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趙孟頫《臨蘭亭序》真跡為何這麼火?

20

說到正當紅的重磅大展,不得不提到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展。此次展覽220件重磅文物精品彙聚,其中最具人氣的莫過於趙孟頫《臨蘭亭序》這件書法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排着長隊一睹“尊容”。為什麼這麼火?日前,中國書協會員、四川省書協理事、成都市書協主席團藝術顧問鍾楊琴笙接受了記者採訪並給出答案:墨色之中展現豪放大氣和時代風骨。,流傳有序,趙孟頫真跡圓融如意,漢字,不僅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漫長悠久的歲月里,漢字不僅描繪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卷,更體現着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蘭亭序》作於王羲之盛年,是其書風集大成之作,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李唐以來,隨着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定和《蘭亭序》真跡的亡佚,各種形式的《蘭亭序》複製品更顯珍貴,其中尤以唐代臨摹本和定武石刻最為難得。而身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的趙孟頫,就藏有不少定武善本,許多唐摹本也為趙孟頫友朋輩收藏。,本次所展出的趙孟頫真跡來自無錫博物院,是趙孟頫晚年所臨作品,筆法更加圓融如意,帶有自身的儒雅遒勁、清和灑落的書法境界。其上鈐印跋文從元到清七十有餘,極為繁多,證明了其流傳有序,也清晰展現出這件作品的坎坷經歷。從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到明末書畫家袁樞袁賦誠父子,又到清代藏家王養度,再至無錫書畫家周懷民。後來,周懷民將畢生收藏捐獻給家鄉的無錫博物院,讓這件作品不再是秘不示人的珍藏,大眾也有了一睹大師真跡風採的機會。,鍾楊琴笙認為,古人學書法非常重視筆法傳承,“二王”筆法由其弟子傳至隋代智永禪師,初唐傳至歐、虞、褚、薛諸家,到了中晚唐時期,又傳到張旭、李邕、顏真卿、懷素、柳公權、徐浩等人。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各個時期重要的書法家。宋人在接受“二王”筆法上體現出更自由化和風格化的“尚意”書風,具有定法的“筆法單元”被解體,個人意化的用筆衝破“法”的束縛,“二王”筆法愈顯衰薄,有被瓦解與稀釋的傾向。,承上啟下,繼承弘揚“二王”法書,趙孟頫何以成為承上啟下的書法巨匠?鍾楊琴笙介紹,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沒有趙孟頫的繼承與弘揚,以王義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書法就不能得以延續,後世學書者因為不能一窺“二王”書法的真諦,只能在黑暗中瞎摸索和折騰,書法就有夭折和崩潰的風險。他說,“至元代,趙孟頫力挽狂瀾,倡導恢復‘二王’筆法,並竭力體現在藝術實踐中。其所臨《蘭亭序》一帖就是很好的證據,使‘二王’為代表的帖學書法得以生生不息,流傳至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孟頫既是‘二王’筆法的傳承者,也是中興者。”,談及趙孟頫《臨蘭亭序》這件作品的書法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鍾楊琴笙說:“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趙孟頫臨王羲之《蘭亭序》,是趙孟頫傳世的一件重要作品。趙孟頫是家喻戶曉的書法巨匠,他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和影響不需贅言。我想強調的是,他在繼承和弘揚以王義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文人書法體繫上有突出貢獻。”,從王羲之到趙孟頫,兩位不同時代的書法家寫就不斷突破的文人精神,歷代藏家悉心珍藏的是筆鋒之上的不凡氣度。趙孟頫《臨蘭亭序》不僅蘊含着極高的審美價值,體現着氣韻生動的書法特色,更在墨色之中展現了豪放大氣、剛勁有力的時代風骨。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