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再品白茶話清涼

20

今年北京城的夏天,真是熱得出奇。好幾天的最高氣溫,甚至都突破了40攝氏度。在這麼熱的天氣,喝點什麼茶最合適呢?咱們不妨參考一下東南亞華僑的飲茶經驗。畢竟,甭管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常年都是暑熱天氣嘛。想當年走訪東南亞老茶莊時,筆者發現當地銷得最好的茶就是“白加黑”。這裏的“黑”,主要指的就是六堡、熟普一類的黑茶。至於“白”,自然說的就是各色白茶了。當地人幾輩子祛濕都是靠六堡,至於祛暑降燥則完全就是喝白茶。今年北京暑氣之盛堪比東南亞,這樣的飲茶思路,京城的愛茶人也不妨多多借鑒。,說起當年外銷白茶,有一個品種如今幾乎在市場上消失了蹤跡。甚至有不少白茶的愛好者,愣是沒喝過這種白茶。然而,這種白茶卻曾是我國出口商品中的爆款,熱銷港、澳以及東南亞市場足足三十年。這種白茶,就是行內所稱的新工藝白茶。它因何出現,又因何爆紅,是什麼滋味?這裏頭的掌故趣聞也不少。,白茶出口受挑戰,雖說新工藝白茶的名字里有個“新”字,可其實這種茶的創製已是六十年前的往事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福建白茶主打的是出口市場。白茶優點很多,滋味甘甜,沖泡方便,清熱祛火,效果顯著,所以特別受亞熱帶地區愛茶人士的歡迎。各大茶莊的白茶訂單,如雪片般飛來,這卻讓茶恭弘=叶 恭弘公司犯了愁。白茶工藝,簡約而不簡單。行內人都知道,白茶的生產加工,受到生產季節、氣候條件、加工場所等諸多因素限制。多雨的季節做不了,沒太陽沒北風的天氣做不好,沒有大面積的萎凋場所那更是根本沒法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茶的訂單增多了,白茶的產量卻沒有提高,境外茶恭弘=叶 恭弘市場一度出現了供小於求的情況。敏感的台灣茶企,最先嗅到了商機。原本是烏龍茶傳統產區的台灣,對外高調宣布:我們要進軍白茶界了。,中茶福建公司1961年11月2日《國外市場情況介紹》中寫道:,“國外市場的需要量在600噸左右(根據華潤公司60年12月的報道),香港市場500-550噸,新馬市場按當時情況看,需30-50噸可以滿足市場要求。受限於白茶產量,我省白茶年銷量110-140噸,在我茶貨源缺乏的情況下,台灣白茶雖品質不及我茶,但由於市場需求大,故能暢銷,年銷量380-420噸。”,正如檔案中所說,我國台灣地區的白茶品種稀鬆平常。這不僅是由於工藝不夠成熟,應該也與茶樹品種有極大關係。製作白茶可選福鼎大白、福鼎大毫這樣的大白品種,也可選福鼎菜茶、建陽菜茶這樣的小白品種,還可選用水仙茶樹品種。可我國台灣茶區百年來專精的卻是烏龍茶,島上種植的都是鐵觀音、四季春、青心烏龍這些茶樹。用適制烏龍的茶樹做白茶,就如同用棒子面兒包餃子,根本不是那味兒。筆者曾在台北市喝到過兩款台灣白茶,其一用青心烏龍茶樹製作,其二用木柵鐵觀音茶樹製作。實話實說,香氣夠高,水不夠細,白茶該有的甜潤度也完全體現不出來。我還特意買了一包帶回北京,想看看陳化後效果如何。結果四五年後打開,甜潤還是沒有出現,原本的香也跑沒了。,正因如此,即使在台灣白茶最鼎盛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些茶商們仍然吃不下高端白茶的市場。像白毫銀針、特級白牡丹(即今日俗稱之牡丹王)這樣的高路份白茶,台灣茶區根本做不出來。但台灣白茶以量多價低的定位,快速吞下了大眾口糧茶的市場。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也完全可以消費得起銀針、特級牡丹這樣的好茶。曾幾何時,港澳新馬的市民能喝上二級白牡丹就算是富裕人家了。,當年擴大口糧白茶產能,自然是當務之急。可如果單純在產量上來后,拉到國際市場上去和台灣白茶打價格戰,又不一定能佔優勢。福建白茶,茶青質量高,製作周期長,成本自然高。大宗出口茶恭弘=叶 恭弘貿易,拼的就是價格。至於湯感、滋味、香氣,就講究不了那麼多了。某種意義來說,福建白茶一度被台灣白茶壓制,不是因為品質太差,而是因為質量太好。要想避免和台灣白茶打低端的價格戰,福建白茶就必須在工藝上花心思,做出一款顛覆傳統白茶的產品。這就如同傳統油車還在忙着競爭時,咱們國家直接研發電車,這一下就把老牌兒車企甩在後頭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中國茶界前輩就準備來個彎道超車,重新奪回白茶市場。,創新白茶立奇功,經過市場調研,中茶福建公司的技術人員發現,香港、澳門以及新馬等地,天氣炎熱,飲食中葷菜比重較大,口味偏重,尤其是新馬等地更是喜食咖喱這類辛辣口味的菜肴。在這樣的飲食結構之中,味型飽滿厚重的茶類非常受歡迎。再加上這些地區本就習慣飲用傳統焙火工藝的烏龍茶,所以潛意識里對於茶湯色澤紅潤者也有好感。基於以上考慮,關於白茶的改良方案也逐漸成形。《福建省茶恭弘=叶 恭弘進出口公司1964年白茶銷售概況及今後意見》中寫道:,“我茶發展方嚮應以產制中低檔為主要方向,以利與台茶競奪市場。我原有高檔牡丹類仍可採取原來製法,保持其特色,擴大產量,以提高和鞏固我茶威信。國外建議,要產制中低檔茶,茶樹品種不一定強調要大白茶水仙白等品種,只要成茶比台茶好就行,其製法上可比原有高檔牡丹製法略有不同,萎凋時間可稍長些,可經過輕度揉捻,具體品質要求上,身骨要好,不片身,有毫尖,水色不強調清湯,黃中帶紅,具有白茶的風味。”,揉捻,是新白茶區別於傳統白茶的加工工藝。傳統白茶,不炒不揉。創新白茶,仍然不炒,但要適度揉捻。別小瞧這揉捻,它可以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造型問題。傳統白茶尤其是春尾牡丹或壽眉,條索鬆弛,運輸存儲都不方便。一捻,條索馬上就緊實了。第二,口感問題。揉捻可以使細胞破壁,增加茶湯中的水溶性物質。一揉,滋味馬上更厚重了。,當時中茶福建公司將研發生產新工藝白茶的任務交給了福鼎白琳初制廠,原因很簡單,福鼎的白琳不僅是白茶產區,也是紅茶傳統產區,大名鼎鼎的白琳工夫,就是發源興起於此地。所以這裏的茶廠有揉捻機,這裏的技師會揉捻工藝。,經過福鼎白琳初制廠技術骨幹的反覆試驗,最終創造了白茶的新工藝製法。他們將萎凋恭弘=叶 恭弘進行適時、快速揉捻,然後馬上乾燥。這樣生產出的新工藝白茶,條索緊結,湯色深沉,濃度加強,投放市場深受香港茶樓、酒樓消費者喜愛。,新工藝白茶於1969年正式生產。當年新工藝白茶的產品,均由福建省茶恭弘=叶 恭弘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市場,成為當時的暢銷爆款。也正因為這種白茶的橫空出世,中國白茶在出口市場上終於擺脫了困境。,為了紀念新工藝白茶自1969年問世以來為出口創匯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後福建各類白茶的出口貨號,竟均以“69”開頭了。新工藝白茶地位之高,由此也可見一斑。1989年春,《中國茶經》編輯委員會完成白茶種類及白茶製造內容的編寫,庄任老先生將新工藝白茶寫入了《中國茶經》,增加了白茶的花色品類。新工藝白茶,也由此登堂入室,躋身中國名茶之中了。,新工藝白茶需改名,據筆者的市場觀察,新工藝白茶自2016年之後幾乎就沒有人生產了,如今已幾乎絕跡。這其中的原因較為複雜。首先,這款白茶一直沒有一個合適恰當的茶名。所謂“新工藝”,是站在當時視角下來說的,可實際情況是,這款茶創製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那肯定是妥妥的傳統工藝。要知道,一家買賣開業滿五十年,都可以申請老字號了。一個工藝滿五十年,自然可說是傳統工藝了。新工藝白茶的工藝已經夠老,茶名肯定也得改改了。,依筆者看,不妨走一走以銷區命名的思路。北京雖不產茶,但暢銷京城的花茶,卻可叫老北京茉莉花茶。新工藝白茶當年主銷港澳地區,也最受港澳南洋老茶客喜愛。那不妨就叫港味白茶。這樣既描述了湯紅味厚的獨有特徵,又銘記了出口創匯的光輝歷史,一舉而兩得,不知諸位愛茶人意下如何?不過在這裏,請允許筆者在後文中,先統一稱新工藝白茶為“港味白茶”。,除去名字不夠響亮,港味白茶也與如今白茶的宣傳話術相違背。現如今各大茶企推廣白茶,主打“不炒不揉”四個字,從而展現白茶的自然之美。可港味白茶呢,確實不炒,但必須要揉。可以說,“揉”是港味白茶的靈魂所在,但這樣一來,可就與“不炒不揉”的話術相矛盾了。所以傳統白茶越火,港味白茶就越受冷落。可其實,不炒不揉也好,不炒巧揉也罷,都是手段,不是目的。那目的是什麼?只有一點:就是做出好喝的茶湯。任何工藝,都是為茶湯服務。能成就好的口感,就是好工藝;能造就好的體感,就是好工藝。,大約是在2010年前後,筆者在福鼎白茶非遺傳承人張鄭庫先生家,第一次接觸到了所謂的新工藝白茶。當時不明就裡,一喝還以為是多年陳化的老白茶呢。沒辦法,新工藝白茶湯感確實厚重紮實。後來白茶越來越火,反倒見不到新工藝白茶的影子了。,2022年前後,在福鼎大毫茶守護人紀師傅家裡,又一次聊起了新工藝白茶。紀師傅回憶,自2013年之後幾乎沒有再生產這種需要巧揉的白茶了。而當年最後一批新工藝白茶,至今還被他珍藏在茶庫,以作紀念。筆者一聽竟還有這樣的好茶留存,趕緊慫恿老師傅開倉取茶一起品鑒。,陳化十年的新工藝白茶,湯色已顯現琥珀色,紅艷間透着金亮的光澤。第一衝入口,是先聲奪人的甘甜,伴隨有陣陣花香。第二沖再喝,鮮甜中又帶有蜜味,花香又轉為了果香。再飲第三沖,湯感柔滑細膩,醇和豐富,細細品味,不失傳統白茶特有的鮮爽感。老師傅介紹,當年做這款新工藝白茶時格外用心,選用的一水兒都是二級白牡丹的原料。怪不得,甘甜與蜜甜外,還一直伴有鮮甜。可能是由於充分陳化的關係,那天我們連泡了十餘沖,湯水依然甜潤。看起來港味白茶(新工藝白茶),值得做,值得品,更值得藏。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