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避暑良方,蘊藏智慧和風情

20

近日,全球平均氣溫已連續多天處於歷史高位。據巴黎市政廳官網消息,今年的“巴黎海灘”於7月8日至9月3日舉辦,地點是塞納河右岸和維萊特低地,“躺椅、游泳、娛樂和放鬆,將讓您在巴黎度過一個美好的夏天”。在其他國家,人們也有各自不同的避暑妙招,體現了人類的智慧與各地的風情。,印度人從古老防暑建築中取經,每年夏天,都有媒體報道印度高溫熱死人的消息。近年來,印度各大城市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有觀點認為,越來越多的西式現代建築讓印度的夏天變得愈發炎熱。當地一些建築和考古領域的專家經過考證提出,印度應該從傑出的古代建築中借鑒防暑智慧。實際上,印度有些建築已經在實踐這一理念了。,比如階梯井,就是印度獨特的避暑建築。古吉拉特邦的帕坦王后井和拉賈斯坦邦的月亮井都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種從水井衍生出的避暑建築,充分利用了地冷。無獨有偶,有研究泰姬陵的知名學者披露,在泰姬陵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內,還有諸多大眾不了解的細節,比如泰姬陵的地下有多間隱秘的清涼房。莫卧兒帝國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后妃們,當年來視察泰姬陵建設進度的時候,很可能就在這些房間中消暑納涼。,記者也曾在現代的印度住宅中,見識過這種古老防暑智慧的應用。一次,記者受邀去一位印度朋友家做客。他家是一座有小院的獨立房子,據介紹是其父輩所建,已有50多年歷史。進入內部才發現,這房子是個小型別墅,餐廳、廚房、卧室等位於地上,客廳、起居室卻位於地下,可以通過內部樓梯下去。樓梯拐角處是神龕,供奉着印度的神像。在房子的地下部分,不用開空調就自然清涼。這種設計倒是與階梯井以及莫卧兒王朝的隱藏房間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不論是在阿格拉的泰姬陵還是焦特布爾的梅蘭加爾古堡,在這些印度古建築的巨大窗戶上都能看到石雕的細密格子窗欞。特別是在齋普爾的風之宮,953扇帶有格子窗欞的石雕窗,使風之宮成為這座旅遊城市乃至印度的標誌。這種細密的由無數菱形組成的格子窗欞,當地叫作“嘉麗”。嘉麗有點類似中東風格的馬什拉比亞花窗,可以有效地起到遮陽降溫的作用,而且它不遮光不擋風,不影響建築內外的空氣流通。據研究,印度傳統建築中有不少類似的防暑降溫智慧。比如,房屋朝向避免朝南;如有南向或者臨街窗子,其開口宜小不宜大;城市街道不要太寬闊等。,除此之外,印度傳統的房子通常以黏土、石頭或木頭為建材,以茅草搭建屋頂,這樣的房子涼爽且節能。近年,有印度機構向貧民窟的住戶發放一種能夠反射熱量的白色塗料。將這種塗料刷在屋頂上,可以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在有着“藍色之城”稱號的焦特布爾,這種防暑方式得到推廣。從梅蘭加爾古堡望下去,許多藍色房子都有一個白色的屋頂,成為藍色之城的新氣象。,澳大利亞人沙漠中挖出地下城,如果評選地球上最熱的地方,那麼,位於澳大利亞的庫伯佩迪一定是最有競爭力的地點之一。與人們印象中桉樹林遍布的澳大利亞東、西海岸不同,庫伯佩迪是整個澳大利亞大陸上最高溫乾旱的地區,夏季氣溫常常達到50攝氏度。100多年前,豐富的“澳寶”蛋白石礦產資源吸引了大量探礦者來到這片不毛之地。不過,炎熱的氣候迫使當地居民不得不別出心裁地將住宅、商店、教堂、圖書館、博物館等全都搬到了地下。,歐洲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后,庫伯佩迪一度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名。庫伯佩迪位於沙漠地帶,一年中有8個月的氣溫在35至57攝氏度之間,全年降水量僅為150毫米,完全不適宜人類居住。,很久以前,探礦者在此地偶然發現了具有珠寶價值的蛋白石。當時恰逢“一戰”結束,蛋白石讓人“一夜暴富”的傳奇故事,吸引了大量遠征歐洲的退伍軍人和礦工不顧高溫來此工作和定居。不過,“戰天斗地”的日子讓礦工們每天都處在挑戰人類生理極限的邊緣狀態。經歷過“一戰”的老兵們發揮其挖戰壕的技能,開始在沙漠中挖掘地下洞穴居住。地下20多攝氏度的環境終於給疲憊的礦工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憩所。此後數十年,越來越多的住宅和公共設施都搬到了地下,地面上僅保留着通風用的管道和出口。乍一看去,庫伯佩迪恰似科幻電影中人類移居其他星球后的場景。為了更好地發揮地下建築的功能,當地人一方面將孤立的地下居民點和公共設施挖通,連成地下小鎮;另一方面,還在有坡度的丘陵側面垂直向下切掉土層,建造從側面進出的大門。,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庫伯佩迪地下城本來只是當地人迫於高溫想出來的避暑“土法”。然而,有商業頭腦的居民1981年在小鎮建設第一家酒店,逐漸吸引澳大利亞人來此旅遊。尤其是來自東、西海岸的人們,住慣了沿海潮濕的綠色環境,偶爾到乾燥的內陸“換個心情”,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開羅賣水人烈日下走街串巷,炎炎夏日,埃及首都開羅炎熱難耐。這時,走街串巷的賣水人卻能用他們銷售的一種特殊飲料,讓人們解渴,給人們帶來些許清涼。,賣水人的後背背着一隻巨型的水壺,水壺的上方,十分醒目地插着一朵或者幾朵鮮艷的玫瑰花,這算是賣水這一行當的“標配”了,也成了賣水人的標誌性裝束。賣水人的腰間,綁着一排能夠放置多個玻璃杯子的架子,遇到有人買水時,賣水人便掏出杯子,把杯子灌滿水遞給顧客。清涼的飲料下肚,顧客頓時感覺神清氣爽、非常解暑,賣水人此時卻大汗淋漓,因為他們已在似火的陽光下走了很長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背着的大水壺最重可達40多公斤,最輕的也要25公斤以上。他們負重而行,嘴裏還不停地吆喝,手裡則拿着兩片銅鑔,邊走邊打,發出“鏘鏘鏘”的聲音以吸引顧客。,賣水的職業在開羅是一個有着數百年歷史的老行當,尤其在古代,開羅飲水困難,到了夏天,賣水人便把新鮮而珍貴的水賣給人們解渴消暑。如今,這一古老的職業早已日漸式微,開羅街頭的賣水人越來越少,好在並沒有絕跡。,賣水人銷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用甘草等埃及本地植物做成的飲料。其中最常見的,是一種阿拉伯語叫“阿爾阿蘇斯”的植物,它是甘草的一種,長在埃及農村。农民們待其成熟后採擷,拿回家用濕紗布包起來,撒上碳酸鹽,再加水進行浸泡。次日拆開紗布,倒進大一些的器皿中,兌水,放涼,若干天以後即成飲料。,埃及同行告訴記者,水壺上的玫瑰是專門用來吸引顧客用的。“美麗的玫瑰花,與賣水人身着破舊衣衫的形象實在有些脫節,看上去難免有些滑稽,但正是這種落差使人們忍不住要多看幾眼,接着產生想買一杯水的意願。”,塞納河岸造出“巴黎海灘”,對於法國人來說,暑期就應該是放下手頭工作,放鬆身心去度假的日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去旅遊的費用和時間,可又不甘心窩在家裡,於是浪漫的巴黎人想出了一個點子:“既然不能去看海,為什麼不讓海來看我們?”塞納河邊的人工避暑景點“巴黎海灘”應運而生,20多年來,已然成了法國夏日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自2002年誕生以來,“巴黎海灘”如今已是第21個年頭了。當年,當地市長受到法國北部城市聖康坦的啟發,將塞納河畔長達3.5公里的河岸改造成人工沙灘,放上躺椅和陽傘,以供那些沒有去度假的人們休閑。這個設想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巴黎市民的歡迎。不少巴黎人還記得,當時一家人興沖沖地帶上泳裝、玩具和野餐籃,到塞納河邊曬太陽、玩沙子的時光。“巴黎海灘”最開始只設在塞納河右岸,之後擴展到塞納河公園和維萊特低地,這個創意作為每年7月到9月的固定活動被保留下來,影響力波及全法國甚至是海外。,塞納河邊這片“巴黎海灘”已陪伴了整整一代人成長,形式也在逐年變化,尤其是2017年,為該活動提供沙子的贊助商拉法基集團陷入稅金醜聞,自此巴黎海灘上不再有沙子,人們也少了一份玩沙子、建沙堡的快樂。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巴黎組織方在塞納河上新建了更多的游泳池供人免費消暑,也在周邊舉辦更為豐富的文化活動。今年的第21屆“巴黎海灘”,塞納河邊布置了更多的棕櫚樹、更先進的降溫噴霧設備,並將組織多次游泳比賽,充分展現巴黎的海濱魅力。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