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每逢佳節被催婚”:交流困境如何打破

20

一項調查显示,68.2%的受訪未婚青年都經歷過“催婚催戀”,80.6%的受訪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節走親訪友的壓力。面對催婚催戀,59.2%的受訪未婚青年會轉移話題和注意力,53.0%的受訪未婚青年會無論對方說啥都表示贊同。(2月10日《中國青年報》),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哪怕是父母親人也只有在過年才有更多聚會的機會。“每逢佳節被催婚”說到底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話語體系存在代溝,螺絲擰不進螺母。對年輕人所在的城市不夠熟悉,對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關心婚戀狀況成為父母親人與子女打交道的一種方式、一個話頭。,由於思想觀念不同,兩代人在婚戀問題上態度迥異。尚未進入婚戀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壓力,也有婚姻半徑擴大、婚戀競爭加劇的無奈;此外,講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價值觀一致性,讓“願意等待不願將就”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理性選擇。,父母親友的催婚催戀,既源於個體的老經驗、老辦法,也源於熟人圈子的影響。在焦慮的裹挾下,習慣拿“別人家的孩子”當參照物的中國式父母,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不願意子女“掉隊”的他們,渴望通過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戀來激勵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戀要趁早”。,進入婚戀既要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戀觀。父母親人習慣結果性評價,往往只在乎“有沒有”;年輕人卻在乎過程性評價,在意“好不好”。哪怕是剩男剩女,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在婚戀進入上的嘗試與努力;長輩們不僅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空間和過渡地帶。,“每逢佳節被催婚”的背後,隱伏着兩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輕人先入為主地斷定 “說了也不懂”“說了也白說”,放棄將自己的生活境況、感情遭際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姿態,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理解體諒子女的生活現狀。當雙方都能夠主動調試、积極溝通,“每逢佳節被催婚”才能夠變成良性互動的契機。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