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追溯“冰與火之地”的文化地圖

20

北歐,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北歐一般指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和冰島這五個國家,及其附屬領土法羅群島、格陵蘭島、奧蘭群島和斯瓦爾巴群島等。它們處於歐洲地理邊緣,彪悍的戰士卻曾經橫掃歐洲,它們的石雕藝術、青銅紋飾曾經引發貴族的追捧,北歐文化的精神氣候至今依然讓人着迷。,維京人,來自北方的戰狼,說到北歐文化,很多人可能會立刻想到維京人。維京人的傳奇,引人入勝。,新近出版的丹麥考古學家埃爾塞·羅斯達爾的《維京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一書,通過跨學科研究和國際合作、綜合性的考察,遍涉歷史學、文學、語言學、地名研究、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等領域。該書立足於翔實豐富的資料:與事件發生同時代或略晚的文字證據(包括盧恩碑文)、詩歌、地名或人名、考古發現(既包括人類活動的證據,也包含動植物的遺迹)、地形和氣候。書中涉及很多知識點,比如:來自格陵蘭島的农民是最早踏上美洲的歐洲人,12世紀的《定居之書》有其早期的人物故事;《原初編年史》等史料显示,斯堪的納維亞人一度被稱為“羅斯人”,基輔王國與維京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該書堪稱考古學視角的文化百科全書。,就歷史而言,最嘆為觀止的,是維京人的輝煌戰績。,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土地貧瘠、氣候惡劣,為了生存和財富,人們只能向海而生。部落首領經常組織青壯年在海上劫掠,後來發展成為動輒上百艘戰船遠征歐陸的大掃蕩。他們以北歐海盜之名著稱於世,橫行於波羅的海和大西洋的海面上,時而踏足大陸大肆洗劫。,1013年,丹麥的克努特家族建立起“北海大帝國”,版圖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英倫三島的大部分。8-11世紀是維京人的鼎盛時期。11世紀之後,面對日益強大的歐洲君主專制和城市中心化進程,北歐的酋長們無力維持其自治地位,落後的政治體系消弭了維京人的武力倚仗。同時,因為維京人的貿易不符合中世紀晚期興起的糧食、木材、橄欖油等大宗商品交易的趨勢,使得他們失去了原先的優勢。,關於維京人的書中,菲利普·帕克的《維京人的世界》是一部面向大眾的歷史敘事作品。該書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角度完整展示了8至15世紀的維京人歷史,回顧了維京人的起源,追隨維京人征服與消失的步伐,梳理了掠奪與定居、殖民與同化的過程。如果對戰鬥故事很感興趣,可以閱讀拉爾斯·布朗沃思的《維京傳奇》,該書副標題就叫“來自海上的戰狼”,展現熱血澎湃、跌宕起伏的戰鬥場景。,維京人的惡名烙印在文化記憶里,不過,這類看法是有所誇大的,維京人並不比同時代的其他民族更加暴力,他們只是戰鬥力更強大。維京人的到來,就像在一潭死水裡放入了鯰魚,舊的體制被摧毀,人民呼喚統一的領導、高效的政治秩序。在維京人肆虐的廢墟之上,崛起了中世紀西歐的四個大國,即英格蘭、法蘭西、神聖羅馬帝國和西西里王國。它們在妥協中喘息,在抗爭中奮起,經歷分裂與統一,脫胎與融合,在陣痛里求得新生。破壞的另一面是創造,北歐以它的方式參与了整個歐洲歷史的進程。,維京人的歷史文化植根於北歐這片廣袤嚴酷的土地之上,我們需要追溯源頭,才能更好理解維京人、理解北歐文化。,北歐神話,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埃達》和《薩迦》是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北歐文學經典。石琴娥、斯文夫婦翻譯過這兩部史詩,並在序言中對“埃達”與“薩迦”做了解釋以及文化價值的評價。,“埃達”一詞在古代斯堪的納維亞語里原義是“太姥姥”或“古老傳統”,後來轉化為“神的啟示”或“運用智慧”。公元9-13世紀,冰島行吟詩人把北歐各地民間傳唱的詩體歌謠記錄成文,敘述海盜和海盜生活,詩中出現的神祇無不是海盜形象。,“薩迦”源於古日耳曼語,本意“說”和“講”,即講故事的意思。公元13世紀左右,冰島人和挪威人用散文把過去敘述祖先英雄業績的口頭文學記載下來,其中包括了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與精神面貌,兼有人物傳記、家族譜系和地方誌的內容。,《埃達》和《薩迦》成形於中古時代,都是對北歐神話和英雄傳奇的記述,所以,北歐文化的真正源頭,是獨具一格的北歐神話。宇宙天地起初由巨人族統治,巨人滅絕後由神族統治,但是神族由於自相殘殺又遭天災終於走上滅絕之路,奧丁的後裔比如光明神和黑暗神相繼回到大地,然而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神族倖存者只能融入人類,一起進入新世界。,北歐神話也講述創世的奇迹、諸神的榮光,卻更着力於描述神力的有限、世界的毀滅。“諸神的黃昏”一詞就出自北歐神話,命運已經註定,諸神也無法挽回。這些神話包涵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初步萌發的平等觀念,以及人類勇於抗爭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北歐神話是古希臘、羅馬以外的西方神話源頭之一。僅以“北歐神話”冠名的譯著,就可以找到好幾本,而茅盾先生在1930年也寫過一部普及讀物《北歐神話ABC》。,奧丁身披金甲,手持永恆之矛,端坐黃金寶座,他的肩頭棲息着兩隻神鴉,象徵著“思想”和“記憶”,為他傳遞消息,他的腳下趴着兩條餓狼,象徵著“貪婪”和“慾念”,隨時待命出擊;雷神托爾手持魔錘,乘坐戰車巡邏樂園;豐饒神弗雷長相俊美,執掌生殖之責;守護神海姆達爾忠心耿耿,守護着樂園的出入口和彩虹橋;火神洛基是個惡棍,到處惹事生非;還有女武神、春天之神、天空之神等眾神祇。北歐神話屬於泛靈論信仰,山川水澤萬物有靈,巨人、精靈、妖物、亡魂和夢魘等等,與諸神和人類分享生活空間。,北歐神話影響深遠,也是很多文藝作品的靈感源泉:理查德·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女武士》等歌劇作品,素材就取自北歐神話;《冰與火之歌》中的凜冬就是北歐神話中的芬布爾之冬;托爾金的《魔戒》中,魔物、巫師、精靈、小矮人、霍比特人都有北歐神話人物的影子;漫威科幻動作電影《雷神》,更是講述了被放逐到地球的雷神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英雄的故事。,北歐神話,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進入了世界文化的軌道,而我們中國的學者、文化人士也把關注的視線投向了北歐。,北歐文化,架起交流的橋樑,1989年,馮至先生擔任中國北歐文學研究會會長,開場致辭:“本世紀初,遠在1908年,中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青年時在兩篇介紹西方文化和文學的論文里就談到過基爾克郭爾憤世嫉俗的思想、易卜生的戲劇《國民公敵》、勃蘭兌斯的《俄國印象記》……1911年,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兼詩人陳寅恪在挪威養病,拜謁易卜生和卜約生的墳墓,曾寫詩兩首,頌揚他們的文學成就,描述他們墓前的情景。在80年前,當中國人民對北歐還很生疏、很少了解的年代,中國已經有後來做出很大貢獻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在他們青年時跟北歐傑出的思想家、作家作精神上的接觸。”,馮至的這次講話,簡單地梳理了中國的北歐文學接受史線索。現代中國知識精英走向世界現代文明之時,很多人從北歐文化中汲取了營養。譬如,茅盾對北歐神話情有獨鍾,他的文學創作也有北歐色彩,其1930年的長篇小說《虹》的女主角梅行素是一位“中國娜拉”,她在精神上自己掌握命運,勇往直前不回頭。女性問題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中心議題之一,圍繞“娜拉的出走”有過激烈的大討論,並隨之產生了很多文學經典作品,巴金的《家》中,琴手裡拿着的書就是《玩偶之家》。,除了易卜生的戲劇,以及馮至談到的基爾克郭爾的哲學、勃蘭兌斯的文藝批評之外,對我國文化影響較大的還有安徒生童話。安徒生童話的漢譯高潮,也是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林蘭、趙景深、徐調孚、顧均正等人都是有名的譯家。評論界有種說法,“中國現代概念的兒童文學誕生於譯介外國兒童文學的熱潮中”(韋葦,《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安徒生的東漸,標志著中國兒童文學從譯介到創作到理論的全方位展開。今天,還有哪个中國孩子是不讀安徒生的嗎?,北歐當代文學,在中國也有很多讀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得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之時,中國讀者倍感喜悅,因為在此之前,翻譯家已經在傳播特朗斯特羅姆的傑出詩藝。《一個叫歐維的男人》《熊鎮》《魚沒有腳》等北歐當代小說,暢銷中國,好評如潮。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其作品《野草莓》《呼喊與細語》等都是影史不朽的經典。,北歐的生活觀念帶動世界潮流。《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是一本有趣的小書:攔錯了巴士,不好意思不上車;不想碰到鄰居;逛商場時不想被導購跟隨;下班看見同事在前面走,悄悄地換條路……也許,我們都是一個“芬蘭人”。誠如作家曾焱冰《生活,樸素且散發光芒》的書名和主旨所傳遞的,那些既有煙火氣又充滿藝術感的北歐家居,讓我們感受到簡約的審美趣味,還有優雅的、安寧的、自足的、關注內心的生活主張。,我們現在討論北歐文化,強調它超越地理範圍的文化意義,在全世界吸納、融匯、打造共享文化空間的能力。作為泱泱大國,中國有着海納百川的胸懷來面對異質文化及其資源,我們也能運用“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膽魄和見識,积極下好世界文化這盤大棋。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