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數融時代博物館“進階”,更新思維比擁抱技術更重要

20

不久前,國際博物館協會官宣的“博物館新定義”在全球博物館界引起廣泛關注。這是時隔15年、繼2007年之後博物館定義經歷的修改,由來自世界各地126個國家委員會的數百名博物館專業人士歷時18個月投票產生,足以可見近年來博物館界正在經歷的變革之深刻。其中,“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等,都是第一次賦予博物館的闡釋。在這些方面,借力数字技術大有可為。,的確,今天的博物館非但無法拒絕“数字化生存”,更在积極擁抱技術創新:一方面,数字化影像頻頻為實體展所應用,為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震撼力;另一方面,雲展覽異軍突起,漸與實體展平分秋色,成為博物館知識共享的重要平台。,不過,眼下討論數融時代博物館的“進階”之路,與其關注怎樣玩轉高能技術,不如琢磨如何更新策展思維。,“上雲”成為標配,一套獨屬於雲展覽的“語法”正在生成,数字展示手段漸成當下博物館實體展的“標配”。高科技展示手段的引用,給實體展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参觀展覽越來越有趣,與文物的距離越來越近。,最近,故宮博物院“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特展,“還原”了紫禁城中一處特殊的書房——位於養性殿西暖閣的“香雪”。其中書房意境的營造,正得益於裸眼3D、體感交互投影等技術提供的沉浸式空間感受。步入上海博物館“塔拉薩:海洋文明與希臘藝術”特展展廳,巨大的沉浸式地中海海景率先為觀眾開啟一場心靈治癒之旅。有了裸眼3D技術的加持,只見海浪從牆面延伸至腳邊,人們彷彿在海邊踏浪嬉戲。前段時間亮相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的“雕畫漢韻——尋找漢夢之旅”展,更徹徹底底是一個数字展。提取鄭州新密出土的部分精品漢代壁畫、畫像石內元素進行複製展示或多樣化再創作,這個展覽以現代科技手段將“石頭上的史詩”之強大生命力以另一種形式生動呈現。,與此同時,業內越來越認同,缺乏雲展覽的博物館是不完整的。眼下,不僅幾乎所有的重量級實體展都已“上雲”,專為虛擬世界而生的雲展覽還在生成一套獨屬於自身的“語法”,促使“雲策展”成為大勢所趨。,去年,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的“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雲展覽”,以對“雲展覽”概念的拓展而“出圈”。彙集32家博物館千餘件作品的這個展覽,完成在物理空間內不可能達成的“相聚”之餘,更努力創造基於新媒體的策展、觀展模式,打通雲策展、觀眾調研、線上互動等環節。中國絲綢博物館今年發起的“SROM絲綢之路雲上策展大賽”,更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這個大賽以中國絲綢之路数字博物館這一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覽”“数字知識”“雲上策展”等功能於一體的共享平台作為載體,邀請人們自主選擇國內外40餘家絲綢之路聯盟博物館的珍貴数字藏品,形成雲端展示方案,完成從搭建場館、挑選展具到布置展台、渲染展示環境等一系列“雲策展”流程。最終的獲獎策展作品如《凝視東方:從另一個視角看絲路》《四時輪轉:外輸內融的絲路食器之道》,拓寬着人們對於絲綢之路的認知視野,也探索着博物館数字合作的全新模式。,層出不窮的高能技術,對於博物館的賦能可謂日新月異。諸如透明OLED、實景三維技術等一連串新技術前段時間於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的亮相,無不給作為博物館未來的文化供給帶來無邊想象。,面對未來心中有“數”,博物館的数字化轉型方能突破固有思維,数字技術應用於博物館,不是目的,而是傳播、利用的手段。如何拿來,怎樣借力,業內應有審慎的判斷與主動的思考。数字化浪潮來襲,其實更多地是在衝擊博物館的某些固有思維。而當面對未來,心中有“數”方能致遠。,在實體展中,数字展示部分的出現不是單純的加法,而意味着展覽展示結構的變化,離不開頂層設計時的通盤考慮、融會貫通。它所呼喚的變化應該是乘法級別的。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祁慶國就指出,傳統實體展是實物展品、說明牌和展板的組合,而引入数字手段的實體展,無論審美還是敘事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並且,数字展項往往呈現出開放式發展過程。當它被安放在展廳不是完結,而是需要觀眾參与,展覽開幕才可謂創作的開始。這樣一套全新策展邏輯,蘊含着廣闊的創新空間。,思維更新,也同樣適用於雲展覽。雲展覽就該與實體展拉開距離,對此,業內已達成共識。在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同樂看來,實體展注重視覺經驗,而雲展覽是想象實驗。後者的可能性在於,這個空間本身即具有表演性,既可以以虛實結合構建一個進行時態、隨時變化的展覽,也可以以寫意表達構建一個一反線下常態的展覽。而拋開時空限制,又在展品的選擇上,令排列組合的方式呈幾何級增長,並且每個人都或許能為此貢獻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之所以需要擁抱数字技術,不在於技術崇拜,而在於這與博物館發展過程中的自身需求息息相關。数字展示營造的沉浸式體驗,正可呼應博物館日益注重與大眾的連接這一新變化,極大地提升博物館美育的可及性;雲策展的個性化甚至獨一無二性,則或將衍生出相當多元的展覽視角和觀點,盡展博物館的包容性。,事實上,儘管数字技術今天之於博物館的滲透幾乎無孔不入,然其應用現狀未必盡如人意。一方面,数字技術在不少博物館中存在着過度使用、喧賓奪主的嫌疑。技術帶來的炫酷夠了,沉浸足了,內容卻不免蒼白,審美仍有待提高。對此,難怪有資深文博專家直言:“博物館不是遊樂場,活起來不等於玩起來!”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文博故事的数字講述,停留在聲音、畫面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動態集合圖解上,談不上與內容深度契合,更彰顯不出数字手段之所以用來這裏講述這個文博故事的獨特性。,在業內看來,数字技術意味着一種新的看待世界、表達看法的方式。也因而,怎樣以数字方式更好地解讀文物、歷史、藝術等知識,對於博物館來說是全新的挑戰。這種理念必定需要隨展覽實踐而不斷提升、完善。在此過程中,博物館不斷靠近理想中的新定義,也不斷髮揮社會價值,釋放着美育的漣漪。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