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者盧冉和團隊歷時5年將古籍中記載的“蟹釀橙”“素蒸鴨”等300多道宋朝佳肴用手藝逐一烹飪而出;服飾史學者、影視服飾顧問陳詩宇通過古籍考證古代服飾,將平面的考古資料還原成立體造型……首部中華古籍活化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近日在西瓜視頻上線,觀眾目睹着學者和藝術家修復古籍、演繹古籍內容同時,也感受原本束之高閣的古書逐漸“鮮活起來”。,近年來,聚焦古籍的紀錄片、綜藝節目不斷湧現,今年2月份登陸B站《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首集就聚焦古籍,在網絡上取得了9.4的超高分好評。去年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藉助舞台話劇和古今對話,節目網絡視頻播放量迅速破億次,其中《尚書》一集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就超7億,成為現象級傳播產品;《中國影像方誌》《古書復活記》等紀錄片節目也讓古籍逐漸深入人心。,業內人士表示,這一類古籍之所以可以圈粉,得力於藉助了“人”這一要素,讓原本艱澀的古籍“鮮活起來”,走進了更多觀眾的內心,讓觀眾藉此叩響通向歷史深處的時光之門。,以人作為敘事的核心,靈動的形式來講述古籍的故事,“古籍其實是一種‘雅’文化”,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顧宏義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這一類古籍紀錄片之所以可以圈粉,“除了知識性、學術性的普及之外,‘故事性’成為吸引觀眾的地方”。,如何在紀錄片中展現故事性?不少紀錄片都把和古籍相關的“人”——古籍的整理者、研究者,或是古籍的演繹者作為敘事核心,展現他們對於古籍的執著熱愛以及對於工匠精神的賡續,正是這份執着,讓古籍傳承下來。,用七十餘載的光陰研究古籍版本和源流領域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用畫筆勾勒出《山海經》神獸的撒旦君、以古籍字體為母版設計4萬多藝術字的應永會、修復《永樂大典》“湖”字冊的國圖古籍修復中心杜偉生、搶救翻譯並整理東巴古籍的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不論是《但是還有書籍》還是《穿越時空的古籍》,這些紀錄片無一例外都通過一個個人的故事來切入,讓原本生澀的古籍變得生動。,敦煌莫高窟曾飽經滄桑,正如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說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穿越時空的古籍》之《拼接撕裂的文明》篇章中,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湧泉通過字體、行款、紙張、缺口的綜合對比,將分散於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殘卷進行拼接、綴合,使之成為可供閱讀和研究的整體,打動了很多觀眾;在《但是還有書籍》中,耄耋之年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仍舊每天堅持坐公交車到南京圖書館工作,這讓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看了之後備受感動,“沈老一輩子都樂在其中,因為古籍版本目錄本身就具有無窮魅力”——在鏡頭的演繹下,這些紀錄片所挖掘的不僅是古籍本身,更是對於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古籍作為引子,叩響了通向歷史深處的那一道時光之門,“春蘭秋菊”“栗糕”“螃蟹羹”——在《穿越時空的古籍》中,一道道佳肴被還原出來,在閱讀古書和復原宋食的過程中,盧冉“不斷地與宋人的心靈發生共振,他看到了他們掩藏在柴米油鹽里的真實,也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熱烈與風雅”。正如片中的畫外音“以古籍為藥引,盧冉似乎叩響了一道通往宋代的時光之門”所說,古籍成為很多當下研究者、觀眾叩響通往歷史深處大門的引子。,“《傳習錄》只有兩卷,何來三卷?”“這第三卷,由您的弟子、這位錢德洪先生所編撰”——這是《典籍里的中國》中,辛柏青扮演的王陽明和400年後的現代人撒貝寧跨越時空進行對話,《傳習錄》在明代的創作環境、王陽明和弟子之間的點滴故事逐漸呈現出來。,這部紀錄片通過演員扮演的古人和主持人之間對話,叩響了通往古籍背後的歷史之門,讓觀眾設身處地地感受古籍創作者當時的環境和心境,抵達歷史深處。,在顧宏義看來,“古籍在哪個朝代印刷、印刷的城市、哪個城市中刻書的書坊、刻書的情況、經過哪些人的收藏傳承、藏書樓里藏着怎樣的故事、收藏者的興趣愛好以及鑒賞交流等等都蘊藏着生動的故事”,如何在講述修復古籍、傳承古籍之時一併展現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古籍紀錄片創作者眼前有着遼闊的未來。
29
2022.03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083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