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以電影為媒,獻縷心香

20

今年初春,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第一次作為主人公被搬上銀幕。這是一個講述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熱血故事,亦是今天的復旦人在建校118年之際獻給母校的一封情書。,電影《望道》不僅再現了以陳望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望真理、守大道的故事,還集中刻畫了“五四”一代的形象,很多內容和歷史人物是首次在中國電影銀幕上呈現。而對於復旦人來說,這部電影的創製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上影集團的中文系校友徐春萍是電影的監製,渤海華美的應用力學系校友盧長祺是聯合出品人,上海銀行的國政系校友朱健是戰略合作夥伴,復旦大學的國政系校友蔣昌建首次“觸電”,在影片中飾演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唯信仰和熱愛不可辜負”,影片主題里蘊含着濃濃的復旦基因,這也是復旦校園文化歷經迭代而持續繁榮的精神內核,更是百年人文教育所積澱的理想主義傳統在復旦人身上的投射。,一,復旦大學校史上大師輩出,不少學術耆宿、名教授均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且做過貢獻,如王蘧常、朱東潤之於書法,洪深之於戲劇,伍蠡甫之於繪畫,趙景深之於戲曲……歷屆校友中於右任(書法),徐悲鴻(美術),水華、舒適(電影),馬彥祥(話劇),陳鐸(電視),梁曉聲(劇作家)亦各有高超的藝術造詣。改革開放伊始的復旦大學很早就意識到,要傳承“歌詩習禮”的美育傳統,並非旨在培養藝術名家,而是要努力構建新時代健全而豐滿的個體,通過公共藝術教育讓莘莘學子在實踐中接受真善美的藝術熏陶,推進學生美育素質的整體提高。,1987年5月,復旦大學成立了院系級公共藝術教育機構——藝術教研室(后易名為復旦藝教中心)。老校長蘇步青、謝希德先後聘請謝晉、程十發、譚冰若、司徒漢與譚盾為兼職顧問教授,充實專業師資力量。“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藝術教研室的老師們积極調研、備課,緊鑼密鼓地開展了藝術理論、審美鑒賞、技能實踐三大類課程建設,陸續開設當代電影美學、中外音樂審美、中西美術、審美教育導論、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等多門公共藝術課,深受學子歡迎。在綜合性大學中,復旦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電影課程的高校之一。,學生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學校派出一些德藝兼備的師資,分別到校話劇團、影視評論協會、合唱團、書畫社、民樂隊等學生社團擔任指導老師,協助舉辦每年一度的全校學生歌會、劇社創排新劇、大學生電影節等學生藝術活動。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復旦校園,有一道道迷人的文化風景線。其中,成立於1981年的影視評論協會由中文系學生創辦,舉辦了許多有意思的活動。如1987年,參与上海第一屆大學生電影節,協會開始形成機制完善、專業獨立的影評力量;1989年主辦奧斯卡專題影展,電影《黃河謠》的首映式讓人印象深刻。,二,曾記得,相輝堂的電影首映式、大草坪的詩歌朗誦會、“3108講座”和“大家沙龍”的話劇,被稱為20世紀80年代的“復旦之光”。復旦大學的校園文化所展現的開放、包容和先鋒姿態,在上海高校中都獨具影響力。在復旦人和電影的淵源中,電影首映式不能不提。,電影首映式興盛於復旦大學,有兩個原因:一是得益於復旦大學深厚的學術氛圍。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藝術教研室和中文系推出了中外電影簡史、影視鑒賞與評論、電影美學等課程,伴隨着第五代導演興起的中國電影新浪潮,復旦校園對於潮流的感知是敏銳的;二是來源於高校特有的場域功能。在沒有豆瓣評分的年代,大學是許多新銳電影導演的嚮往之地,他們都想讓自己的新作走進校園接受進入市場前的檢閱,大學生代表着當時最挑剔的眼光和最獨立的批評。,1988年,首執導棒的張藝謀帶着《紅高粱》赴柏林參加電影節前夕,走進了復旦大學。相輝堂試映完畢,當時尚不知名的張藝謀被同學們高高抬起,和着一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夜幕下的校園遊行氣氛熱烈。彼時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是日後崛起的第五代導演的大本營,他們以銳意創新的姿態引領了中國電影的西部片創作熱潮。,我至今記得1991年的深秋,電視劇《圍城》在復旦大學引發轟動。《圍城》連映三天,學生們差點把文科大樓電化教室的門擠破。當時筆者正在復旦大學主持電影評論協會,在上影廠的支持下和黃蜀芹導演有了初次交集。記得第一次見到黃蜀芹時,剛拍完《圍城》的她十分疲憊,因右小腿粉碎性骨折而坐在輪椅上。儘管影片未映先熱,已經在圈內獲得好評,但黃蜀芹十分低調,再三叮囑大家不要期待過高,要學生多提意見、少表揚。她給我寫了一張條子,讓我到上影廠去借調樣片。11月5日開始,《圍城》的放映持續了三天,每晚4集的節奏點燃着學子的熱情,電化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3小時放映過程中,全場的笑聲和歡呼響起無數次,回想起來,那種場景不像是觀看電視,更像是參加演唱會。,幾天後,我邀請黃蜀芹來學校做講座。她不顧醫生反對,坐着輪椅在3108教室的講台上與學生們交流了兩個多小時。有位同學請黃導對《圍城》作自我評價時,她平靜地表示:“現在大家看到的《圍城》是我所能理解和表達的,我很幸運,但它絕對不是高峰,相信今後也許有人會比我改編得更好,這些人也許就在你們當中……”這面對面的交流,直接而樸素。,三,在所有有關復旦大學的電影記憶閃回中,校友影展的策劃和舉辦亦是一抹亮色。今天看來,它實際上是嘗試開創了當時上海高校最具特色的電影節。依託學校支持、老師指導和學生組織的模式,1988年和1991年連續舉辦兩屆的校友影展,融學術性和紀念性為一體。,所謂校友影展,即把復旦校友參与編劇、導演和表演等主要創製環節的影視作品進行集中展映。20世紀80年代中國影壇風起雲涌,以復旦大學中文係為代表的文科學生時常活躍在第四代乃至第五代中國電影導演作品的創作一線。1988年初冬,在幾無資料的困難條件下,師生們走訪各系、查詢校史室、調動各種關係收集信息,如期在校門兩側的中心宣傳廊辦起了“歷屆校友影視回顧展”,由海報、照片和文字組成的“大展”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展者,引來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首屆校友影展還放映了《盜馬賊》《神奇的土地》《肖爾布拉克》等6部影片,特邀中文系校友張銳(《盜馬賊》編劇)赴校園作報告……,幾十年過去了,復旦同窗聚首時總還會聊起校友影展。我們有些許遺憾,兩屆校友影展舉辦時,我們都想把梁曉聲請回來開講座,復旦校友中,在文學和影視領域耕耘最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可惜未能如願;我們也滿懷期待,每每聽聞復旦學子創作電影的消息,影視評論協會的師生們總會在微信群里熱議。例如,在電影《望道》上映之前,93級外文系校友陳傑編劇、執導的兒童電影《暑期何漫漫》已在全國公映。,短視頻時代來臨的當下,校友影展已無法窮盡復旦學子的影像,也無法定義電影的內涵和外延,但對於母校而言,它的意義依然存在:校友影展沒有明星、不設紅毯,不是電影節,它只代表一種關注。是電影以復旦人為名義的傳播,體現榮譽感的身份認同。校友影展沒有競爭、不設獎項,更不是名利場。它只是一種回眸。所謂“桃李滿園競芳菲,銀幕相聚報春暉”,它是復旦人以電影為媒,獻給母校的一縷心香。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