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可惡!真的被這部劇驚到了

20

長安紅茶殷紅似血,香氣醇烈,常飲令人癲狂;長安鬼市近臨宮廷,遠通曲江,終年不見太陽;新娘遇害,紅布裹屍,臉上戴着猙獰面具;名醫詐死,藏身密室,案頭擺滿死者首級;毛皮能化斑斕猛虎,木鳥堪比無人飛機,帥氣小伙與巨蟒共舞,可愛貓咪被女妖附體,鱷魚之神原由官吏假扮,皇帝寵臣竟是幻術殺手,美容靈藥引人重金求購……這些既神奇又詭異的故事情節,在古裝探案劇《唐朝詭事錄》中一一呈現。更加詭異的是,如果我們仔細查閱唐朝文獻,就會發現真實的唐朝生活竟然也是如此詭異。不信嗎?那咱就結合劇情,慢慢道來。,幻術即魔術,來自西域,《唐朝詭事錄》總共36集,講了8宗奇案,按時間順序依次是:長安紅茶、甘堂驛、石橋圖、黃梅殺、眾生堂、鼉(tuó)神、人面花、參天樓。其中第一宗案子“長安紅茶”、最後一宗案子“參天樓”,都有反派施展“幻術”,例如用一張虎皮幻化出致人死命的斑斕猛虎,將一個活人幻化成能發射利箭的無人飛機(木鳥)。,真實的唐朝有沒有幻術?不僅有,而且非常盛行。按《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唐朝宮廷節目里就有幻術表演,劇目包括“桂樹白雪”“畫地成川”“吞刀吐火”“種瓜拔井”“自斷手足”“刳剔腸胃”等等。《舊唐書》原文沒有記載表演細節,然而單看名字就能猜到一二:“桂樹白雪”應該是讓桂花樹突然結霜掛雪,“畫地成川”應該是使地上突然多出一道清泉,而“自斷手足”和“刳剔腸胃”想必類似於現代魔術師表演的斷頭術、鋸活人。,所謂幻術,其實就是魔術。唐朝魔術師大多來自西域,也就是如今的中亞、西亞以及印度北部。唐高宗在位時,觀看過西域魔術師的表演,由於太逼真、太嚇人,“敕西域關令,不令入中國。”下旨給西部邊境的守關者,禁止魔術師再到中原。,然而等到唐高宗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即位以後,禁令得以解除,來自印度的婆羅門幻術師在大唐宮廷爭相獻技,看得唐睿宗龍顏大悅。在《唐朝詭事錄》這部劇中,皇帝角色就是以唐睿宗李旦為歷史原型的(太子原型是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公主原型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當年李旦在宮中觀看的那場印度魔術表演,在本劇最後兩集被演繹成了參天樓上舉行的那場“幻術大會”。,竹筒能取火,並非火柴,如果您留心劇中細節,還會發現一件小小的道具常常現身,它用竹筒製成,與手電筒差不多大,可是輕輕一吹,竟能冒出火苗,並且持久不滅,可以引燃蠟燭,也可以在夜間當火把使用。例如女主角裴喜君在鬼市被劫走,男主角盧凌風拿出一隻小竹筒,吹出火苗,掀開花轎,俯身查看轎子底下有沒有暗道;第十三集,盧凌風與蘇無名到甘堂驛查案,驛卒劉十八為了點燃蠟燭,也拿出一隻小竹筒,輕輕將火苗吹出來;另有第十九集,盧凌風夜探眾生堂後園葯庫,同樣是用小竹筒吹火照明。,這隻小竹筒如此神奇,簡直就是現代打火機與手電筒的結合體,唐朝有過嗎?確實有,只是不像劇中那麼快捷方便而已。在唐朝,乃至此後的宋、元、明、清各朝,人們出門旅行,常備一套打火工具:火刀、火石、火媒、火筒。火刀用鑄鐵製成,形如刀,但不開刃;火石是一塊燧石,受到撞擊會迸出火星;火媒用綿紙、絲絨和乾草製成,極易引燃;火筒用竹子或銅鐵製成,可以保存火種。需要點火時,便用火刀砍火石,讓火星飛到火媒上,輕輕吹幾口,火星就能變成火苗。如果暫時不需要火苗呢?那就將火媒揉成一團,塞到火筒里,蓋上蓋子。需要火把時,拔出蓋子,使勁吹這隻火筒,等火苗出現,再噴洒油脂,即成火把。,曾有學者誇大唐朝人的科研水平,說他們發明了火柴,取名“法燭”。其實《太平廣記》第243卷對“法燭”的形制有詳細記載,那是在木棍上纏裹破布和爛麻,用槐樹種籽碾磨而成的油脂浸透,急用時可當火把,但絕對不是一擦就着的火柴。即便如此,這種在今天看起來相當簡陋的火把也曾在唐朝大為暢銷,它的發明者得以成為長安首富。,商人備受歧視,哪怕你是首富,法燭的發明者名叫竇乂,是一位頗富傳奇色彩的長安富商。宋初文獻《北夢瑣言》第10卷為竇乂作傳,說他經商有成,涉足旅店業、飲食業和建築業,在長安開有多家店鋪。然而竇乂為了保住財產,仍須向官員和太監行賄,曾經將一大塊地皮拱手送給一個權力很大的太監。這個故事說明,商人在唐朝是沒有地位的,必須結交權貴來爭取地位。,巧合的是,劇中“石橋圖”一案的劇情推動力之一,就是商人受歧視:南州富商歐陽泉樂善好施,敬慕雅士,超級崇拜“南州四子”,夢想成為南州第五子,只因為他是商人,便被南州四子屢次拒絕。本劇第十三集,歐陽泉上弔自殺,被蘇無名和盧凌風救下,他絕望地哭喊道:“我歐陽泉是個商人,就算家資億萬,還是被人看不起的!”這就是唐朝商人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嚴重失衡的絕望控訴。,歐陽泉有沒有破局之道呢?有,如果他確實了解當時的社會格局,應該想辦法接近政治勢力,而不是去結交南州四子之類的隱士。我們仍以長安首富竇乂為例,他少年時就致力於商業運營,中年成功,便將主要精力放在結交權貴上。他聽說太尉李晟喜歡打馬球,在太尉李晟的府邸前面買下一大片民房,拆成白地,改造成“擊球之所”,雙手奉送給李晟。他還在長安東市和西市召開會議,將一些同行聚集起來,問他們是否願意將子孫送進官場,眾人表示願意,於是他出資兩萬貫,給這些同行的子孫買到入門級的官位。多年以後,其中必定有人飛黃騰達,豈能不感念他竇乂的資助?竇乂本人沒有子孫後代,但他晚年在長安西城定居時,府上賓客多在官場,富貴榮華早已勝過一般官員。,不過,竇乂的人生道路也是有捷徑的——他出身於平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氏家族,家族裡有兩代女性先後嫁給唐朝皇帝。唐高祖的老婆太穆皇后、唐睿宗的老婆昭成皇后,都是竇乂的親戚,其中,太穆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媽,昭成皇后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媽。因為這層關係,平陵竇家在唐朝始終榮寵不衰,出身於平陵竇家的竇乂從一開始就比其他商人擁有更多的政治資源。《太平廣記》寫過:“(竇乂)諸姑累朝國戚,其伯檢校工部尚書。”太姑奶奶和姑姑都是太后,伯父是朝中大官。假如竇乂出生在一個普通家族呢?那他結交權貴的過程必定非常曲折、非常艱難,必定會有“想燒高香卻找不到廟門”的惶恐和無助。,五姓七家,大唐的門閥之風,與備受歧視的商人相比,唐朝另一個群體的社會地位就高得多了,那就是劇中多次提起的“五姓七家”。五姓是五個姓氏,七家是七個家族。本劇主角盧凌風在第三十四集驕傲地說:“我大唐士族以五姓七家最為尊貴,除了我范陽盧氏,還有崔、李、鄭、王四姓。”這句台詞正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盧、崔、李、鄭、王等五個姓氏,以及隴西李家、趙郡李家、博陵崔家、清河崔家、范陽盧家、滎陽鄭家、太原王家等七個家族,在唐朝擁有非常尊貴的地位,也湧現出了非常厲害的人物。我們熟知的唐朝詩人當中,王維、王勃、王昌齡、王之渙都出自太原王家;寫出“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和寫出“黃鶴一去不復返”的崔顥都出自博陵崔家;寫出“只羡鴛鴦不羡仙”的初唐詩人盧照鄰出自范陽盧家……劇中盧凌風一出場就盛氣凌人,不僅僅因為他有“金吾衛中郎將”的官銜,更因為他的門第出身高人一等。,如今我們都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唐朝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如果你出生在與唐朝皇帝同一家族的隴西李家,或者出生在盧照鄰的家族范陽盧家、王維的家族太原王家,那麼你天生就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受尊敬,天生就更容易做官。假如你不幸擁有一個普通的姓氏,那就最好想方設法跟那些高貴家族攀上親戚。,詩仙李白就是這麼做的,他來自遙遠的西域,一進中原就跟唐朝皇帝家族“隴西李氏”攀親,失敗之後又跟趙郡李氏攀親。最後拜趙郡李氏家族裡一個小小的縣令李陽冰為叔父,終於讓自己成功地成為趙郡李氏的冒牌子弟。詩聖杜甫的父親也是這麼做的,杜家門第不是很高,便跟清河崔氏結親;另一個大詩人元稹的父親仍然這麼做——元稹的家族本由北魏皇族拓跋氏改姓而來,在唐朝早已風光不再,於是元稹的父親便與滎陽鄭氏結親。,唐朝為什麼如此重視門第呢?為什麼一些家族會比其他家族高貴呢?短短一篇文章很難解釋清楚,您只需要知道,唐朝雖不是“種姓社會”,卻堪稱“門姓社會”,造成這種詭異現象的根源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積水成淵的歷史慣性,也與唐朝統治者的推波助瀾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政權更迭,城頭變幻大王旗,唯有世家大族巋然不動。這些世家大族既包括魏晉時期的士族,也包括南北朝時期的皇族,還包括戰亂之中因為人多勢眾而產生強烈積聚效應的地方豪強。隋朝建立,此前的士族、皇族與地方豪強繼續坐大,上可垄斷官場,下可把持鄉里,隋煬帝多次出手打擊這些門閥,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唐朝建國后,唐太宗和武則天都選擇順水推舟,不但不再打擊門閥,反而將皇族和五品以上官員的家族統統抬舉為新的門閥。唐太宗通過頒布《貞觀氏族志》,將全國287個世家大族分為9個等級,他們李家被放在最高等級;武則天通過修編《姓氏錄》,繼續為門閥分等定級,將武家也納入高等之列。,門閥之風盛行,官場等級和科舉制度便受到嚴重影響。該劇第七集,八品縣丞崔無忌出身於清河崔氏,官位雖低,門第卻高,見了官位比他高的折衝都尉,絲毫不放在眼裡,結果遇害身亡。,門閥之風有沒有一點點积極意義呢?也有,那就是能讓一部分門閥子弟保持自尊、希望和鬥志,努力為自己的家族榮耀爭光。劇中主角盧凌風不貪財不怕死,破案勇猛爭先,是因為他要維護范陽盧氏的榮光。,櫻桃饆饠,唐朝的“洋快餐”,聊過政治,再說美食。劇中美食出現得並不多,有兩段與美食有關的情節,分別出自第十六集和第二十三集。,第十六集,書生獨孤遐叔在廚房磨刀剁餡,為妻子輕紅包餛飩,那餛飩皮兒跟現代一樣,四四方方。其實唐朝人說的“餛飩”並非餛飩,而是餃子。也不僅僅是唐朝,上起南北朝,下到北宋和南宋,中國人說的餛飩一直都是餃子。有什麼證據呢?北齊顏之推說過:“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朝李廓說過:“踏月成餛飩,噓風凝茶霜。”拙著《吃一場有趣的宋朝宴席》也考證過宋朝的餛飩形狀,仍然是用圓圓麵皮裹餡兒捏成的半月形食品。宋朝另有一種美食叫“餶飿”,讀音同“骨朵”,那倒是真正的餛飩。,第二十三集,蘇無名帶女友櫻桃逛長安夜市,請櫻桃品嘗一種名叫“櫻桃饆饠(bì luó)”的小吃,櫻桃贊不絕口:“這麼好吃的東西,我還是第一次嘗到!”與此同時,盧凌風與女友裴喜君也在夜市吃櫻桃饆饠,四人相見,盧凌風讓蘇無名請客,蘇無名只得又破費買了四十個饆饠。,櫻桃饆饠是用櫻桃做餡兒的饆饠,那麼饆饠又是什麼東西呢?現存唐朝食譜里只有名稱,沒有做法,但我在元朝生活手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找到了“水晶饆饠”和“饆饠角兒”的做法。水晶饆饠用半透明的綠豆粉皮做皮,切成方形,用羊肉、羊肚、羊舌和其他配料做餡兒,捏成三角,上籠蒸熟,用小碟子盛出,澆以高湯;饆饠角兒則是用燙麵做皮,擀得圓圓的,包肉餡兒,放進抹過油脂的狹長形模具里,按壓成型,過油炸透,撈出呈娥眉形狀。由此可見,饆饠就是一種帶餡兒食品,做法並不統一,或蒸或炸,或三角形,或娥眉形。劇中的櫻桃饆饠是狹長的,中間用絲線紮緊,看不清餡料,但做法與《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的饆饠相差並不遠。,“饆饠”這個名字很詭異,它其實是突厥語的音譯,應該是隋朝或者唐朝從西域傳入中原,屬於洋快餐,然後又在中國延續了幾百年。宋朝宮廷食譜裏面,仍有“太平饆饠”“天花饆饠”“水晶饆饠”等名目。,南北朝和隋唐時期,胡風大盛,異族美食競相傳入,許多麵食名稱都是音譯。比較典型的除了饆饠,還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中原的“餺飥”,以及隋唐時期傳入中原的“燒麥”。一些明朝學者不解燒麥來歷,望文生義,將其解釋成“小麥磨粉燒制而成”,其實該詞是突厥語包子sa mu ai的音譯。,長安紅茶,唐朝的烹茶法,說過吃的,再說喝的——說說唐朝人怎樣喝茶。,劇中第一樁案子“長安紅茶”,講的是長安城中出現一款價格昂貴但來歷不明的紅茶,由於朝廷禁售,商販和愛茶之人只能從鬼市拿貨,用銅錢還買不到,必須使用金銀。此茶煮開,湯色如血,奇香撲鼻,令人上癮,但久飲以後,精神上必定出問題,甚至致人死命。蘇無名與盧凌風查案時發現,此茶的主要原料竟然是“西域幻草”和極陰之人的鮮血。,大唐長安有沒有這樣的茶?指定沒有,別說用人血做的紅茶,連普通紅茶都沒有。唐朝人喝的是什麼茶呢?只有綠茶,也就是只炒青蒸青但不發酵的茶。劉禹錫詩云:“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客人到家,摘茶現炒,他描寫的是炒青綠茶。柳宗元詩云:“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盛夏醉酒,上午大睡,中午醒來,讓童僕烹茶,童僕敲着用竹筒加工的茶臼。茶臼是幹嘛用的呢?搗茶用的。將嫩綠的茶恭弘=叶 恭弘蒸透,放涼,放進茶臼里,用木棍搗得黏糊糊的,團成一團,摁到模具里,磕出來,再焙烤,這是唐朝上流社會最喜愛的蒸青綠茶,通常烤成黑乎乎的小茶磚。小茶磚怎樣泡成茶湯呢?不能沖泡,得用炭火復烤,用鎚子敲開,擱碾子里碾磨成粉,再用滾水煮茶粉。,第二集中,蘇無名為盧凌風烹茶,比較嚴謹地復現了唐朝人煮茶磚的工序:夾起黑乎乎的小茶磚,在炭上烤一烤,敲開,碾碎,磨細,放進鍋里煮幾滾,邊煮邊用長筷子攪拌,停火出鍋,用長柄銅勺舀茶湯,分到小茶盞里,端給客人喝。而在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一書里,煮茶粉時為了祛除苦味,還要撒一些薑末和食鹽。,唐朝人這樣煮茶,好喝嗎?坦白說,並不好喝,至少不能適應咱們現代人的口味。我有一位朋友是香港茶人,近幾年致力於復原唐朝茶道,烹茶時穿上道袍,仙風道骨,儀式莊嚴,但表演歸表演,他自己喝茶仍然採用現代沖泡式。,鬼市冥婚,讓活人獲得心理安慰,最後我們再看看唐朝另一樁詭異潮流:冥婚。,第五集中,女主角裴喜君夜間乘坐花轎從鬼市經過,與死去的情郎舉行婚禮。按《舊唐書》記載,唐中宗曾經給未婚先喪的小舅子韋洞舉辦冥婚,唐代宗曾經給未婚先喪的兄弟李倓舉辦冥婚。再查《唐代墓誌彙編》,裏面竟然有整整十篇墓志銘是給冥婚者寫的,婚禮雙方要麼都是死去的人,要麼是死人與活人成婚。,冥婚源遠流長,並非始於唐朝。早在東漢末年,傳說中那位稱象的神童曹沖夭折,其父親曹操也曾為其操辦冥婚。三國時期,魏明帝的女兒夭折,魏明帝從死去的貴族子弟里挑選駙馬,將雙方合葬。冥婚也沒有在唐朝以後消亡,宋、元、明、清乃至今天,仍有活人為死者舉行冥婚。原因為何?主要還是因為迷信,一些人害怕生前沒能婚配的親人在死後回來找麻煩,便用冥婚這種詭異的儀式來求得心安。甘肅省高台縣博物館有一塊魏晉時期的木簡,是給冥婚者陪葬的,上面寫着最誠摯的願望:“共使千秋萬歲不得犯害家人,生死異路,各有城郭,生人前行,死人卻略,生人上台,死人深埋……自今相配合,千秋萬歲之後不得返,急急如律令!”翻成大白話就是說,俺們給你辦了冥婚,你可千萬別回來了。,這種迷信心理根深蒂固,也是各種巫婆神棍在今天仍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實際上,世間有沒有鬼並不重要,巫婆神棍能不能驅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之心源遠流長,必須藉助一些四六不靠的儀式來驅除。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