帝劉徹與他,以通信的方式三問三答,“天人三策”的過程中,兩人相互試探、彼此尊重,董仲舒深諳“直言有諱”的職場情商,與上司進行了一場高質量對話。作者穆濤在寫作相關章節時,曾尋訪位於西安城北策村的董仲舒墓,古今兩位讀書人在此有了一次無形的交集,穆濤用本書罕見的大段感性文字表達了對董仲舒的看法。,其二是劉濞,劉邦在冊封他這位侄子時,忍不住說了一句“一看你就天生帶着謀反的小樣兒”(“若狀有反相”——《史記·吳王濞列傳》),穆濤也在書中寫到“劉濞不太具備一個政治人物的基本素質,性格外露,腦子不夠清醒,執拗任性,甚至還有點一根筋”,但傻人有蠻勁,劉濞在封地仗着銅礦與海鹽資源,大肆偷鑄銅錢、生產海鹽,把自己和吳國老百姓的小日子搞得有聲有色。劉濞的一生是被懷疑的一生,他後來發動“七國之亂”,更像是賭氣行為,但確實這個人志大才疏,劉邦對他的懷疑與鄙視,是正確的。,其三是劉邦,劉邦的故事有許多,但他為老父親劉煓所做的一件事,還是足見其性格特徵。劉煓當了太上皇,還是悶悶不樂,劉邦問及原因,才知道父親是想念老家了——按穆濤的說法是,對“農家樂”生活念念不忘。於是劉邦在今天西安臨潼的東北方向,按照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的樣子,原樣複製了一個,後來被稱為“新豐”城邑,“家鄉父老搬過來后,不僅人,連犬羊雞鴨都走不錯家門”。,讀到穆濤對這些人與事的描寫,總是會忍俊不禁。有一種幽默是深藏不露的,它不見於詞句,也不顯露於“脫口秀”式的表達,而在於選擇的角度和敘述的方式。通過《中國歷史的體溫》中有關人物的描寫,可以觀察和感受到歷史人物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董仲舒的“文化人范兒”,劉濞的“歡樂喜劇人形象”,劉邦“可以說他沒文化,但他是個大孝子”……當歷史人物散發出“人味兒”,他們不但自身具備了溫度,也讓承載着他們故事的書頁有了溫度,如此,當讀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觸碰歷史的時候,便不會產生被燙到或冰到的感覺了。,《中國歷史的體溫》中除了寫到人,筆觸揮灑令人印象同樣深刻的,當屬對節氣與自然的描寫。作者用着迷般的寫法,去詮釋端午節為何是古代的“國家防疫日”,此章節信息量之大,以及寫作態度之端詳,讓這部分內容擁有一股攝人的儀式感,同樣,董仲舒對於雨雹形成的講解,融合了政治、文化、風水、地理等諸多要素,邏輯道理渾然天成,用網絡上流行的說法是,充滿了“科技與狠活”;對於“主氣與客氣”的解讀,開門見山,條理分明,主氣好理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便是主理一年四時的基本氣象,客氣便複雜了,方方面面,涉及到古代天文學範疇以及古代哲學的軸心地帶,中國人對天地細緻入微的觀察,均可在主氣與客氣那裡找到對應與落腳點……,《中國歷史的體溫》書名自帶分量與重量,但散文家書寫歷史,通常會用一片開闊之地來承載歷史的分量與重量,歷史學家可以用散文家的筆調來寫歷史,散文家自然也可以用歷史學家的口吻寫歷史,兩種身份的交叉與跨界,均會帶來閱讀感受的化學反應。《中國歷史的體溫》作為一本散文家之書,在讓人領略“大散文”之美的同時,更多值得探尋的,是藏於幽微細節之處對普遍規律與人性稟賦的洞察,那是作者與讀者建立聯繫的秘密通道。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