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江寧路:從觀渡廬到美琪大戲院

20

戈登路始築於1900年,它南起南京西路,北至蘇州河江寧路橋,1943年改名江寧路至今。這條路見證了歷史上許多風雲往事。,1,1911年歲末,位於戈登路(現江寧路)、愛文義路(現北京西路)口西北側的觀渡廬內,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正端坐屋內與來客們專心籌劃着一件大事。他就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學家、外交家伍廷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同年11月上海光復不久后,清廷迫於各方壓力,開啟“南北議和”。當時,作為南方全權代表的伍廷芳的住所“觀渡廬”賓客雲集。,據1911年12月21日《時報》報道:“今日六國領事於十一時先往戈登路(英商)李德立家謁(北方全權代表)唐紹儀,隨赴愛文義路觀渡廬見伍廷芳遞交各國意見書”;又據王志鮮、段煉編著《孫中山上海史跡尋蹤》一書中所述:“1911年12月25日下午孫中山先生曾來到觀渡廬與伍廷芳進行會談,在座的還有革命黨人黃興。”,與此同時,在距離觀渡廬不遠的戈登路7號(該舊址現已不存)內,住着民族實業家龐青城。早在1906年,他便與孫中山相識並加入了同盟會,由此開始投身革命,而他的戈登路住所更是成了同盟會的一處秘密聯絡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龐青城毀家紓難,捐出巨資幫助革命黨人組織敢死隊,攻打上海江南製造局、杭州軍械局和浙江巡撫署。時人曾贊其曰:“(龐)青城以富家翁生長於華屋之里,始則從事社會事業,繼則投身革命團體,不惜毀家以促成共和之新國焉,可謂人傑矣。”,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伍廷芳與龐青城分別被委任為司法總長與實業部商政司司長。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伍、龐二人均辭去職務並在之後繼續支持革命事業。1916年9月底,孫中山先生再次親臨戈登路,在位於該路與康腦脫路(現康定路)東北側的徐園內慰問“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全體成員。,2,1928年4月15日上午,在位於觀渡廬東南側的望德里(該舊址現已不存)內,羅亦農剛與鄧小平談完工作,由於叛徒的告密,租界巡捕隨即從前門闖了進來。,據鄧小平後來回憶:“我去和羅亦農接頭。辦完事,我剛從後門出去,前門巡捕就進來,羅亦農被捕。我出門后看見前門特科一個扮成擦鞋子的,用手悄悄一指,就知道出事了,就差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張曉棟著《紅色弄堂》),羅亦農被捕后被引渡到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4月21日慷慨就義,年僅26歲。,面對當時上海日益嚴峻複雜的鬥爭環境,如何保護好黨成立后留存下的各類歷史文檔被提上議事日程。1930年,依照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意見,中共中央決定專門成立文件保管處,並選址在戈登路恆吉里(現江寧路673弄10號)的一幢石庫門房子內。當時稱呼這裏為“中共中央閱文處”或“中央文庫”。,出於安全考慮,作為中共中央閱文處負責人的張紀恩,在承租與使用這幢石庫門時也是動足了一番腦筋。,張紀恩以他父親的名義租下這幢石庫門樓房,對外稱自己是“小開”,來上海求學居住於此。張紀恩夫婦住在樓下,樓上的廂房布置成一個單人房間,表面看起來是普通卧室,實際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和閱批文件的地方。樓上其他房客都是通過登報招租來的,租給不相識的人,以便搜查時可以推脫。(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編《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史跡》),1931年4月,留存於此的多箱文檔被迫轉移。同年6月,這處秘密機關又引來了租界巡捕的搜查,張紀恩夫婦因此被捕。所幸夫婦倆依靠着事先準備好的口供從容應對,沒有暴露身份,才得以先後出獄並繼續為黨工作。,3,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上海各界反對日寇侵略的浪潮風起雲涌。在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以愛國師生為基礎的進步組織——中教聯誼社於1937年底在戈登路702弄11號(現江寧路702弄11號)文化中學內成立。該組織成立后以筆為劍、以墨為鋒,通過創辦進步書刊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教育並鼓勵廣大青年积極投身抗戰洪流。1941年文化中學搬遷后,中教聯誼社也隨之解散,其成員中有一部分在離滬后前往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位於現江寧路南端南京西路1081弄內的梅龍鎮酒家,在20世紀40年代也是中共地下黨與文藝界進步人士時常聚會的地方。作為酒店經理的吳湄,不僅在當時的上海文藝界頗具名望,還是一位愛國社會活動家。在她的幫助與掩護下,周揚、夏衍、田漢、於玲、洪深、趙朴初等經常來梅龍鎮酒家秘密商談革命工作。1947年,梅龍鎮酒家還曾見證“越劇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范瑞娟、筱丹桂、傅全香、徐天紅、吳小樓、張桂鳳的“義結金蘭”。,20世紀40年代中在江寧路留下印記的還有宋慶齡女士。1946年1月13日,為悼念昆明“一二·一”慘案中殉難的烈士,在位於江寧路、安遠路西北角的玉佛寺舉行了盛大的公祭活動。宋慶齡等7人組成主祭團。,同年4月8日,參加國共和談的王若飛、秦邦憲等中共代表,以及剛被國民黨釋放的恭弘=叶 恭弘挺將軍,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故障不幸遇難。4月30日上午,宋慶齡出席在玉佛寺召開的上海各界人士追悼“四·八”烈士大會。(王志鮮、段煉編著《宋慶齡上海史跡尋蹤》),新中國成立后,紅色故事繼續以嶄新的形式在江寧路上演着。,1964年,在位於江寧路、奉賢路東北角的美琪大戲院內,由上海人民滬劇團排演的滬劇《蘆盪火種》在這裏創下連演300餘場的奇迹。該劇以抗戰為背景,講述了郭建光等18名留在沙家浜養傷的新四軍傷病員,同以“春來茶館”老闆娘身份為掩護的地下黨員阿慶嫂及當地群眾一起,與胡傳奎、刁德一的“忠義救國軍”進行機智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後來,該劇被改編為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以《智斗》為代表的一批經典唱段傳唱全國。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