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新中式美學成為文化消費驅動力

20

盤扣、慈杯與寺廟游,看上去似乎彼此不沾邊,卻不約而同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全因國潮蔚然成風,無論在文化上抑或商業上,業已進入主流視野,新中式美學儼然成為一種顯學。,新中式的原點,來自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迷戀與熱愛,又因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獨到理解與大膽想象,使得國潮頻頻出圈、乃至飄洋過海,掀起一場席捲全球的東方美學新浪潮。,新中式美學是傳統美學的當代重構,新中式美學到底是什麼?因其涵蓋服飾、家居、建築、飲食等極之廣泛的應用領域,定義顯得各由其說。,淘寶在近兩年的《春夏流行趨勢報告》中,都將“新中式”單獨列為重要的潮流指向標,其核心在於圍繞東方要素展開現代設計,最簡明的一項解釋便是盤扣的拆解與再融合。盤扣作為古老中國結的一種形態,以細條布料摺疊、盤繞、縫製而成,其應用可追溯至宋代。江西德安縣周氏墓出土的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羅衫,便以盤扣系紐,是最早期的織物紐襻應用之一。,徐匯漕河涇的“盤扣製作技藝”早已是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將此工藝由旗袍或馬褂的手作中剝離出去,混搭不同款式與版型的現代服飾,其中除了發揮盤扣固定衣襟的原有作用外,更成為一種設計的活眼、態度的表達。細品之下,這種不顯山露水、卻又難以被忽視的態度傳遞,與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認定高度吻合:個性鮮明、與眾不同,憑藉中式美學中一以貫之的手作與匠心,對西方社會的流水線文明發起反思。,盤扣如此,雲肩、斜襟、水墨、龍鳳、太極等大量東方符號的借鑒運用亦如此,新中式美學於舊有要素的平移、變形與重組中脫胎成型,但其演進的規律與宗旨在於去繁取簡,在複雜的成套規制或禮儀中,提煉歸納出符合現有習慣與日常經驗的美學表達。最最挑人的傳統旗袍經改良后,常嫁接於各色裙裝或禮服,完美適配宴會、通勤、逛街等各種可庄可閑的場合,真正成為國民女性穿搭,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必須指出的是,新中式美學的普適化、現象化與商業化,離不開年輕一代的力量,這些變革大都由年輕人發起,體現着當代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想象與發揮。正如《中國奇譚》開篇即巔峰之《小妖怪的夏天》,在借道西遊記的故事路徑下,徐徐展開中國風的畫軸,猛然間卻發覺講的是一隻社畜小豬的故事。無論是惱怒於下屬教他做事的熊教頭、還是叮囑多喝水心疼兒子熬夜到頭禿的豬媽媽,都是當代年輕人基於自身感受、而對西遊故事進行的重構。當然故事無論如何翻新,傳達的總是懲惡揚善這些中國文化中最為根本的道理。,可見,從外表的呈現到內里的立意及敘事,新中式美學在各個領域都創建出了自己的審美系統。這些審美既帶着歷史的源遠流長、又帶着當代的面貌一新。這是中式美學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時代必然。,新中式美學帶來禪意的文化消費,新中式美學的靈感火花,由年輕人點燃,當它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后,相對應的文化消費亦風靡一時。好比新中式服裝與國風攝影、漢服出遊、圍爐煮茶、古城文旅等諸多場景便連結了起來。,這段時間以來,寺廟游屢上熱搜,多個旅遊平台都“爆料”寺廟相關景區預訂量數倍增長,而其中90后與00后遊客佔比近半。,若認真思考寺廟游的持續出圈,必會感嘆:我佛若要潮起來,真正是以一當百。一方面,寺廟除了一花一世界的大好美景,亦有諸多活潑生動的形式去連結現實、弘揚傳統文化中佛教的當代價值。例如“頂流”南京雞鳴寺便開設了國學班、法律諮詢室及心理諮詢室,年輕人在祈福之餘,更可就生活中的困惑與煩惱,獲得心靈的引導、情緒的撫慰,此刻的“求佛”也就比遙聽鐘聲更具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寺廟文創橫空出世,款款暗藏禪機、招招點中當代年輕人的穴道。杭州法喜寺的帆布袋,印有“我佛盡該喜歡你”“工資獎金木牢牢”等佛系文案,江浙滬一帶的青年似乎該人手一隻。而同在杭州的永福寺推出了“慈杯”咖啡、遠在北京的潭柘寺推出了“加福”咖啡,寺廟咖啡一舉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這便引申出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例子:咖啡的新中式運動。由“鴛鴦”開始,茶咖融合在形式上的探索便從未停止。這種東西方國飲的合一,並非簡單疊加,而是在新材料、新工藝支撐下的新味道。直至今日,“鴛鴦”已迭代為由茉莉花茶、烏龍茶等混合而成的“中式咖啡”,而其背後為舶來的咖啡文化所賦予的中國精神,亦在不斷進化。“慈杯”已由寺廟走向專業連鎖,其品牌文化便是禪意和佛系,同時關注社區及可持續發展。走進“慈杯”,點一杯名為“滌煩”的美式、或是“我非我”的生椰拿鐵,望一眼笑而打坐加非小和尚,想必能品出寧靜且冥想的片刻。,值得一提的還有被活化的南宋古法糕點。有浦江人氏取法吳越飲食文化活化石之《吳氏中饋錄》,將數百年歷史中的綠豆糕、小茶菓、太史餅等復刻出來。傳承古法之餘,亦對照仙華山、書畫之鄉、巨峰葡萄等六大當地標誌性人文自然景觀,重塑吳氏糕點的模樣,加之低糖化的改良,令看饞《甄嬛傳》《夢華錄》的眾人得以飽了口福。,同樣標榜低糖、低脂、低卡路里的新中式茶館,已成為00后養生社交的首選。除了看神仙顏值的茶藝師憑藉手沖咖啡的工藝泡沖茶湯,更可與三五知己圍坐在小院天井裡,任炭火慢煮香茶,一邊烤上橘子與紅薯,一邊天南地北地閑談。,但凡體驗過了,就不難發覺,新中式美學帶來的文化消費與處世態度,講求的是禪意的平衡,無論是新與舊之間、動與靜之間、內與外之間、抑或是東方與西方之間。,新中式美學是文化共同體的引領,回過頭來看中國風在世界的流傳,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Chinoiserie風潮。那些傳教士自東方帶入歐洲的各種奇珍異寶,依附着五光十色的傳奇故事,為西方所狂熱追逐,但根本上是滿足他們對東方主義的獵奇心理。,這種過往的獵奇,在如今頻繁的國際交流中,轉向了一種對營造文化共同體的期待與自覺。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當下獨佔一片天地的JK服,亦演變出新中式JK這一分支。原本的均衡褶子為漢服馬面裙的四邊形褶皺所替代,華美的海水江崖紋亦綉上了裙擺。,此般“中為洋用”,在近年的巴黎時裝周等國際主流秀場上,已成定式,而穿中國衣、喝中國茶、看中國劇、學中國話,已成為世界向上青年的標準動作。據中國外文局統計,“孔子”“功夫”“春節”等一大批傳統中國詞彙,已由英文翻譯還原為漢語拼音,直接活躍在西方語系中,而“一帶一路”“中國夢”“高鐵”“支付寶”等一批時代新詞,也已獲得了世界範圍的高度認同,成為世界年輕一代交流的共通話語。,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式美學的引領性,無疑在當代世界文明有了一種全新的定義與地位,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科技、體育、藝術等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同步顯著提高,再加之中國年輕一代的網絡媒體運用能力日趨成熟,跨文化傳播能力大幅提升,也使得新中式美學所承載的新時代中國故事,有了更多的人聽得到、願意聽、聽得懂。,在不久前結束的中法歐三方會晤中,中方所倡導的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再次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如何做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五千年中華文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給出了開放、包容且充滿自信的全新答案。,作者:花暉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