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水之道》正在上映,影片將背景設置在海洋中,講述水系部落之間發生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各種神秘的海洋生物和美輪美奐的水下世界,而影片中各種看似奇特的生物,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參考的原型。,多姿多彩的珊瑚礁,影片的海洋中,那一片五彩斑斕的寶地十分惹人注目,這參考了地球上的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中十分重要的生態系統,主要是由礁石和生活在其周圍的動植物組成,礁岩來自於珊瑚蟲的骨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蟲一個接一個地生長,在身後留下自己形成的骨骼,最終形成令人嘆為觀止的珊瑚礁,其間可謂是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變化,這也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處。,珊瑚礁之所以能長得那麼大,關鍵在於珊瑚上與之共生的一種藻類——蟲黃藻。它們不僅和珊瑚蟲相依相生——珊瑚蟲為蟲黃藻提供無機鹽與二氧化碳,後者則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與氧氣回饋給珊瑚蟲。不同的珊瑚還有不同的顏色,珊瑚蟲本身的顏色來源於其具有的紅、綠色熒光蛋白及色素等,而珊瑚礁的五彩斑斕來自於珊瑚骨骼形成時摻雜的雜質元素,例如紅色,正是珊瑚骨吸收了較多的鐵元素的緣由。,珊瑚礁不僅是一處美麗的景色,在生態環境中更是有着極大的作用。據統計,作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全球的珊瑚礁僅佔0.25%的海洋麵積,卻養育了超過1/4種類的海洋生物,可謂是保障海洋生物多樣性極為重要的一環。,珊瑚礁還能減緩海浪的沖刷,因為珊瑚礁的表面崎嶇不平,坑窪較多,海浪受到的摩擦較大,沖刷的能量因此被大大減弱,從而降低了海岸的海浪高度。此外,珊瑚礁還有過濾海水的作用,組成珊瑚礁的珊瑚蟲還含有多種強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幫助人類進行生物藥品的研究。,伊魯與海中霸王蛇頸龍相似,電影中,女主騎着伊魯在水中遨遊,英姿颯爽的鏡頭一定也讓大家“帥到了”。而伊魯帥氣的長脖子,鰭狀肢和舵狀尾巴,與地球上已滅絕的蛇頸龍非常相似。,蛇頸龍是已滅絕的一類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因有着像蛇一樣長長的頸部而得名,出現於三疊紀晚期,於白堊紀末全部滅絕。如同電影里呈現的一般,蛇頸龍是海洋中的常見生物,也在食物鏈中佔中上層。蛇頸龍有着龐大的身軀,似乎是“海中霸王”的料子,但它們卻是以魚或是貝類為食的吃小生物的動物。同時,蛇頸龍的牙齒尖銳而細長,壯實的鰭賦予了它們良好的機動性,兩者都大大增加了蛇頸龍捕食魚類的優勢地位。,蛇頸龍最早在1821年被發現,蛇頸龍的化石也是首個被科學認可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而近代在中國發現的“威遠中國上龍”化石,也屬於蛇頸龍一類。,掠波翼龍像是恆河鱷,與飛魚的結合體,掠波翼龍載着男主在海面騰躍的畫面可謂深入人心,這一生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飛魚,而它充滿尖牙,張得大大的嘴巴更像是一隻恆河鱷與飛魚的結合體。,但飛魚可沒有掠波翼龍看起來那麼大,甚至氣質也完全不如掠波翼龍般威武。飛魚的體長多為五厘米到二十厘米,最大的記錄也只有四十五厘米,體型輕,體重小,加上流線型的身材,是它們飛翔的硬性條件。然而,飛魚並不是“飛翔”,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滑翔”,滑翔的關鍵即是依靠尾翼在出水瞬間高速震動的“彈射起步”,加上在空中展開胸鰭完成的。這一動作可令飛魚出水瞬間得到每秒18米的高速,可持續滑翔二百米到四百米。,而在我國貴州出土的興義飛翼魚化石,距今已達2.4億年,為古生物學界提供了地球上最早的水上滑翔的脊椎動物證據。,掠波翼龍的血盆大口,很容易讓人想到恆河與印度河的霸主之一——恆河鱷。恆河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鱷魚之一,最令人驚嘆的便是它的長吻,吻部細長,布滿可達一百多顆尖牙,身長最長達6.5米。但如此威風的恆河鱷如今全球僅存約300隻,已是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極危物種。,阿庫拉鯊參考了,鯊魚和史前巨獸鄧氏魚,阿庫拉鯊非常兇悍,象徵著居住在水中的梅特卡伊納氏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俄語中的“akula”即為鯊魚的意思。阿庫拉鯊不僅參考了鯊魚,與另一史前的頂級生物——鄧氏魚,也有着很多相似之處。,鄧氏魚是生活在泥盆紀的一種海洋生物,巨大的咬合力和旺盛的食慾,令它高居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鄧氏魚身長約十米,重達將近四噸,而這一頭怪獸身上更恐怖的是,它將近三噸的咬合力足以瞬間將一頭鯊魚攔腰切斷。,但鄧氏魚“無所不食”也讓它承受消化不良的困擾,經科學家發現,鄧氏魚的化石常伴隨着半消化的魚類,由此可見,鄧氏魚捕食的食物沒有經過十分完整的消化,“生吞”也從另一側面看出鄧氏魚殘暴的霸主地位。,源自微信公眾號数字北京科學中心
30
2023.01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07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