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爆冷”背後,他提升着東非文學的世界“能見度”

20

北京時間7日19時,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73歲坦桑尼亞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摘得獎項,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對殖民主義文學寫作的影響,對難民在不同文化大陸之間鴻溝中的命運有着堅定及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爾納的作品對國內讀者而言,目前僅2013年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說選集》收錄翻譯了兩則短篇小說《博西》和《囚籠》。,書評人宗城認為,看似“爆冷”的背後,恰給予了學界和讀者重新審視打量非洲文學的機會,真正將少為人知但傑出的文學作品引入大眾視野。,“英語文學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學,非洲基本被忽略。其實,作為非洲文學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非洲英語文學,它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徵,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振武認為,古爾納正是有創作自覺、文化自覺的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作家之一,他以文學書寫提升被遮蔽的東非的“能見度”,打破非洲單一固化的刻板狀態,有助於讀者重新認識世界文學的真實樣貌。,遊離於中心與邊緣,他多年反思殖民地人民生存境況,作為非洲裔英國移民作家,古爾納的作品空間上跨越三大洲,時間上跨越殖民前後,既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狀況,也講述非洲人移民到英國尋找歸屬感的歷程,生動呈現后殖民時代“夾心人”的生存現狀,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而這與古爾納的人生動蕩經歷息息相關,他1948年出生於印度洋上的桑給巴爾島,1960年代作為難民來到英國。從1980年到1982年,古爾納在尼日利亞卡諾的巴耶羅大學任教,目前在肯特大學教授文學,同時擔任英國文學雜誌Wasafiri副主編。他的作品持續關注身份認同、移民和創傷問題,目前共出版十部小說,代表作包括《天堂》《荒漠》《碎石之心》等。學術興趣主要集中於后殖民寫作和與殖民主義有關的論述,特別是與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關的論述。,古爾納筆下的虛構人物不斷為自己構建新的身份以適應新的環境,移民和流離失所是小說核心。比如,《離別的記憶》分析了主人公決定離開非洲沿海小村莊的原因。《朝聖者之路》描述來自坦桑尼亞的穆斯林學生移民到英國小鎮后如何與狹隘種族主義文化鬥爭。《讚美沉默》的匿名敘述者逃離了桑給巴爾的統治,在英國開始新生活。“古爾納對真理的執着和對簡單化的厭惡是驚人的。這使他變得黯淡而不妥協,同時他以極大的同情和堅定的承諾追隨個人的命運。他的小說迴避了刻板的描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東非,這是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里,一切都在變化——記憶、名字、身份。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項目無法在任何確定的意義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受知識熱情驅使的無休止的探索。”瑞典學院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的點評,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古爾納的文學價值。,非洲文學版圖仍存諸多盲點,值得重新打量,談起非洲文學,不少人腦海中跳出的,多是肯尼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莫桑比克作家米亞·科托,或是南非作家庫切等寥寥幾位名家。有觀點認為,非洲文學版圖對讀者來說,仍存諸多盲點;對於不少非洲作家來說,為本土讀者寫作的動力遠遠不如為西方讀者寫作的動力大,甚至出現了“非洲文學只在塞納河或泰晤士河兩岸出版”的現象。,古爾納的獲獎,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們思考殖民主題在藝術表現上的可能性。畢竟,非洲文學的發展與非洲大陸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鬥爭與掙扎相輔共生,一部非洲文學史,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被殖民史”。,而如果將視野拉遠,古爾納的作品頗具前瞻性地道出了全球化之下的流動隱憂。“古爾納的小說中,時空中穿梭往來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傳統線性敘事,而這種斷裂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那些處於錯位、流散狀態中的人物的生活狀態。”在外國文學研究者張峰看來,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的意思不僅是猶太人的亡國、離土和飄零或因人口販賣帶來的強迫移民,更重要的是指代一種跨國流動現象,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遷徙和混雜,以及佔有不同文化空間的能力。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