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英國作家謝福芸與箴宜女校

20

多年前,文化學者沈迦先生在撰寫蘇慧廉傳記時,有英國朋友告訴他,在英國,蘇慧廉的女兒謝福芸的名氣比她父親還要大。沈迦先生讀了謝福芸的書之後,便信然了。在20世紀英國大眾讀者眼裡,謝福芸是個暢銷書作家兼社會活動家,經常在媒體就中英關係問題發表評論文章。,於是,近幾年,沈迦先生首次原版引進,並編輯出版了謝福芸“中國小說”系列的中譯本:《名門》(1924年)、《中國淑女》(1929年)、《嶄新中國》(1940年)以及《潛龍潭:北平新事》(1944年)。,謝福芸這四本旅華見聞錄在當時出版時都冠以小說之名,按照如今流行的劃分,屬於“非虛構”。謝福芸在《中國淑女》中有說明:“我這本書不是虛構的小說。它記錄的是真實發生的事而不是憑空的想象:它是一出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人的戲劇,描繪的是此時此刻活生生的生活。”,當然,謝福芸寫的是小說,有藝術的創作在裏面,誠如作家所言,“比如姓名、地名和官階,並非和實際生活中完全一致。”,筆者在閱讀後發現,雖然這四部小說時間跨度很大,但每一部小說中,都能找到與東四六條班大人衚衕(今育芳衚衕)箴宜女校相對應的人物和場景。可以說,謝福芸的這四部小說見證了箴宜女校的變遷。雖然不是史料,但通過這些小說,能對這段歷史的更多細節有一些了解。,謝福芸到中國辦女校,謝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年11月出生於寧波,后隨父母在溫州長大。在七歲時回英國就學。後來,謝福芸從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畢業。,畢業后,她準備回到中國辦一所女子學校,這個計劃得到了校友包哲潔(Alice Georgette Bowden-Smith)的支持。,1910年,她們先後來到北京,因為辛亥革命,北京政局動蕩,辦學計劃受挫。1912年2月,北洋陸軍第三鎮在北京以索餉為名發動兵變,謝福芸與母親及好友包哲潔躲進英國使館避難。,在這個時候,她們認識了箴宜女校的創辦人繼識一女士。很多現實中的細節被寫入《名門》之中:,(包哲潔)有一位朋友,也是她的老師,是一位滿族的女士……她一心撲在她的學堂上。這位女士總是穿着藍色的棉袍,乾淨大方,走起路來筆直挺拔。她過着非常簡單的生活,每天早睡早起,飲食粗淡,待人親和。她是中國已逝時代的理想典範。,繼誠,號識一,滿洲鑲白旗,清順治帝七世孫女。1906年,她在自己私宅(班大人衚衕5號)創設尚毅女子家塾,同年2月,她將尚毅女塾加班擴充,更名為“箴儀高等女子學校”。后因避諱改稱“箴宜”。1909年,箴宜女校添設女子師範科。1912年8月,箴宜女校改組為師範女學校。1931年,改為私立箴宜小學校,男女兼收。,根據史料,包哲潔在認識繼識一后,應她之邀來到箴宜女校教授英文課。謝福芸應該也到過這所學校,她通過《名門》描繪了這座女校:,我懷着羡慕的心情,陪着包哲潔小姐走過北京動輒數英里長的大街,繞過交叉的拐角,穿過狹窄的小巷,進入這個坐落在城北的儒學學校,並最終看到了那個老師提供給包哲潔小姐的簡易房間。房間很樸素,也很乾凈,牆上糊了白紙。,根據北京市檔案館所藏的箴宜女校的檔案,1912年8月,箴宜女校義務經理員王學曾、高爾嘉、宋夢懷等以及本校校長兼教員駱仲儒、女監學兼教員駱仲儀、英文女教員包哲潔、女教員吳淑媛、魏惠珊等向京師學務局遞交呈文,將箴宜女學校改組為師範女學校。京師學務局報請教育部批准立案,並這樣評價它:“於提倡女學之中寓儲備師資之意,辦法扼要一舉兩得,熱心誠有足多。”,1914年,包哲潔在西單牌樓絨線衚衕創辦京師私立培華女學校,后遷址石駙馬大街92號。在經營培華女學校的同時,她還在北京大學兼任外國文學系講師,北平民國學院兼任英文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包哲潔還是林徽因的老師。,黃振翔在《林徽因的北京培華女中》一文中介紹:“1923年11月1日,(中國婦女出國留學)委員會秘書麥米倫(T.D.Macmillan)夫人寫信給賓大藝術學院院長賴爾德(Warren Powers Laird),推薦林先生修讀建築。在這英文信中,麥米倫夫人寫:現在她(林徽因)在北京培華學校求學,校長包哲潔女士高度讚賞她的學歷與條件。委員會也對包哲潔女士的評價充滿信心。”,1936年《聖公會報》第29卷第18期記載:“包先生現在已辭去本校(培華女學校)職務,定意在平市俄國北館東正教會,幫助教導俄籍女生。”,1937年日軍佔領北平后,培華學校關閉。1942年,包哲潔返回英國。1945年9月13日,包哲潔在倫敦去世,享年七十一歲。,箴宜女校的故事遠播海外,謝福芸多次往返於英國與中國,每次回到中國,她的感覺都特別親切。在《中國淑女》一書中,謝福芸這樣寫:,回到北京,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找我們的那些老朋友,尤其是駱小姐和魏小姐……魏小姐與駱小姐,二人都已步入中年,一位身材高大,一位體態嬌小。,謝福芸筆下的魏小姐和駱小姐,是她的好朋友。魏小姐的原型是箴宜女校的校長駱樹華,而駱小姐的原型則是教導主任白祥華。,駱樹華別號仲儒,大約生於1888年,北京宛平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進入識一小學堂,識一小學堂停辦后,她追隨繼識一進入尚毅女塾,後轉入箴儀高等女子學校,宣統元年(1909)又進入箴宜女校師範科。畢業后,駱樹華留校成為繼識一的得力助手,並擔任校長及箴宜女校董事會常務董事、董事長。,白祥華,別號達齋、橫安,大約出生於1891年,北京人。畢業於山西省立女子師範。曾任懷幼學校教員,箴宜女校教員、教導主任、校長等職。,1907年7月,應李提摩太之聘,謝福芸的父親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任山西大學堂西齋總教習。此時白祥華的父親正好在山西做官,謝福芸與白祥華結識於山西太原,遂成為要好的朋友。,1935年5月,謝福芸的父親蘇慧廉去世。10月17日,謝福芸搭乘“圖斯卡尼亞”號輪船由利物浦出發,翌年7月,她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是她最後一次來到中國,看看父輩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也尋訪自己當年的朋友。,回國后,她接連創作了《嶄新中國》和《潛龍潭:北平新事》。這些小說將“箴宜女校”的故事遠播海外,同時,這些小說也為了解箴宜女校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發展提供了線索。,《潛龍潭:北平新事》第2章《月洞門內》寫道:,她便和駱香華一同領我進了一間布置得規規矩矩的小客廳,專為接待賓客和家長之用。我們在這裏飲茶,聊天,消磨時光。,根據檔案資料,正是這個用以消磨時光的小客廳,後來遭到了日軍的蹂躪。北平淪陷后,日本軍官三宅強行將箴宜小學小客廳的地毯及零星物件以及學校東院的十七間房子佔用。,《潛龍潭:北平新事》第8章《樹華》里,繼識一女士去世后,人們紛紛紀念繼識一:,著名書法家趙爾巽曾經擔任董事會主席很多年。繼小姐去世時,他曾撰寫過一篇悼詞,後來這片字跡俊雅的悼詞被魏小姐刻在一個花崗岩石碑上。,小說中提到的趙爾巽寫的悼詞石碑尚未找到,不過幾年前,在“箴宜女校”舊址的確發現了半塊“繼識一女士紀念碑”,殘碑高88厘米,寬48厘米,厚19厘米。碑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沒有題額。碑文字跡清晰,共10行,118個字。從碑文“竟憂悸以卒樹華慟哭”推斷,該碑是駱樹華為紀念恩師所立的紀念碑。,主編謝福芸旅華“中國小說”四部曲的沈迦先生曾專程來到北京,在鄭毅先生(原北京鐘鼓樓文保所所長)的陪同下,來到箴宜女校舊址憑弔“繼識一女士紀念碑”。,鄭毅先生曾多次向相關部門呼籲,希望能夠修復“繼識一女士紀念碑”,並將碑安放在合適位置,配以文字介紹,將有着百年歷史的“箴宜女校”舊址作為教育基地。,箴宜學校里的老師也是古琴家,《潛龍潭:北平新事》第18章《潛龍潭》寫道:,“今天把琴帶來就好了。”香華憧憬道。“想象一下,在這裏的月色下演奏該多麼美妙。月亮倒映在水裡,像一顆珍珠,除了琴聲外,就只有泉水流下、水滴入潭的聲音。”,前面提到,駱香華是白祥華的原型,在現實生活中,白祥華的確是位古琴家。她師從清末民初琴藝大家恭弘=叶 恭弘潛先生。根據王世襄《自珍集》的記載,1947年10月,白祥華與管平湖、汪孟舒、溥雪齋、張伯駒、潘素等北京琴家二十餘人,到王世襄居所“芳嘉園”,以琴小集。,《潛龍潭:北平新事》第20章《我成了學校的校董》寫道:,我造訪北平的最後一個周六的下午,學校沒有課,但是專門安排了一場娛樂活動,我和我的中外友人應邀參加……第一個節目,是小學生們表演的花環舞。,在歷史記載中,箴宜小學校的舞蹈表演小有名氣。1923年3月,北京基督教女青年會從甘雨衚衕遷至新址東四牌樓北馬大人衚衕。為慶祝新會所落成,3月21日和3月22日這两天,箴宜小學校的小學生們參加了集體舞表演。,另外,沈迦先生在《歷史乃是叫我們明白他的——謝福芸與她的中國“小說”》寫道:“此書(注:指《潛龍潭:北平新事》)英文版不到兩百頁,是這‘四部曲’中最薄的,也無照片做插圖,但扉頁是一張由著名旅美畫家蔣彝親繪的彩色仕女圖,圖片里巧笑倩兮的少女就是該書的主人公之一晶莉(Crystal Lily),北平一所女校的青年老師。”,根據小說中的經歷,筆者猜測晶莉的原型是駱鴻志。她是駱樹華的侄女,畢業於箴宜師範女學校,此後也一直服務於這所學校。,1951年8月,私立箴宜小學董事會不忘繼校長舍家興學的初衷,向政府提出:“所有全部校舍和校具完全獻鈞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培養革命後代。”,當年9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複文教局:“報告悉,私立箴宜小學董事會,既自願將班大人衚衕四、五兩號,全部校舍產權連同校具一併獻給政府,應准接辦……擬將該校校名改為第三區班大人衚衕小學,均准照辦,希即遵照。”,為照顧駱樹華、白祥華晚年的生活,政府同意她們住在校內,“在四號院內酌留一部分房屋居住,另走四號街門。”,1959年2月15日,謝福芸在英國索爾茲伯里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74歲,她與中國的緣分就此成為歷史。,1976年,班大人衚衕小學更名為育芳小學。2006年7月,併入史家小學。現校址為東城區小學課程資源中心史家小學基地。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