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一位小伙子的煩心事上了熱搜,按理來說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那都是臉紅心跳,小鹿亂撞,而這位先生卻是嘔吐不止,這難道是對浪漫“過敏”了嗎?可別光顧着覺得這件事又離譜又好笑,這背後藏着的心理問題可不小,會出現這種癥狀,是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作怪”。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心境障礙科主任醫師、EMDR創傷心理治療師陳瑜表示,“迴避型人格確實是有可能會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和健康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影響。,什麼是“迴避型人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人格”,陳瑜介紹,所謂的“人格”,是一種穩定的、固有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某一件事情就能輕易使之改變的,“不過還是有一些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人格的變化,比如得了腦腫瘤,可能影響到了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人格改變。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在經過了長期心理治療,一些人格特徵發生了改變,不過也不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進一步而言,人格障礙就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明顯有異於正常,呈現出異常的行為、思維方式。人格障礙的產生對於患者本身的工作、學習、社交及人際關係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患者身邊人會感到痛苦,有的患者本人也會對此感到痛苦。”,迴避型人格是人格障礙中的一種,“按照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人格障礙分為了ABC三組, 其中C組中包含了強迫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和依戀型人格障礙。”陳瑜也闡述了為什麼我們經常用“迴避依戀型人格”這種說法,“這兩者有一些共同點,其癥狀的核心都表現為焦慮和恐懼,有的患者在迴避的同時,又表現出強烈的依戀。”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的人說自己在與人、尤其是愛慕對象相處時會嚴重的心口不一,一方面不敢靠近對方,總是逃避,極其膽怯,但另一方面又過度順從或依附於他人,看似很“黏人”,其實是害怕失去對方的支持和照顧,將自己所有重要決定交與對方。,迴避型人格障礙往往與社交恐懼症同時出現,那麼為什麼會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產生呢?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下,總少不了網友推測“肯定是原生家庭不幸,童年創傷一生都難治癒。”其實還真不應該全都“甩鍋”給原生家庭,陳瑜說,“原生家庭是有一定影響,但是人格的形成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她表示,其實生物學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害羞、內向,不善言表,這可能是生來就傾向於通過“避害”這種方式獲取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大愛出風頭,在人群中也不願意將話題引到自己身上來,這樣可以迴避讓他感到有壓力的場景。除了先天因素,後天生活環境和經歷也可能對個體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與我們常說的內向性格不同,內向性格未必會恐懼社交,只是不善於社交或相對更喜歡獨處,而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就像是人群中的沉默者,在社交場合中會有退縮的表現,“其實他們渴望和人建立聯繫,可是同時又會害怕被人拒絕後帶來的打擊和羞辱感,所以又迴避和人建立進一步聯繫。”陳瑜介紹,這些人在人群中顯得很沉默,很安靜,也因此他們的內心需求並不容易被他人所注意到,因為迴避型人格不論是在情感上還是在行為上都會採取迴避處理模式,也因此會出現他人不太容易理解、接收到患者發出的交往信號,這種思維、行為模式其實對於患者自身也會帶來痛苦和困擾,對方也可能會非常難受。尤其是對於想要嘗試建立親密關係的人來說。比如說,也許對方也有所愛慕,但因為患者的不斷後退,對方可能會感到痛苦和疑惑,也就此放棄了這段可能建立的情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診斷中,一般很少單獨將迴避型人格障礙作為主要診斷或獨立診斷,它往往和其他的精神疾病一起出現,比如與迴避型人格障礙同時出現比較多的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我們說是焦慮譜系障礙的一種,有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也會合併伴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陳瑜說。,別因為膽怯就輕易下診斷說是迴避型人格,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身邊有這麼一位朋友,又想跟人交往又怕跟人交往,一到了社交場合就開始踟躕不前,那我們要如何與這樣的人相處?陳瑜也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小建議,首先,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耐心,“他們本質上還是很想和人打交道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沒必要把他們當作“異類”來看,不需要特意區別對待,以平常心交往就可以了,“他們往往性格也比較敏感,這樣有意區別對待可能更容易使他們不安。”不過,一般而言迴避型人格障礙心理治療的效果都會比較好,在臨床治療中,醫生也多採取支持性技術,多多鼓勵他們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內心真實的感受,在他表現出退縮和困窘時,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同理心的對待。也會採用認知行為技術或動力學技術,幫助調整害羞、“避害”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自身有這樣的困擾也是有對應方法的。首先要說的是,不要因為自己比較膽怯某一類人物或者某一類事就給自己下診斷說自己是迴避型人格了,“如果自我感覺自己有迴避型人格的某些特點,首先要看看具體是什麼讓你總是迴避,比如說有的人就是比較害怕權威人物,哪怕不是他的長輩領導,只是有嚴肅的、權威的氣質,他都會覺得犯怵,但他並不害怕和其他氣質的人來往。如果情況嚴重,也可以作一些疏導和調整。”,陳瑜給出了一些疏導的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心理建設,在察覺這一困擾后自我調整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幫助自己克服這一問題,提高自身的適應性。如果自己調整不好,也不妨向專業醫師求助,接受規範的心理諮詢或治療,癥狀嚴重時,還可以聯合小劑量藥物緩解癥狀,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療。
31
2022.05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35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