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一些小朋友跟我說,說什麼書什麼書是經典,可讀後往往大失所望,讀了大半天都讀不到值得劃線和摘抄的“金句”。或者看了某段“金句”被一本書吸引,可買來讀後發現,書中像這樣的金句太少,感覺被忽悠了。我知道,不少人都熱愛這種“金句驅動式”閱讀,我想說的是,這種功利式閱讀,不是汲取知識營養的好方法。尋章摘句生吞活剝碎片化的金句,不沉浸到整體內容,效率其實非常低,糟蹋了時間,也糟蹋了好書和閱讀。,“金句”往往是一長段材料鋪墊和紮實論證后的“飛躍性概括”。比如阿多諾說:在一個從眾的大眾社會中,偶像崇拜往往通過某種“偽個性化”的方式來操縱,並以此掩蓋了文化工業本身的標準化和同一性。這句話夠“金句”吧?但它不是孤立的,認真讀了前面的鋪墊與論證,這個結論才是順理成章的、有理論活性的。經歷了這個過程,“金句”才能進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讓你在寫作時自由調用,支撐你的輸出。否則,割裂了來源,只把這一句當金句摘抄下來,在筆記本上形成記憶假象,很快便會成為被遺忘的“死教條”。,劉擎教授也說過:我們傳統的學院派教育強調知識要有系統,要有完整的結構和邏輯關聯等等,而年輕人比較喜歡豐富而碎片化的知識和感受,所以他們喜歡“金句”。我覺得,一個比較閃光的句子,那都是在整體論述之後出現的,它是有上下文的。,不在知識的系統和整體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話,那種“金句”是無法“致知”的。社會學家安德魯·阿伯特區別了“知識”(knowledge)與“致知”(knowing),“知識”是“致知”的一個結果,重要的是“致知”過程。阿伯特批評說:大部分我教的學生認為,知道一些東西就是知道一個網址。他們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尋找”(finding)。對他們來說,“閱讀亞當·斯密”意味着尋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個句子。他們不明白,亞當·斯密其餘的句子都包含着論點和論據,他用這些論點和論據來產生並捍衛這些學生划重點的部分。對學生們來說,閱讀只不過是在網絡以外的地方瀏覽。它是一種過濾掉無關緊要的閑散部分,並找出真正重要事情的練習。他們實際上不相信思想,他們相信碎片化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斯密的理論不是一個論證,而是固定的內容。,阿伯特實際上批評的也是這種“金句驅動式”閱讀,一本書,只想要給總結出幾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關鍵結論”就行了,能讓我免除“閱讀那些閑散內容”之苦,多好啊。這種過濾和篩選,只要那些“碎片金句”,實際上根本沒有讀進、讀懂一本書,金句自然也沒有進入一個人可以自由調用的知識儲存。表面上讀了很多書,卻又大腦空空如也!,我一直覺得,“金句”不僅是作者辛苦論證的結果,不是某種靈光一閃,也是讀者沉浸到一本書中,輾轉反側辛苦跋涉后豁然開朗的一種閱讀報償。也就是說,“金句”不是作者餵養的產物,而有讀者的參与。進入作者的理論構境,沉浸於其邏輯中,讀通了,讀透了,讀到了作者的深層意涵,讀懂了邏輯關聯,讀到了與現實對應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惑,“金句”就出來了。一個真正沉澱到自己知識體系中的“金句”,必然在對話中包含自己的某種思考。我讀韋伯關於工具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的論述,之前一直沒讀出味道,但那段時間新聞中有很多“把人當成工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只看程序不顧人命”的事件,就悟到了工具對價值的碾壓,悟到了“由於他們的行動與結果之間有着很長的鏈條,他們的道德意識就會模糊從而導致道德盲視”的金句內涵。,閱讀是一種對話和生成,需要沉浸其中,“金句”是對沉浸閱讀的一種思想犒賞,而不是可以單獨抽出來的“精華”。那種抽出來的精華,沒頭沒腦地“上價值”,往往只是一種營銷策略。一位著名讀書人談到過“暢銷書三規律”:第一個,把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說法說一遍;第二,把剛剛的說法重複一遍,再舉一些例子;第三,再重複一遍進行總結,就成功了。那些關於某本書雞湯式、促銷式金句,多是為不讀書的人量身定做的,只不過是“把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說法說一遍”,只是你認同的、你熟悉並了解的道理,換了種說法,而已。,我讀書,是有“金句密集恐懼症”的,全是金句,哪受得了啊?金句是一大段論證后的“飛躍性概括”,是畫龍點睛的妙筆。全是金句,說明根本沒有論證和講道理,全是雞湯般的、迎合你的、巧言令色的結論。就像華而不實的PPT,充斥着“好聽卻空泛的漂亮詞”。更像某些假大空的評論,聽起來頭頭是道聲聲入耳,似乎金句連連,仔細琢磨,什麼內容都沒有,只有空洞的排比和膚淺的押韻。輿論場上充斥着這樣的騙子,遇到不懂的事,說一堆“漂亮話”就能糊弄過去,故弄玄虛,美其名曰妙語金句。,我也不喜歡那種“尋找標準答案”式讀書,如果把書的內容當成“可以抄的答案”,那還是應試思維,沒有什麼營養。好書在於能引發思考,在於那個論證過程帶來的思想激蕩,挑戰了某種常識,啟發了某種新思,帶來了某種智識。智識是什麼?如果說智力指向一種標準答案,智識則是一種“把答案變成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高級素養,能在新問題中把思考推向更高的觀念水位,邁向通透的智慧。,是的,越是好書,你越是無法從中得到“標準答案”,卻能產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幫你擺脫“無知的確定性”,挑戰大部分應試教育潛藏於你思維中的“天經地義”和“不證自明”,在經歷“多元的混亂性”之後,走向批判性思維之境界。,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中說:“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嗯,讀書絕不是功利的、速成的、熱鬧的、立竿見影的,但我也覺得,讀書又絕不會辜負你,享受了過程,沉澱了思考,總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滋養你。
04
2023.04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257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