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中,武大郎都是以賣炊餅為生。很多人都認為武大郎所賣的炊餅類似於我們今天經常吃的燒餅,包括在電視劇中,武大郎賣的炊餅也是燒餅的樣子。但是在歷史上,炊餅和現在的燒餅其實並不是一回事。,《水滸傳》中武松曾對武大郎說過:“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可見武大郎做炊餅的時候是要用到籠屜的,既然用到籠屜,說明它用的肯定不是現在的煎或烤工藝。其實武大郎所賣的炊餅,準確的叫法應該是——蒸餅。,東漢劉熙的《釋名》中對餅做了解釋:“餅,並也,溲麥使合併也。” 餅就是合併的意思,把水和面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食物,最早都是叫餅。根據做法的不同,叫法也不同:“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蒸籠而食者,呼為蒸餅。”,古代人對蒸餅的火候控制可以說是非常講究,以上面蒸出一個十字的裂紋才算上品。西晉時人何曾就是一位高端美食愛好者,據說他去見皇帝司馬炎,都不吃宮裡的食物,而是自備吃食,更是留下了“何曾食萬”的典故。他堅持“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意思是如果蒸不出十字的裂紋就不吃。陸遊也曾經寫過詩:“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不過,陸遊這句詩里的“餛飩”可不是現在的餛飩,而是我們所說的“餃子”。,那麼蒸餅又如何成了炊餅呢?宋朝詞人周密所著的《齊東野語》中有記載:“昔仁宗時,宮嬪謂正月為初月,餅之蒸者為炊。”宋仁宗的時候,由於仁宗的名字叫趙禎,禎與正、蒸同音,為了避仁宗的諱,將正月改為了初月,將蒸餅改為了炊餅。,也就是說,武大郎賣的炊餅,實際上就是蒸餅,類似於現在的饅頭,只不過可能形狀略有差異。而有意思的是,古代也有饅頭的叫法,但和現在的饅頭又不是一個概念了,而是帶餡的,且多為肉餡,更像今天的包子。據南宋《夢梁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城中有賣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等。明朝宋詡寫的烹飪著作《宋氏養生部》里直接說出了兩者的區別:饅頭有餡,蒸餅無餡。,那古代有沒有燒餅呢?其實胡餅才像今天的燒餅,更確切地說,像今天的烤饢。胡餅最早是從西域胡人傳過來的,此後在國內廣為流傳。到了後趙皇帝石勒的時候,由於這種胡餅上面有很多芝麻,芝麻當時又叫胡麻,所以胡餅也叫胡麻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中這樣稱讚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看這描述,不就是現在街頭賣的燒餅嗎?
26
2022.04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184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