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無數的她:跟女孩們聊文學和電影的30個夜晚》(以下簡稱《我看見無數的她》)是著名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的一次“重讀”實踐。本書中,張莉這位溫柔的講故事者,和女孩們開啟了一場女性視角的閱讀觀影之旅:關於魯迅、波伏瓦、杜拉斯、三毛、畢飛宇、婁燁,關於《秋園》《鄙視》《山河故人》《推拿》《黃金時代》……站在低微處,此刻的“我”開始重新講述那些經典或新近的故事,希望認出每一位的光澤和力量。就像遙遙相望的星叢,與無數的她們共同置身廣袤宇宙,仍探身而出辨認斑駁明滅的光源,將遠方的女性生活一一綴連成暗夜裡的光譜。,看見是通道,是伸向遠方的情感觸角,也是設身處地理解每一位。從第一代中國現代女作家的故事開始,《我看見無數的她》以講稿式的書寫呈現了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精神跋涉足跡。我喜歡書里講故事時舒展、自在的氛圍,不是高高架起,在歷史和當下之間劃出一條界線,而是親切地邀請讀者一起進入中國現代女性寫作者的鮮活現場,細細端詳她們的神采:比如,陳衡哲留美時期的合影里笑得露出白色的牙,馮沅君勇於表達愛意的革新氣質,還有凌叔華筆下“中國女子思想及生活從來沒有叫世界知道”的來信。從“自我清潔”“自我規訓”逐漸走向勇敢衝破既有審美風格的書寫。這些踏出閨閣之門、勇立潮頭的第一代“女學生”群體,在社會生活里逐漸摸索自我的發聲方式,為後來者播下火種。其後,丁玲、蕭紅、張愛玲的文學作品橫空出世——她們情感豐盈,鋒芒銳利,不向審美成規“馴服”;她們的書寫在文學史上刻下了獨一無二的標識;她們對自由寫作、自我表達的確信也為今天的女性寫作提供了啟悟。,在一場場關於女性故事的圍爐夜話里,這位講故事者燃起她的火把,重新照見那些歡樂、悲哀和失語者的聲音。這是從此刻話說當年,也是時隔多年後的重新看見——在每一個故事里,張莉都會坦率地寫下自己“重讀”之後的情感流動狀態。面對電影《立春》里文藝女青年王彩玲在小城裡的故事,從初見時的難過到當下重逢的欣喜,作為講故事者的張莉認出了王彩玲這個可愛而倔強的靈魂。儘管地位低微,王彩玲仍然在自己的房間里逐漸完成精神的進階,展開了富有光澤的成長。這種識見,須歷經歲月錘鍊,須百轉千回方能抵達。這讓我多次想到伍爾夫在《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寫下的話:,我對瑪麗·卡邁克爾說,這一切都等着你去探索,攥緊你手中的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靈魂,發現其中的深刻與膚淺,虛榮與慷慨,認清自己的意義,無論你美或平凡。,燃起手裡的火炬,探照那些故事的幽暗處,此時與老故事的“闊別重逢”意味着對女性命運複雜性的充分理解,也意味着直面向自身折返的目光。在歲月的延長線上,凝視那些光影里的故事,會發現風景的顛倒,發現秩序的輪廓如何影響着我們對遠方的隱在理解。從這樣的女性視角出發,重新觀察《傷逝》《革命之路》《卡米耶·克洛岱爾》里知識女性的愛情與婚姻生活,將會看到,無論是男導師無力引導下的“新女性”子君,在革命之路上艱難跋涉的家庭主婦愛波,還是被狂熱之愛所攝的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她們在兩性關係中逐漸進入彼此的生活,渴望向著更加深邃、豐盈之處探索,她們的生命能量何其充沛。但是,為什麼子君不出去工作,為什麼愛波不滿足於美滿的家庭生活,為什麼卡米耶·克洛岱不將自己從愛情風暴中拯救出來?這些來自當下觀看美學的年輕聲音,噴薄着真實的時代呼吸聲,在當下時代與歷史深處文本之間展開了意味深長的對話。這是天然沒有邊界感的講述——在關於愛情、婚姻、自由、成長的故事里,張莉撥開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以結實的思考展現了愛情這一需要雙方共同勞作的情感園地的多重面孔。看到不同女性情感生活里的兩性權利關係,看到在戀愛關係中不斷迸發的飽滿生命能量,也看到社會出路的褊狹。在此刻與記憶深處的互動瞬間,她以女性視角重新淘洗出珍貴的常識與經驗,基於對每一位女性選擇的尊重和理解,辨認出一顆顆明亮而固執的心,認出她們的無可奈何與“不得不”。,看見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它是橋樑,以根恭弘=叶 恭弘交互的力量將“我們”和“無數的她們”連接在一起;它也是情感驅動力,讓我們從“視見之差”中分離,成為更好的自我。書中,張莉帶領讀者一起重新凝視那些習焉不察的“常理”和“慣性”,由此向文本作品、日常生活邏輯乃至世界發出的抗辯別具勇猛之氣。比如,電影《黃金時代》如何囿於蕭軍朋友圈的講述而忽略了蕭紅的文學生活;再如,電影《BJ 單身日記》里的女主角在泰國女子監獄的“metoo”場景里意識到自己愛情的微甜,這種將傷害分大小的邏輯本身值得商榷。就像一位身手敏捷的偵探,生活是如何讓那些灰色地帶的感受溜走的,這位講故事者就以怎樣的方式重新拾取回來,進而放大、“深描”。她要從熟悉中看出陌生。她要認出每一位女性主體的力量。在這樣的追問中,這位講故事者的洞察力會喚醒讀者,使讀者驚訝,無言,反觀自身。這或許也是《我看見無數的她》里所解讀的文學和電影作品里的故事與當下女性氣質、女性命運之間發生血肉相連的關係的原因所在:既隱秘地通向歷史深處的悲歡,又將枝丫伸向那廣闊而風光無限的世界。在一代代女性家族裡薪火相傳的宿命感,讓這位講故事者和她的“闊別重逢”獲得了別樣的神采,默默為前方遠行的旅途積蓄力量。,多年前,面對浩繁的“信息”,本雅明寫下了自己對“故事”的珍視:“故事則不同。它不消耗自己。它存儲、集中自己的能量,即使在漫長的時間以後,還可以釋放出來。”今天,置身大數據時代,應該如何重新激活故事的能量?當耳熟能詳的故事被講述得風生水起,作為讀者,我們能從女性視角解讀下的故事里獲得成長的力量,認出彼此,也認出自我。一如張莉這位講故事者和她在本書里認出的女性命運,在“我”和無數的“她們”之間共享着不斷打開自我的生長力。我想,沉睡的故事等待的就是被重新點燃的這一刻——手持火炬的講故事者,將照出“我”和遠方無數的“她們”的心意邂逅時刻,也將照見那些在日常生活里一閃而過、尚未被捕捉到的神采與光澤。
22
2022.1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