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信有山林在市城——古代文人的隱與仕、物與心,展期:2023年3月24日至5月14日,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乾隆皇帝有一方閑章,名“會心不遠”,取自《世說新語·言語》中一則故事:南北朝時梁簡文帝蕭綱入華林園,謂:“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間想也。”,造個園子,在其中優哉游哉,這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更是今人的奢望。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信有山林在市城——古代文人的隱與仕、物與心”展覽以古代文人觀物與識心的視角,解讀書畫中承載的中國士人精神世界。本展精選的48件套古代書畫,聚集了自元代以來多位名家之作,其中以趙孟頫、杜瓊、周臣、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仇英、戴進、陳淳、陳洪綬、石濤等為最。,城市中的山林之樂,中國園林建築一直是維繫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條脈絡,而存世的古代繪畫保存了湮滅在歷史烽煙中的精美園林。城市中亦有山林之樂,即成為本展的核心主題,而 “會心不遠”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鑰匙。借本展中明代杜瓊、文徵明等的作品體會這一思想構成了觀展線路的軸心。,杜瓊(1396-1474)可以說是“吳門畫派”的先聲。“吳門畫派”的首領沈周即是他的門生。杜瓊去世時,文徵明和唐寅只有四歲。杜瓊為人清高,終身不仕,卻廣交名儒文士,悠然自適。他早年風格細潤秀逸,晚年蒼茫荒率。其畫風和繪畫理論對“吳門畫派”具有深遠影響。本展中他的《友松圖》以妹丈魏本成(號友松)的別號為題創作。圖中庭院樣式和草堂的建築圖式成為日後吳門畫家紛紛仿效的對象。靠右的正房內,身着藍色布衣、手持書卷者為杜瓊,與身着紅色官服、頭戴官帽的魏友松對坐於床榻之上,促膝交談。西邊房間,兩側布簾半卷,書桌上有古玩器物和書冊捲軸。,沈周之後,文徵明繼續引領“吳門畫派”前行。他的《林榭煎茶圖卷》繼承了杜瓊在《友松圖》中的用意,而通過《滄溪圖卷》和《滸溪草堂圖》開創出自己的會友主題,並深化了園林圖式。故宮博物院藏《滄溪圖卷》是畫家為友人吳儔所作的別號圖,後有《滄溪記》一文解釋了緣由:“武陵令義興吳君家荊溪之上,溪在荊南山之北。”荊溪為江蘇宜興所轄縣舊名,上通蕪湖,下通震澤,林茂水清,有滄寒之色。,吳儔原任山東武城縣令,辭官以後決意歸隱老家荊溪之上,故自號滄溪居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74歲的文徵明在兒子及弟子陪同下遊覽宜興,得到了吳儔的款待,歡聚之後為吳儔作《滄溪記》並圖。文徵明以清澈的流水比喻吳儔居官清廉,描繪出仕宦文人書齋庭園的清幽景緻和高隱達觀的生活意趣。而文徵明66歲時為蘇州人沈天民所作的《滸溪草堂圖卷》,則描繪了主人雖居城中卻不忘先祖桑梓生活而修建的草堂“滸溪”。,展中另有明初戴進《溪堂詩意圖》和清初項聖謨的《榕荔溪石圖卷》,分別延續了杜瓊和文徵明的園林寄話主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肇始於秦漢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渤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山為神山,傳說上島之後可以遇到手握不死靈藥的仙人。人們渴望尋覓仙境,獲得生命無盡的享樂。於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他修建了太液池和上林苑,安置海中的神山龜魚。此後,“一池三山”的造園格局,逐漸成為中國皇家園林的典型標誌。,兩漢之後陷入三國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年的亂世,中國人的造園並沒有停止,建築式樣卻改弦更張,體現了魏晉人士對自然的嚮往。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把握住了時代的心理脈搏。讀書人被陶淵明的文思與逸筆引入世外仙境。桃花源從此成為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理想家園。“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說:“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阮籍嘯吟:“下有採薇士,上有嘉樹林”;王羲之揮毫留下《蘭亭集序》……魏晉的風流為中國園林打上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生命印記。,亂世之後終於迎來太平盛世,自隋入唐,有關園林的唐詩數不勝數。“曲江流飲繞長安”——曲江芙蓉苑,成為隋唐時期的皇家御苑。唐玄宗每年兩次在此宴會群臣,飲酒,美其名曰曲江流飲——成長安八景之一。而王維代表了士大夫的另一番情思。他在長安城與終南山之間擁有一座自己的園林——輞川別業,成為他理想的中隱之地,既可安享山水之樂,又不辜負廟堂之志。,宋代的皇家園林,比唐代更講究細節。宋徽宗傾力築建的“艮岳”搜盡天下奇石。而駙馬王詵在汴京城中的居所成了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們的首選聚會之地。西園雅集繼承了蘭亭雅集的風貌,玩是次要的,交友談心才是目的。園林從秦漢魏晉的出世轉回入世,從郊區移至市井,投入塵世的煙火氣中。,元明清以來,京杭大運河帶來了商業的發達,在江南這一塊鍾靈毓秀之地,滋生出經濟市場和市民文化。士大夫迷戀造園,以此追逐近山臨水的夢想。江南私家園林是這種追求下產生的現實印跡,逐漸形成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兩大民間園林體系。從清代康熙帝到乾隆帝,仿效江南園林之風愈演愈盛。皇家動用強大財力物力在北京西郊開始營建“三山五園”,構成北方園林的一大特色。這可以算作以皇室之力構建文人之心的努力。,縱觀中國人兩千多年的造園史,不難發現,先是皇家,后擴展至民間,其中尤以文人士大夫的園林保存下來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從隋唐到明清,古代文人士大夫越來越醉心造園。這既是一種功成身退、休養生息的園居生活態度,又為自己提供了交遊的空間,更藉此表達寄情山水的精神訴求。古人謂“丘園養素”,即通過“丘園”以養天真之心、樸素之心,涵養骨子里的人文精神。
05
2023.05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379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