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靈魂食譜”給美食寫作帶來什麼

20

疫情期間沒法出京旅行的日子里,對遠方的嚮往和思念,往往是在每個特定時節時,對着自家廚房乏善可陳的食材和自己平平無奇的廚藝,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上海街頭的青團店又開始排隊了吧?”“舟山皮皮蝦要成熟了”“又到了雲南吃菌子的時節了,飯後再來點香水小菠蘿也是極好的”。,即使在物流如此便捷的當下,食物與地域的勾連感仍不減反增,而且愈發成了地域的代名詞。或許,對某一地域美食的最高褒獎就是:你提到那個地名,想起的並非是一種烹飪繁複的菜式,而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食材名稱。同樣,一提到某個食材,一幅屬於遠方山水的雋永畫面也會在你眼前徐徐浮現。,今天,我們談論美食,開始喜歡刪繁就簡,回歸最樸素、簡潔的“公式”。,最近我讀到了幾本不錯的美食書籍,例如《魚米之鄉: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中國人超會吃》,寫作都包含一個共性:作者不厭其煩地列了一道道詳細的食譜,像探秘一般,把每個質樸食材內在的學問都刨根問底梳理了一遍。,相較於以往美食專欄作家或高冷或深情的“私人敘事”,這種紮根於民間菜市場、尋常百姓餐桌的“食譜式”書寫,似乎顯得很可愛,又很有味。樸實一點形容,這些書頁里的美食,不是“炫耀”給讀者看的,而是真正讓你們“下飯”的。,《中國人超會吃》這本書,是作家王愷、媒體人戴小蠻和攝影師劉小柱在內的創作團隊,用了3年多的時間,親赴上海、成都、揚州等城市,一頭扎進街頭巷尾,遍訪高級餐廳、人氣小館、烹飪名師,而呈現出來的“土著”生活現場。,《中國人超會吃》的分類很“直白”——從 “菜、肉、魚、禽、豆、米、面”等七大類食物出發,全書有中國人的飯桌觀察,有55道食譜,還描繪了六地的市集萬象。,很多食材或許是全國各地餐桌上的“公約數”,但是窺視不同地方的人究竟怎麼吃,怎麼做才好吃,顯然更有意思。,比如中國人喜愛的豆腐。按照加水量分,有豆腐腦、豆腐、豆腐乾;按發酵程度分,有初期毛豆腐、中期豆腐乳、後期臭豆腐。用豆腐做菜,你能烹飪出太多美食了:麻婆豆腐、大煮乾絲、熗炒豆乾、釀豆腐、八珍豆腐羹、蒸雙臭等。,有趣的是,閱讀中能感覺到,作者很在意一方水土培育的一方食材,也很直白地展現了某些地域對食材與烹飪方式近乎“執拗”的堅持。比如寫到麻婆豆腐時,提到在四川,大廚做麻婆豆腐一定是用牛肉而不是豬肉。“很多新編菜譜說,牛肉豬肉都可以,但四川人一定會反駁,要用牛肉”。取新鮮的牛肉剁成肉末,放在大鍋滾油里炸酥后再放豆腐。,作者提到,麻婆豆腐本是小店家常菜,火遍全國大概還是因為裏面蘊含着烹飪的基本道理:“簡單食材配合美味輔料,就能成就美味。”,化平常之物為絕佳美味,能充分彰顯中國人融在“吃”中的智慧。這或許亦是美食作家們偏愛展現“靈魂食譜”的原因之一。,英國姑娘扶霞·鄧洛普書寫的 《魚米之鄉: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則更是將食材、烹飪與地域之間的親密關係“鎖死”。,扶霞·鄧洛普早先為中國讀者熟知,是因為一本《魚翅與花椒》將川菜寫得何其生動、精準。扶霞對中國食物的態度向來是“來者不拒”,每一道食物於她而言,都是“東方食物叢林”的奇異冒險,扶霞樂在其中。而《魚米之鄉: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讓我們看到,扶霞寫雅緻的江南美食,一樣寫得細膩、勾人。,將近10年前,扶霞開啟中國江南之旅,第一站去了歷史悠久的美食之都揚州,被淮揚菜迷住了。接下來的幾年,她數次下江南,“徜徉在古城的街巷通衢,造訪路邊攤和富商舊宅,流連於各式各樣的后廚”。扶霞跟着當地的大廚與农民,出江河湖海捕魚蝦蟹貝,下村野田間挖筍和野菜。,《魚米之鄉: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頗為“實用”,書中收錄了150道經典江南菜食譜,108種常備配料,24種烹飪技法,這些食譜幾乎都由扶霞本人實踐過,“親測可行”。,這個可愛的英國姑娘,寫龍井蝦仁,先描繪了西湖邊茶山的清雅景緻,又很“實誠”地提到,在異國他鄉做這道菜的不易。“有一次,一位本地廚師為我做這道菜,用的是一兩個小時前他親手在龍井茶園中新摘的茶恭弘=叶 恭弘。”她寫到,淡水蝦的蝦仁,“脆嫩、絲滑與彈性口感無可挑剔”“我在家用的是海蝦,西方有很多專賣龍井茶的小店,找不到龍井茶的話,用其他綠茶代替也可以”。,在反覆實踐和書寫江南菜色的食譜過程中,扶霞再一次暴露了她“為愛發電”的本體屬性。把一個地域的食物寫得越美好,她對此地的愛意就暴露得越明顯。,“江南文化本來就是‘此地’二字的化身, 除了飲食崇尚清淡簡約,風景也雲山霧罩,詩愛寫意,畫偏水墨,各種去處曲徑通幽,江南雨陰柔纏綿。” 扶霞說,在中文里,“清淡” 既有淡然悠遠的味道,又包含清新舒適的心情,讓你的身體與情緒一道平靜下來。,看,這些興緻勃勃書寫“靈魂食譜”的作家們,可能又要帶來一次美食寫作圈的新熱潮了。熱衷於展現“靈魂食譜”的美食書籍,寫滿了對煙火人間樸素的愛意。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